宋朝是怎麼避免之前朝代教訓,徹底解決「軍權過於集中」的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為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宋朝的制度和前朝相比起來相當明確,就是朝分散軍權方向改進的。

首先,是解決地方軍閥割據的問題。

宋朝採用的是「強幹弱枝」的政策,由中央直接管轄規模龐大的禁軍。

禁軍原本是皇帝個人的衛戍部隊,只用來保衛首都和皇帝的安全,數量不是很多。

但是宋朝的禁軍多達幾十萬人。

這些禁軍實際上就是中央軍。

宋朝的禁軍不僅人數眾多,戰鬥力也是最高的。

朝廷要求各地向中央選拔最優秀的軍人加入禁軍,禁軍的裝備、訓練、給養也都是最好的,保證禁軍能幹得過地方軍隊。

北宋前期還要求中央軍定期輪換到各地駐軍。

這樣既加強了邊疆的防守力量,也起到了監視地方的作用。

而且到各地去的中央軍,將領是臨時任命的,將領和士兵並不熟悉,這就是著名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這有效避免了士兵只忠於將領,不忠於朝廷的問題,不會再出現安祿山那樣的軍閥。

其次,宋朝進行了分權的改革。

唐朝時是幾個宰相統籌所有政府部門的事務,但趙匡胤認為宰相的權力太大了,雖然他保留了宰相這個職位,但宰相的權力大大縮小,財政權和軍權都被剝離了出去。

原來宰相身上的職責,現在演變成了三個平行的機構:

「中書門下」——管理行政事務。

「樞密院」——這是管軍事的。

「三司」——這是管財政的。

這三個部門就有三個領導,互相獨立,誰也管不了誰,都直接向皇帝匯報,聽皇帝的命令。

這樣,任何一個官員都不可能一人獨大:不管是有錢沒軍隊,還是有軍隊沒錢,總之單獨一個部門什麼事都幹不了。

另外,宋朝三個中央部門中的「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為「二府」,再加上一個「三司」,這就是宋朝前期的「二府三司制」。

之前的隋唐,制度一般稱作「三省六部」。

「三省」是三個部門,合在一起行使宰相的權力。

「六部」就是戶部、吏部、兵部等等執行部門。

說到「三省」再順便一說,在元代之前,「省」這個字是政府部門的稱呼。

如「中書省」,意思是「叫『中書』的政府部門」。

現在的日本還沿用這個習慣,如日本的外交部叫「外務省」,財政部叫「財務省」。

對於中央軍的處理,宋朝統治者也苦心積慮。

我們都知道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在一次酒席上把幾名大將的軍權給剝奪了。

其實,這幾名大將統帥的並不是全國的軍隊,他們只是中央軍的領導人。

趙匡胤把中央軍的軍權拿到手以後,也採用類似「二府三司制」的辦法,把軍權一分為三,上面不設更大的領導,這三個將軍都直接聽命於皇帝。

這樣,三支部隊互相制衡,武將想發動政變的成功率就大大降低了。

不過,即便這樣趙匡胤還是不放心,他又把調兵的權力給了樞密院,而管理樞密院的都是一群文官。

這麼一來,要調動軍隊就得經歷這麼一個複雜的過程:首先得有皇帝的命令,這個命令先到樞密院,通過樞密院的文官下達調動令,軍隊才能從駐地開拔。

而負責指揮軍隊的,又不是樞密院,而是另外指派的武將。

而軍隊開動必然得花錢吃糧,所以在軍隊開拔前還要動用國庫,還得通過三司。

我們可以看到,簡單一個軍隊的開拔,中間就要牽扯很多的部門,而這些部門又互相獨立,都單獨向皇帝一個人負責。

任何一個官員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指揮軍隊,政變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宋朝避免軍人政變的另一個辦法,是採用重文輕武的政策。

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但武將如果要在樞密院當官,就會受到文官的層層阻撓。

北宋的時候有一員名將叫做狄青,他出身十分低賤,是因為犯法而被發配充軍的。

但他作戰勇猛,從底層小兵干起,一路靠軍功爬到將軍的位置。

宋朝的配軍為了防止逃跑,要在臉上刺字。

狄青為了遮掩刺字,在打仗的時候戴著青銅面具,還披頭散髮,樣子十分駭人。

狄青在和西夏的戰爭中屢建奇功,收復了不少失地。

這麼一個軍事奇才,皇帝打算重用他,任命他當樞密院的長官。

這一下輿論大嘩,文官們都不幹了,上書說讓一個配軍出身的武人進樞密院,皇帝你這是亂政,咱們大宋沒這規矩。

皇帝執意要任用狄青,這些文官們就成天盯著狄青的一舉一動,天天挑他的刺,雞毛蒜皮的事也要拿出來攻擊一番。

甚至胡說狄青家的狗頭上長角,這是不祥之兆啊皇上!最後,皇帝也只能服從輿論,不得不把狄青撤職下放,最後狄青在鬱悶中病故。

我們從宋朝官員的反應中,可以看出宋人對之前五代時期軍人政變的極端警惕。

為了宋朝的長治久安,官員的這種反應不能說錯。

狄青很可能是被冤枉的,但冤枉了他一個,能保證宋朝再也沒有武將兵變的危險,用一個武將的冤屈換來國家的安定,這買賣是划算的。

就這樣,大規模的分散權力,保證了宋朝再也沒有武人、宦官干政的可能。

我們可以假設,即便皇帝一時腦抽,非要讓身邊的官宦執掌兵權,那他把這宦官往哪裡派呢?不管給他什麼職位,都只能擁有一小部分權力。

就算讓宦官去執掌權力最大的樞密院,可樞密院裡管事的還不止一個人。

並且更狠的是,宋代吸取了唐朝的教訓,不允許宦官學習文化。

可想而知,一個沒文化的宦官跑到樞密院裡面對一大堆本來就瞧不起他的文官,他又沒有絕對的權力,唯一的結局恐怕就是被文官們活活噴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代武官地位低?學者稱趙匡胤怕被槍桿子奪權

從唐代開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二百多年間,中國都是在打打殺殺中度過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不但老百姓流離失所,連皇帝都是高危的職業。軍旅出身的宋朝開創者趙匡胤決定,從制度建設上終結武人的時...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故事簡介

司馬懿當年趁著曹爽出城祭拜,發動了高平陵政變,等司馬懿死後告誡自己的後人不要祭拜自己,以免被人效仿兵變只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黃袍加身,當然他也不傻,為了防止有人和他一樣趙匡胤就來了一手杯酒...

重文抑武開創文官政府新時代

北宋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立國的,因此他對武將、軍人掌權的危險有清醒認識。再加上五代時期國家被將領所左右的歷史經驗,所以趙匡胤立國之後非常重視對武將的限制,確立了以儒立國、重文抑武...

宋太祖趙匡胤創立領先世界千年的軍事制度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