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完美避開了前朝的所有教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唐朝末年的時候,遍地都是獨立的藩鎮,這時局勢就和東漢末年一樣,國內陷入了全面的軍閥混戰之中。

唐朝滅亡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就是一個很多軍閥互相攻伐、互相取代的時期。

有些像西晉到南北朝之間,不過持續的時間短多了。

從西晉到南北朝這段時間有三百多年,五代十國只有五十多年。

所謂「五代」,指的是北方黃河流域互相更替的五個朝代。

所謂「十國」,指的是和「五代」差不多同一時期,在江南地區存在的十個國家。

為什麼北方的政權要稱為「代」(朝代),南方的政權要稱為「國」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北方黃河流域即是我們俗稱的「中原」,從商周以來,這裡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政治中心。

另一個原因是,五代是一個政權接替一個政權,一路接替下來的。

五代的最後一個政權是「後周」,接替後周的是後來統一中國的「宋」。

中國政權講究一個「正統」的問題,就是說,我這個皇位得有點來歷,不能說我憑空就稱帝,這叫「名不正言不順」,不利於統治。

宋朝接替的是後周,那宋朝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就要把後周當成正統。

這麼一代一代的往前一路倒推回去,那麼北方這五個政權,也就必須都是正統了。

所以北方的五個政權叫「朝代」,南方的那些政權都不能算是正經的朝代了。

唐朝末年,軍閥割據,誰手中有兵誰就說了算。

五代十國中的那些政權,全部都是軍人當政,武將沖入皇宮,搖身一變,就成了新皇帝。

軍人當上了皇帝,也就把軍隊里的那一套管理系統照搬到了政府里。

軍人政治和官僚政治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對官僚政治稍微了解一些,就能明白設計官僚系統的一大目標是穩定和平衡,採用的是多頭管理的辦法,辦一件事情要經過好幾個部門協調,每個部門還有其他的機構負責監督。

但是軍隊的管理系統正好相反,要求簡潔高效,用的是單線管理,每一級將領都可以全權指揮他的部下,下屬沒有任何質疑的餘地,這樣上級的命令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貫徹到基層。

否則在情況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要是兩個將領還互相制衡,還在那互相扯皮,這仗就沒法打了。

軍人政治在戰場上如魚得水,但是到了政府機構里,就暴露了大問題:將領手中的權力沒有人去制衡,當將領有二心的時候,很容易起兵造反。

五代十國在短短五十年里就出現了五次政權更替,全都是軍人政變造成的。

宋朝的第一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也是這麼當上皇帝的。

他原本是後周的禁軍將領,禁軍中很多將軍都是他的嫡系。

後周皇帝去世後,繼位的小皇帝只有七歲。

利用這個機會,趙匡胤謊稱敵國入侵,調動禁軍來到距離首都不遠一個叫做陳橋的地方。

在他的授意下,他的手下把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擁戴他當上了皇帝。

趙匡胤帶著禁軍殺回首都,城內還有他的內應,於是毫無懸念地奪得了政權。

因為趙匡胤在宋州擔任節度使,因此國號為「宋」。

這也是我們熟知的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兩個成語的出處。

當我們粗讀歷史,可能會產生一個很直觀的印象:中國古代歷史似乎是在不斷循環的。

簡單的說,用階級史觀的觀點來看,會發現中國古代史的主要衝突是被剝削階級(農民)和剝削階級(地主)之間的衝突。

每一次朝代末年的混戰,都可以看成是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鬥爭。

但每一次混戰過後,新的王朝還是由地主和農民這兩個階級構成的。

所以如果用這個角度來看,每一個新生的王朝和上一個朝代是一樣的,換湯不換藥。

因此中學的歷史課本會認為,從秦代到清代的這段歷史,中國並沒有發生進步,只是在「大王朝」和「農民戰爭」之間不斷循環。

不過看歷史並不只有一個視角,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

中國人有重視歷史的優秀傳統,每一代統治者都試圖以史為鑑,從歷史中總結出統治得失,希望自己能避免前代統治者的失誤,讓自己的王朝千秋萬代的延續下去。

所以,中國人是一個很懂得總結經驗、自我反省的民族。

這樣的民族,怎麼可能沒有進步呢?

所以,宋朝建立以後,統治者也刻意總結了前代的失誤。

那麼,總結出來的結論是前朝有哪些失誤呢?

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地方軍人權力太大,導致軍閥割據。

另一個宦官專政,脅迫皇帝。

而五代十國的教訓也很明顯:五代十國的滅亡大多是因為軍人政變,也就是說,壞事壞在了軍權被少數幾個將領壟斷上。

這三個教訓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兵權過於集中。

藩鎮割據是因為兵權集中在地方官的手裡。

軍人政變頻繁,是因為兵權集中在了中央武將的手裡。

這兩點我們很好理解。

那宦官專政,為什麼也和兵權集中有關呢?

這就要說到唐代的宦官是怎麼專政的了。

首先一個大家都明白的概念就是,一個國家的運轉必須依靠官僚結構,沒有那麼多官員整日辛苦的工作,皇帝的命令根本就傳達不下去。

而在唐朝,政府的結構是個金字塔型:金字塔的最上面,是少數幾個最重要的大臣,他們相當於古代的宰相,或者今天的國家總理。

他們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商討政務。

這幾個宰相的下面,是數個政府部門——負責人事的吏部啊,負責民政的戶部啊,負責軍事的兵部啊,等等。

這些部門是干實際工作的。

宰相得到了皇帝的命令以後,再去責成這些部門完成工作。

從隋朝以後乃至今天,我們的國家基本都是這個結構。

在這個結構里,除了皇帝以外,權力最大的官員就是宰相。

宰相直接統籌百官的工作,理論上,皇帝只要安排了優秀的宰相,國家大事就不用擔心了。

但是這個系統有一個漏洞:皇帝和宰相每天只有有限的一點時間可以見面,不上班時候皇帝住在深宮裡,宰相人在皇宮之外。

如果有緊急的公務,需要有人把皇帝的命令傳遞出來。

在唐代,這個負責傳遞命令的人就是宦官。

另外,皇帝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公文,撰寫、批改公文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他需要有人幫助他書寫文件。

在今天,這個工作是由領導的秘書完成的。

然而在唐代,人們還意識不到領導秘書的重要性,這項工作也是由宦官代勞的。

這樣一來,宦官擁有了替皇帝批改文件和傳遞文件的權力,在時機得當的時候,他們就有條件通過代寫皇帝的命令來控制朝廷。

如果宦官只有此等權力,還不足以廢立皇帝。

宦官要想真正凌駕在皇帝之前,還必須掌握一項重要的權力:禁軍的兵權。

在唐代,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宦官成天陪在皇帝身邊,很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而禁軍的最高統帥只有有限的幾個人,他們擁有控制軍隊的全部權力。

皇帝只要一時高興,把這幾個職位都交給了宦官,那宦官就可以隨意控制禁軍,沒人能制衡他們了。

也就是說,宦官專政的本質原因,也在於軍權過於集中。

其實,跟宦官不宦官的關係都不大。

不管皇帝任命誰統帥禁軍,只要那個人手中的軍權過大,都會威脅到皇權。

皇帝不可能保證自己從來不看走眼,不會委任野心家當將軍;也不可能保證將軍一輩子不生二心,不會野心膨脹。

所以,宋朝的皇帝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分散軍權,不把軍權交到一兩個人的手裡。

因此,不管是有名的「杯酒釋兵權」,還是之後宋朝政治制度的設立,一開始就是目標明確地朝這個方向改進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 生帶異香的北宋開國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是五代北宋時期人,因為出生時光芒灑滿屋子,且生來帶有異香,故取小名為香孩兒。自唐末安史之亂以來,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混亂局面,而趙匡胤就是結束五代十國和這種混亂局面的英雄者,在中...

宋朝是一個怎樣的朝代?承上啟下,國富民強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簡單介紹 結果如何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發生在宋朝時候的事情,在宋朝剛建立的時候,趙匡胤想到自己是被部下擁戴當上皇帝的,他一直擔心自己手下的武將也有可能被手下們黃袍加身。後來,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這些武將對...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簡單介紹 結果如何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發生在宋朝時候的事情,在宋朝剛建立的時候,趙匡胤想到自己是被部下擁戴當上皇帝的,他一直擔心自己手下的武將也有可能被手下們黃袍加身。後來,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這些武將對...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利弊大揭秘

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因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決策,所以史稱「杯酒釋兵權」。 事件的具體經過,據史料記載:建隆二年七...

宋太祖為何杯酒釋兵權 陳橋兵變與杯酒釋兵權

為什麼宋太祖要杯酒釋兵權為什麼宋太祖要杯酒釋兵權,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是靠陳橋兵變登上皇位的,他怕他的手下也會像他這樣黃袍加身。為此,趙匡胤一直憂慮這件事。在一次酒會上,趙匡胤向這幾個老部下說出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