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創立領先世界千年的軍事制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

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

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於建隆二年(961年)「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

政權穩定後開始著手解決地方將領的權力,試圖改變唐末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藩鎮割據的局面。

於是解除禁軍將領兵權,並調往外地充當節度使。

繼而削弱節度使實權,使其徒有虛名。

接著,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設立樞密院,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

而統領軍隊的將帥卻沒有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

實行更戍法。

實行「守內虛外 」「內外相制」政策。

駐軍一半京師,一半各地。

宋初的軍隊分為禁軍、廂兵、鄉兵、蕃兵四種。

禁軍是軍隊的主力,趙匡胤即位後從各方面加強禁軍的實力。

其次是建置。

禁軍約半數駐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數分戍邊境及內地若干重鎮;禁軍每一年或兩年必須換防一次,一則習於勞苦免於怠惰,二則因統帥並不隨地易防,從而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其為更戌法。

最後是軍權。

聚集在京師的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統轄,稱為三衙。

三衙只在平時負責對禁軍管理、訓練,無權調遣。

禁軍的調動權歸樞密院,樞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揮。

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派遣將帥,並由皇帝親自製定作戰方略,將領不得擅改。

這樣,禁軍的選練、建置、駐守、出征、行軍、作戰等一切權力都集中於皇帝。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宋朝以後的重文輕武就是始於趙匡胤,直接導致了兩宋軍事上的被動挨打,最後「靖康之恥」亡國,南宋被蒙古所滅也是因此。

所以趙匡胤對軍隊的改革飽受垢病,說他為了維護趙氏江山的長治久安,軍隊是為了鎮壓內部叛亂,而不是對外戰爭。

這麼想的人,我們不妨看看軍隊和武將在宋以前對國家的作用吧

東漢末年,中央主少國疑,皇權衰弱,中央已無力控制各地方州牧,州牧變成了那一州的最高軍政長官,軍隊成了州牧的私人武裝,直接跟中央抗衡

從220年到唐618年的400年間,魏,西晉,東晉,北方十六國,宋,齊,梁,陳,北魏,西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王朝更替頻繁,幾乎每一個朝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大將,軍隊私人化嚴重,朝臣文武不分,每一個權臣背後都有一個軍事集團為基礎的家族,皇帝實力控制的軍隊並不多,從而導致皇權衰弱,400年間近150位帝王,有實權的只有3成,非正常死亡占三成。

到了唐朝,前期中央政府對武將還能控制很好,但玄宗為了應對邊疆威脅,開始在邊疆設置節度使,為了讓節度使能應對突發事件,給他很大的權力,政權,財權,兵權都歸其所有,這樣軍隊確實有戰鬥力了,但也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節度使成了軍隊的實力擁有人,也成了一方諸侯。

這樣,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之間相互征伐,相互吞併,但誰也沒有能力滅掉唐王朝

節度使為了鞏固權力,會投靠當權太監,這樣,太監就間接擁有了軍權,就又行了宦官專權的局面,晚唐宦官隨意廢立皇帝,皇帝成了傀儡,直到最後被朱溫所滅。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

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

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

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五代共54年,正統帝王15位八姓,和平時期漢武帝在也54年,可見政權更迭頻繁,皇帝大多非正常死亡,每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大將,皇帝重武輕文,

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公開叫囂:「天子難道生來就是做天子的嗎,不過是因為兵強馬壯(靠武力的強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的罷 了」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在這樣政權更迭頻繁,連連征戰的時代,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的,很多詩歌描寫那個時代的戰爭之苦,杜甫的《三吏三別》,「可憐無定河邊骨」「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呢?

(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日:「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日:「……此無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 摘自《資治通鑑》

找到問題根源,於是趙匡胤便對軍事制度進行改革,對地方軍事長官收軍權,財政權,兵權。

中央軍事長官的調兵權也被剝奪了,收歸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樞密使一般由文官擔任,文人開始走上政治舞台,宋以前文武不分,宰相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出則為將入則為相。

宋開始官僚集團開始分文官武將,以文官制衡武將,並且文官治軍,領兵打仗也是常有的,

有人說文官領兵打仗是宋朝打仗多敗仗的之一,文官不應該領兵,但宋朝確實又湧現了一批打仗厲害的文官,范仲淹,虞允文,文天祥,辛棄疾,王韶、章秶,陸遊,李綱,種世衡,滕子京等等,還有個岳飛,也是能文能武的,

限制了軍人的權力,讓其沒有造反的條件,不能不說對軍人也算是一種保護,

宋之後的千年都是趙匡胤這種軍事制度的改版,宋,明,清都沒有出現武將造反和亂政的現象,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們的權力不具備造反的能力了

現代人的觀念里,宋朝是弱宋,覺得是恥辱,在蒙古鐵蹄下,曾經不可一世的金國在1234年就滅亡了,整個亞歐大陸一大半都在蒙古統治下,成吉思汗的西征大軍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直達多瑙河沿岸。

再看看弱宋,1235年蒙古滅金後開始南下攻宋,南宋名將孟鞏取得江陵大捷,蒙古第一次失敗,1241年,貴由汗期間南下攻宋,失敗1259年,拖雷長子蒙古帝國大汗蒙哥汗,帶兵攻打南宋時,在釣魚城被砸死了,最終導致蒙古帝國分裂,終止第三次西征,改變世界格局,直到1279年才滅南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堅持募兵制的王朝。

宋以前、以後,中國一直到現在還實行的是強制性徵兵政策。

募兵制就是國家不強制你當兵,你當不當兵靠自願。

一個文明被消滅,並沒有什麼可丟人的。

希臘、羅馬雖都被野蠻所消滅,但他們的文明依然是西方人的驕傲!世界人民依然景仰他們所開創的文明高度。

在西方沒有人會污衊希臘、羅馬,也沒有人會崇敬突厥、土耳奇。

一個沒有文化粗魯厲害的強盜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會景仰。

而我們現在的有些中國人卻有些怪,我們對代表中華文明頂峰的王朝大加污衊與抨擊,而對屠殺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優秀先進高超文明的我們祖先的野蠻人而大加歌頌與美化。

我們好象不知道誰是我們的祖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為什麼要實行「右文抑武」?

在宋朝,大家都知道武將的地位特別低,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國策,那麼為什麼宋朝武將的地位會這麼低呢?《宋史·曹彬傳》記載,即使是曹彬這樣位居樞密使的武官,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士大夫的車馬,都會主動命...

宋太祖趙匡胤的一生

趙匡胤,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今屬河北】。後漢初期從軍,在樞密使郭威帳下。郭威稱帝後建立後周。為皇帝衛軍東西班行首,顯德元年954年,在高平之戰中,馬軍都指揮使燓愛能等畏戰退卻,後周帝...

宋朝:中央集權的利與弊

在人們眼中,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相對於唐朝的繁榮,元朝的野蠻,明朝的開明,宋朝總是那麼的讓人覺得不夠爭氣,雖然在經濟上爆發了蓬勃的生機,但是在軍事上,除了偶爾幾個閃光的戰役,其他大型戰役幾乎都...

重文抑武開創文官政府新時代

北宋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立國的,因此他對武將、軍人掌權的危險有清醒認識。再加上五代時期國家被將領所左右的歷史經驗,所以趙匡胤立國之後非常重視對武將的限制,確立了以儒立國、重文抑武...

黃袍加身的將軍-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宋太祖,著名名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