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被忽視的一代明君---周世宗柴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世宗堪稱是五代最傑出的皇帝!他曾經有做三十年皇帝的壯志,用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無情的命運只給了他五年六個月!但這短暫的五年執政,是光彩奪目的,創造了黑暗五代所未見的盛世雛形,隱約間,似乎盛唐的輝煌又在眼前了。

奈何造化弄人,這一切註定只能成為短暫的輝煌,運去英雄不自由!徒然為他人做了嫁衣,偉大的統一理想湮沒了,他和後周的歷史都被煌煌三百年的大宋光輝所淹沒,可是不要忘記,在宋的畸形輝煌背後,卻泯滅了一個多民族大中華帝國的藍圖,中國的版圖從盛唐的約1200萬平方公里,萎縮到北宋全盛時期的不過約:280萬平方公里。

而同時的遼是400萬平方公里。

北宋沒有真正統一國家,中國演變成為漢民族為主體的宋與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幾百年長期對峙戰爭的局面。

柴榮是今天的河北魏縣人,從現在的史料連祖父的名字都沒有流傳,證明家世並不顯赫,柴榮的發跡首先是有一位慧眼識人的姑姑。

柴姑姑曾經入選後唐莊宗時的後宮,後來恰逢 天成元年(西元926年)四月的兵變,莊宗被殺,唐明宗李嗣源依靠政變上台,遣散莊宗後宮,柴榮姑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郭家雀」即後來的後周太祖郭威,此時的郭威尚是落落不得志的軍卒,唯一比較明顯的標誌就是黝黑脖子上紋的青雀。

不顧父母反對,柴榮的姑姑自作主張帶著遣散費緡錢嫁給了郭威,郭威得此內助又有經濟支持從此在軍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長線投資黑馬成長股,柴姑姑真正是女中豪傑,後周王朝的誕生和柴家發達從此都收益非淺。

因家道的中落,幼年的柴榮便過繼給了此時還無子的姑父郭威,故名郭榮,郭威挺喜歡這個謹慎厚道,卻也不乏機靈的孩子,此時的郭威正在為事業奮鬥,在軍隊中的地位還不高,生活並不富裕,柴榮便經常幫助父親經營家庭副業,走南闖北經商販運,增長了閱歷開闊了眼界,隨同時還堅持習文練武,從而精通了騎射等武藝,讀了大量史書及黃老著作。

成年後,隨已經晉升高位的郭威進入軍界。

郭威邢州龍崗人,的確是五代的英雄人物,深沉有大略,在戰場上勇猛表現使他迅速脫穎而出,在軍閥混戰的年代,軍事人才是不必發愁沒有加薪升職機會的,鬧好了連皇帝也是有份的。

郭威成為當時的軍閥勢力派劉知遠的得力大將,契丹滅後晉時,郭威和蘇逢吉、楊邠、史弘肇等力勸劉知遠建號,成為後漢的開國元勛。

「時百度草創,四方猶梗,經綸締構」,都悉心竭力,知無不為,是劉知遠最重要的輔弼功臣之一。

劉知遠死後,漢隱帝即位,郭威為樞密使。

親自平定了河中節度使(鎮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鎮京兆府,今陝西西安)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的三鎮叛亂,成年的漢隱帝劉承佑不願再受制顧命大臣,先殺在京的史弘肇、楊邠、王章等,又派人去殺郭威,郭威只得起兵造反,結果雖然勝利,在京的全部家屬子侄被屠殺,「嬰孺無免者」。

郭威尚在幼年的兒子青哥、意哥,未成年的侄子守筠、奉超、定哥,郭威養子柴榮的大兒子宜哥、連同名字都還沒來得及取的次子都在眨眼間變成了刀下冤魂。

郭威的第三任妻子張氏原本是夫榮妻貴被封為吳國夫人,此時也因夫遭禍,同樣命運的還有柴榮原配之妻彭城縣君劉氏。

郭威雖然當了皇帝卻也變成了『無保戶「孤寡老人,唉,這就是血腥的權力鬥爭,養子柴榮得以成為無可質疑的法定繼承人。



家眷被殺對郭威和柴榮都有重大的意義,首先是無後的郭威只能把帝位傳給養子柴榮,而對柴榮和後周王朝的結局而言,災難的是柴榮的大兒子宜哥、和次子的死,以我們現在的推測,當時柴榮已經30歲,古人早婚,大兒子宜哥最少也十歲了,如此健在,在柴榮死後,後周王朝國有長君,陳橋兵變恐怕就不可能發生。

西元951年,後周廣順元年,三十一歲。

農曆1月,郭威即皇帝位,此前柴榮已經歷任左監門衛將軍。

天雄軍牙內部指揮使,領貴州刺史,檢校右僕射,協助郭威治理鄴都政尚清簡,治績有聲,後周建立後迅速封晉王,成為當仁不讓的帝位繼承人,郭威是五代明主,為政寬大,體恤百姓,改革後漢的虐政,加強中央集權,從自己成長的經過吸取歷史教訓,對權臣勢力進行打擊,殺樞密使王峻,可惜稱帝三年就去世了,34歲的柴榮就這樣被命運推上帝位和歷史前台。

柴榮面對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中華版圖,後周繼承五代短命政權的版圖只有中原地區,南方還有咄咄逼人的李璟的南唐、錢俶的吳越、劉晟的南漢、孟昶的後蜀、高保融的荊南三州之地、清源軍(今福建泉州一帶)的陳洪進、湖南原楚國轄地正由周行逢和王逵進行殘酷的爭奪。

北方強大的契丹咄咄逼人,時刻如懸在中原王朝頭上的利刃,後漢的殘餘北漢控制著太原地區,藉助契丹的力量時刻準備向後周報滅國之仇。

實際上,五代歷史上,除了朱溫建立的梁以外,後唐,後晉,和後漢後周都可以說是太原沙陀軍政權體系的同源變異而已,太原地區藩漢雜處,民風強悍,軍隊極有戰鬥力,在此之前,五代以太原為基地的軍閥對中央政權的奪取戰爭幾乎無一例外都以勝利告終。

當北漢劉崇得知郭威已死,馬上勾結契丹興師南下, 周顯德元年(西元954年)二月,柴榮即位不久,邊關傳來八百里加急軍報:北漢劉崇協同契丹武定節度使楊袞所部三萬餘人出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東)直逼潞州(今山西長治)。

柴榮此時面對的是對周朝生死攸關的時刻,幾十年政權走馬燈式的輪換,使軍隊到朝廷從將領軍士到官吏大臣已經養成了牆頭草的倒戈習慣,稍遇戰爭不利,幾乎馬上就會出現遍地白旗的現象,此次面對有契丹撐腰的太原強敵,許多大臣們已經腿肚子轉筋在考慮後路了,當柴榮毅然決定親征的時候,五朝元老,德高望重的老滑頭大臣馮道卻大潑冷水,當面譏諷世宗以唐太宗自比說,不知道你能為唐太宗否?柴榮看透了馮道等慣於去舊迎新的醜態,下決心用戰爭的勝利來安定朝局。

周世宗自開封出發督促諸軍,兼程前進。

路上,世宗怒囚主張持重緩進的親軍都指揮使趙晁,從此,諸將不敢再說退卻的話。

北漢軍屯山西高平南,周軍屯澤州(山西晉城縣)東北。

北漢主率中軍在巴公原列陣,驍將張元徽陣在東,遼將楊袞陣在西,軍容頗嚴整。

周后軍將劉詞還沒有到來,周軍人數少,眾心危懼。

周世宗志氣高揚,態度堅定,命李重贊、李重進率左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率右軍在東,向訓、史彥超率精騎在中央,周世宗騎馬上陣督戰,張永德率親軍護衛。

北漢主望見周兵少,揮軍進攻,張元徽率騎兵擊周右軍,樊愛能、何徽小戰,即引騎兵逃走,步兵投降北漢,右軍潰亂。

周世宗見勢危,自率親兵冒矢石督戰,親軍將趙匡胤與大將張永德各率二千人力戰。

張元徽被周軍殺死,周軍奮擊,北漢軍大敗。

遼軍怕周軍,不敢救北漢軍,退回代州。

劉詞率後軍到來,合諸軍追擊至高平,北漢軍潰散,北漢主晝夜奔馳,逃歸太原。

劉崇狼狽逃回太原。

戰役結束,柴榮不僅獎賞了有功將士,更從嚴懲處了作戰不力的將校,殺樊愛能、何徽等70餘人,「由是驕將墮兵,無不知懼」。

有效地整頓了軍紀,大大提高了戰鬥力,隨後的北伐取得節節勝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太原城的高大堅固,加上後周軍隊紀律的敗壞使戰局進展緩慢,後來契丹軍隊趕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不得不撤軍南返。

在高平戰役中,趙匡胤嶄露頭角,周世宗一戰穩定了局面,使新立的後周朝廷轉危為安。

誅殺宿將樊愛能、何徽大大打擊了五代以來驕兵悍將的氣焰,樹立了自己在軍隊中絕對權威。

周世宗回到開封,開始整頓紀綱,親攬大權,痛定思痛下決心整頓軍隊。

對群臣說,兵貴精不貴多,一百農民還不夠養一個甲士,竭農民的脂膏養老弱無用的兵丁,如何使得。

他下令檢閱禁軍,留用精銳,斥退老弱,又募天下壯士到京城,令趙匡胤考較武藝,選取優異,成立特精軍隊,稱為殿前諸班。

全國步騎諸軍,令將帥照禁軍例挑選。

從此士卒精強,歷朝莫比,征伐四方,所向克捷,周軍的強大精銳為以後比較順利的統一南方諸國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統一戰略上依輕重緩急,進攻順序問題。



樞密使王朴獻策,即著名的《平邊策》大意說:要用兵首先要改善政治,「民心既歸,天意必從」。

用兵之道,先取其易,因此,宜先取南唐國江北諸州,既得江北,再取江南。

得江南,嶺南巴蜀自然畏威來降。

南方既定,燕地(石晉所割諸州)必望風內附,如遼兵據守,出師攻取,並不困難,因為民眾是漢族人。

只有北漢一國,與周為世仇,決不肯歸降,但高平敗後,不敢再為邊患,可留待最後,俟機一舉消滅它。

王朴的計劃是想先平定南方,用南方厚雄的財賦,養北方強大的兵力,然後攻取幽燕,最後取得河東,完成統一大業。

王朴獻策也代表了相當部分軍人的意願,將領們更願意南征,主要是因為南方有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相對微弱的軍事抵抗力,而北伐面對的是強悍善戰的北方民族和相對微不足道的戰利品,巨大的傷亡使將領們不寒而慄。

這其實是赤裸裸的人性,周世宗在世的幾次北伐都有將領的反對,不能說沒有這方面的原因。

今天的許多歷史學者認為, 周世宗對王朴的《平邊策》中所提「先易後難」的主張最為賞識,並且隨即付諸實踐。

周世宗認為遼國以南京(幽州城)為據點,遼有漢人為心腹和耳目,勢力大增,經常侵擾河北,輕騎深入,毫無限阻,民眾被殺掠,不得安居耕作。

遼國來自草原,人人是騎兵戰士,惡劣的環境錘鍊了他們強勁的騎射技能。

中原地區豐厚的物資財富,更使他們在掠奪戰爭中奮不顧身。

由於古代技術進步的遲緩,一個農耕國家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沒有力量能夠長期對抗騎兵的突擊優勢。

自後晉沙陀石敬塘為當兒皇帝獻給契丹的幽、雲16州,中原地區失去屏障,門戶頓開,從遼太宗耶律德光起,對入主中原有極大的野心,引狼入室的後晉最終被遼國滅掉,如果不是耶律德光在占領開封后政令的失誤,殘暴的行徑引起中原人民的反抗,遼國當年就險些入主華夏。

後晉的滅亡更讓漢民領教了遼軍戰鬥力和野蠻,可以說恐懼契丹是當時的流行病。

因此在世宗的心中遼國才是心腹大患!

而今遼國太宗之後,經歷世宗阮和穆宗璟兩代,為爭奪皇位,遼的統治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紛爭,遼穆宗皇帝昏庸好打獵飲宴,嗜酒殺人,遼的國勢日益衰微,政治黑暗,兵將疲弱,無法應付緊急局勢。

與周世宗的英武成鮮明對比,幽、雲16州的漢人受遼殘酷民族壓迫,都翹首企盼回歸,逃戶現象嚴重,後周接納了20多萬戶幽、雲難民,此時攻遼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而漢民族軍隊幾乎只有在一個王朝創建初年其戰鬥力是最強大的,限於生活的環境,不可能象遊牧民族那樣以騎射為主要生存手段,隨著時間推移,和體制腐敗的催化劑作用,戰鬥力成幾何下降往往是必然的。

如果在開國鼎盛時期不能夠解決邊患問題,那麼邊患問題將無疑伴隨這個王朝的始終,甚至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唐王朝是最輝煌的正面成功模範。

宋王朝就是最典型的反面例證。

實際周世宗已經看到南方各政權的軍事實力與北方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在後唐莊宗時代的伐蜀幾乎是未費吹灰之力的,南方的繁華富庶使得各國統治者和軍隊非常迅速的腐化喪失戰鬥力,如果不是後唐莊宗的內亂,則統一南方的時間表要早幾十年。

西元956年,後周顯德三年,柴榮派向訓、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後攻取了後蜀的秦、階、成、鳳等4州之地。

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圍攻南唐壽州等地。

顯德三年初,他親征壽州,取得正陽之戰的勝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揚、泰、光、舒等州,但壽州由於南唐將領劉仁贍死守未能攻下。

顯德四年初,柴榮第二次南征,終於攻下了壽州城。

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連取濠、泗、楚、揚等州,到顯德五年,南唐李景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間14州60縣土地,並付犒軍銀10萬兩、絹10萬匹、錢10萬貫、茶50萬斤、米麥20萬石。

並規定今後歲輸貢物10萬。

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

避免了遼與南唐的夾擊之勢。



六年,北伐遼,收復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北) 、易(今河北易縣)3州及瓦橋(在今河北雄縣)、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東信安鎮)3關。

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勝進取幽州卻突然患疾,傳說世宗行至一地,詢問父老地名,對之『病龍台』世宗默然當晚得疾。

回到開封6月去世,終年三十八歲。

遠近百姓無不含哀。

中國歷史,真正意義上,以漢民族為統治核心主體的多民族統一大帝國只有三個,漢 唐 明。

而後周的大統一夢想因為世宗的早逝而灰飛煙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

五代興亡——期望理清五代交替脈絡

公元907年,在長時期的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中,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終於為後梁政權所取代。從此,到960年宋朝建立的53年間,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史稱後梁、後唐...

天妒英才——向天再借二十年,五代之後無弱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極為混亂的時期。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這五國雖然實...

比較一下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和後周世宗柴榮

在《資治通鑑》裡面,有一段是評價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和後周世宗柴榮的。有人問司馬光,五代帝王,李存勖和柴榮都以英明神武著稱,哪個更強?司馬光立馬表示:李存勖只不過是一名武將,最後身死而國滅。而柴榮...

雄安故事之周世宗柴榮與雄州

雄縣縣城南關舊有瓦橋關,始置於唐朝末年。這裡地當南北交通要衝,水陸咽喉。自從五代時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瓦橋關所在的歸義縣便隨涿州歸入契丹。

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只嘆英年早逝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動盪時期,戰爭紛飛,正所謂時勢造就英雄,而在五代十國被稱為第一明君的周世宗,就是這樣一位偉岸英才,只可惜卻是英年早逝,不得不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