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一下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和後周世宗柴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資治通鑑》裡面,有一段是評價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和後周世宗柴榮的。

有人問司馬光,五代帝王,李存勖和柴榮都以英明神武著稱,哪個更強?司馬光立馬表示:李存勖只不過是一名武將,最後身死而國滅。

而柴榮以誠信示人,胸懷坦蕩,李存勖怎麼能和他相比?

首先要承認,相比魏晉南北朝的英雄輩出,五代時代就沒有很多的亮點,李存勖和柴榮算是其中最傑出的兩位了。

先看看李存勖的事跡:弱冠之年,父親李克用去世,自己在朝中沒有什麼威信,內有叔父覬覦其位置,西有強大的後梁虎視眈眈,北面還有契丹,桀燕的壓力。

可以說是受困於危難之間。

但李存勖先是擊破了叔父的陰謀,接著對外將自己的對手一點點的蠶食。

和後梁在黃河邊通過20多年的征戰,從開始的絕對劣勢直到慢慢變為優勢,最後將其消滅。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作戰時總是沖在士卒最前面,身經百戰但從未受傷。

但是在大好形勢下,卻在一次兵變中被伶人殺死,令人惋惜。

再看看柴榮的經歷:在郭威死後,柴榮剛當君主就遭到了北漢和契丹聯軍的大軍壓境。

柴榮力排眾議親征,在人數相對較少的情況下,擊敗後漢契丹聯軍(高平之戰)。

此後幾次南征南唐,北伐北漢,契丹,奪得大片的土地。

並制定統一後的治國方針,但是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時候,卻忽然暴病而亡,令人十分惋惜。

上面說了說兩個人的事跡,下面就來看看司馬光為什麼這麼抬高柴榮而貶低李存勖呢?首先是李存勖死的實在是不夠英雄,被伶人殺死了,這扣了不少印象分,而柴榮卻是在制定宏偉藍圖後突然病死。

雖然目標沒有達到,但是給了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其次是宋太祖趙匡胤原是柴榮手下的猛將。

可以說宋的建立有一半是後周柴榮的功勞。

趙家對後周郭家是很有感情的,司馬光作為史官自然要將柴榮說的更神一些,並以李存勖來作柴榮的墊腳背。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五代時人心混亂,基本上沒有什麼道義可言。

士卒兵變,殺死主將的比比皆是。

全國混亂戰爭,李存勖英明一生,到最後剛剛功成名就,在一次譁變中中箭而亡,並不是偶然。

而為什麼到了柴榮時就好一些了呢?柴榮時代比李存勖又晚了幾十年,接近百年的征戰,天下一統成為民心所向。

此時分裂和混亂已經不是主流了。

故柴榮看似比李存勖更閃光與時代有必然的聯繫。

從當時李存勖和柴榮所處的外在環境看,看似都是外敵覬覦,但李存勖的處境要更加的艱難。

當時只有山西一州,而後梁卻占據著幾乎整個中原地帶,國力遠勝於後唐(晉)。

要戰勝這樣的敵人更加需要智慧和勇氣。

反觀柴榮,當時後周國力在郭威的經營下,政治經濟已經比後漢,南唐要強的多。

加上自己的能力,天下布武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李存勖的成功我認為要比柴榮更加需要實力。

從內部要素看,郭威給柴榮娶的老婆符姑娘呢可是賢惠異常,為柴榮打天下出了不少力。

而李存勖的老婆劉皇后就垃圾的不行了,李存勖死前想喝點水都不去取。

古時老婆是父母定的,但有的好有的壞,李存勖碰到這樣的MM那也沒有辦法啊。

最後想說的是,相比柴榮,李存勖的確是略遜一籌,但僅僅是一籌而已,沒有司馬光寫的那麼誇張。

更有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一篇,讓李存勖現在就基本上不能翻身了。

我只是想說,史家們對李存勖的評價實在是太低了。

五代英雄,比起柴榮,個人更喜歡李存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亂世中,趙匡胤必須接受的黃袍加身

原標題「亂世中,趙匡胤必須接受的黃袍加身」謀朝篡位,在歷史上是不光彩的,由唐太宗不管後人說的多麼偉大,都洗刷不掉,通過玄武門之變的弒兄殺弟的事實,但如果你了解到我當時個那特殊的亂世,你會發現趙匡...

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只嘆英年早逝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動盪時期,戰爭紛飛,正所謂時勢造就英雄,而在五代十國被稱為第一明君的周世宗,就是這樣一位偉岸英才,只可惜卻是英年早逝,不得不讓人唏噓。

中國古代最被忽視的一代明君---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堪稱是五代最傑出的皇帝!他曾經有做三十年皇帝的壯志,用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無情的命運只給了他五年六個月!但這短暫的五年執政,是光彩奪目的,創造了黑暗五代所未見的盛世雛形...

亂世廢妃,如何周旋於三位帝王?

在我國歷史上,除了武周王朝聖神皇帝武則天,改朝換代、皇位更迭,似乎一直都是男人們幹的事情。而就算是武則天本人,也在侄子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和兒子廬陵王李顯猶豫不決,最終在宰相狄仁傑的巧諫下,復...

「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哪十國?

公元907年至959年(共計53年),史稱「五代十國」。在這50餘年間,中原地區共有五個王朝前後交替,而南方地區則前後存在十餘個割據政權。接下來我們依照王朝更替順序來介紹「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