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之三十七:三國 蜀漢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的君主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生平簡介
劉禪,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
劉禪初為皇帝時,對諸葛亮充分信任,軍國大事全權委任於諸葛亮,但後期越發聽信讒言,干涉諸葛亮的軍政方針,使得諸葛亮一次次北伐無功而返。
諸葛亮、蔣琬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自身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迫使姜維外出屯田避亂,蜀國逐漸衰敗。
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舉家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公。
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戰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
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三國志》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射君就是是射援,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援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
諸葛亮當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
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
《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
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不是有心諷刺了?《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
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
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局。
劉炎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
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
夏侯霸因司馬氏篡位怕受曹爽牽連逃於蜀漢,其父夏侯淵乃被黃忠斬於定軍山。
劉禪在接見夏侯霸之時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非我先人手刃也。
」輕描淡寫,寥寥數語,消釋前嫌。
又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
」夏侯淵之堂妹乃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故有此說。
然後又對夏侯霸厚加賞賜,封官爵。
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使的十分嫻熟。
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音調,但劉禪卻一直保持克制的態度,顧全大局。
諸葛亮用人失誤,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
」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主劉禪適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
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
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此時,李邈上書,援引歷史上呂祿霍光等人的例子,詆毀諸葛亮「身仗強兵,狼傾虎視」,說諸葛亮之及時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暗指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會圖謀不軌。
李邈所說或是其真實想法,或者是為了迎合劉禪。
但是劉禪聞言大怒,將其下獄處死。
這說明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內亂不可避免。
但是,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
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
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
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
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
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
斷其私祀,以崇正禮。
」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也沒有固執己見。
青年帝王劉禪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亘古少有。
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儘管如此,在鄧艾一支偏師突入蜀境,蜀漢主力軍隊基本完整的情況下,劉禪輕而易舉就投降,這實在讓人不可思議,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袁松也就此事評論道:「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故功業如此之難也」。
對於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三國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
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
」
著名典故
「單騎救主」 三國演義中曹操大軍將劉備擊潰,劉備妻離子散,狼狽遁逃,但是妻子和兒子阿斗卻落入了曹軍的手裡,蜀名將趙子龍奮不顧身單騎突入曹百萬大營隻身救出劉阿斗,為了不拖累趙雲,劉備的妻子投井自殺,而趙雲也攜帶著襁褓中的阿斗拚死殺出,曹操生惜才之心,故衝出重圍,為此劉備曾怒摔阿斗以報子龍之恩。
並說即便丟了兒子也不能失去子龍。
由此傳為佳話。
「截江救阿斗」是三國演義中劉備之子阿斗被劉備之妻孫尚香私自抱回江東,面對此種政治形勢和東吳的一步狠棋,蜀將趙子龍親自渡江追阿斗,英勇的趙子龍隻身闖入孫尚香的船上,戰勝孫尚香的眾多侍衛,成功將阿斗救回蜀營,避免了被東吳挾持皇子的局面。
「扶不起的阿斗」 《三國演義》中蜀主劉備的兒子劉禪,小名叫阿斗。
劉備死後他繼承皇位,稱為蜀後主。
劉禪平庸無能,雖然有諸葛亮等賢臣良將人輔佐,也不能振興蜀國,最後還主動投降魏國。
後用「阿斗」,「扶不起的劉阿斗」形容軟弱無能,沒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
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
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
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
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
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
」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劉禪聽後,牢記在心。
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
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
隨著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了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復漢朝宗師室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結為重,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
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由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
劉禪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的拖慢了北伐的進度。
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制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導致施政方針混亂。
而且劉禪對於宦官黃皓也頗為寵信,最後蜀漢於263年亡國。
蜀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
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
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晉諡安樂縣思公,劉淵諡孝懷皇帝。
阿斗雖然被後世評為碌碌無為的君主,但他雖然扶不起,卻生活得很幸福。
比歷代亡國皇帝朱由檢、宋徽宗等結局要好。
歷史評價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民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
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預言,這個形容詞將流傳千年。
阿斗真的扶不起嗎?他真的是個昏庸、愚鈍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嗎?
《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對射君(身份不可考)稱讚劉禪,射君又將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
「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劉備遺詔)意思是連諸葛亮都稱讚劉禪「智量甚大」,比想像中聰明,我還有啥擔憂的?表示鼓勵。
諸葛亮不會阿諛奉承,劉備不會不識人,陳壽也不會弄虛作假,所以,劉禪絕不是像傳統觀念中那麼無能。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 事實上:「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
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有容人之量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於是呼,「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
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
可是,諸葛亮仍緊握大權。
諸葛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劉禪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所以才總攬全局。
這讓人不禁要問,劉禪現在是沒有經驗,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兒來的經驗,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
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為侍郎,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
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對這些,劉禪一讓在讓,不想引起國內的政治混亂。
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劉禪雖然不贊成,但還是為諸葛亮鼓勁加油。
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
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說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諸葛亮的差,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係不好,諸葛亮逝世後,諸葛亮利益集團沒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殺。
劉禪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來證明其志,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智慧。
畢竟陣前叛亂,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賜棺槨葬之」的。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譙周和老臣董允上書勸柬,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
後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里,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頭腦清楚、知人善用
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頭腦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絕對不是弱智。
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雖然諸葛亮有窮兵黷武的問題,但是他治理蜀國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發展。
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後,劉禪仍然繼續延用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
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此時頭腦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又不好直接反對,只能規勸諸葛亮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儘管諸葛亮執意北伐,沒有聽從劉禪的勸告,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劉禪也表現出過人的一面。
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
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
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
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
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
這一系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
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
」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麼說。
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
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絕非平庸之輩。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絕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
樂不思蜀 「沒皮沒臉」
歷來各方專家對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於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苟且偷安。
「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話說曹魏兵圍成都,劉禪心裡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傷亡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
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開門投降。
劉禪投降後,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
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罵名,卻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名財產,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
對於劉禪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
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
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某個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
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慽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
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
說完這個話以後,劉禪帶來的一個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
果然,不久司馬昭再次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
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著不像你說的,像你某個大臣說的。
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
乍一看,劉禪的確是一幅沒皮沒臉的嘴臉,而且無恥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可細細一想,劉禪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霧彈,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
在這個問題上,劉禪實在是一個能稱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主導文化氛圍里,人們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幹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
劉禪投降後在洛陽的一段表演,為他博得了「全無心肝」的臭名,從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頭上,甚至連他的名字劉禪(Shàn),我們也經常錯誤地讀成Chán,可見世人對他的誤解之深了。
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越看越是霧裡看花,糊裡糊塗;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
在魏蜀吳三個企業集團中,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穩固發展,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塗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這點?
綜上所述,蜀漢皇帝劉禪有容人之量、頭腦清楚、知人善任,而且,樂不思蜀並不等於沒皮沒臉,所以,劉禪不是昏君。
劉禪墓
公元271年,蜀漢亡國之君劉禪死在洛陽,葬於孟津平樂鎮翟泉村東。
上世紀60年代,劉禪墓還有高7米、直徑15米的大冢。
由於洛陽市文物部門經濟上的捉襟見肘致使現在的劉禪之墓已經夷為平地。
家族資料
妻室
敬哀皇后,張氏,張飛長女。
劉禪為太子時立為太子妃。
於223年立為皇后,237年去世。
張皇后,張飛次女。
敬哀皇后死後,於238年正月立為皇后。
蜀漢滅亡後,隨劉禪到洛陽。
王貴人,劉禪後宮,劉璿生母。
李昭儀,劉禪後宮,蜀漢滅亡時自殺。
子女
劉璿,劉禪長子,延熙元年(238)立為太子,蜀漢亡後,鍾會在成都作亂,被亂兵殺害。
劉瑤,劉禪二子,延熙元年(238)封安定王,蜀漢亡後投降。
劉琮,劉禪三子,延熙十五年(252)封西河王,景耀五年(262年)病亡。
劉瓚,劉禪四子,延熙十九年(256)封新平王,蜀漢亡後投降。
劉諶,劉禪五子,景耀二年(259)封北地王,曾反對譙周降魏的提議,但被劉禪拒絕,遂於蜀漢亡國當日自殺。
劉恂,劉禪六子,景耀二年(259)封新興王,蜀漢亡後投降。
繼承了劉禪的安樂公爵位。
劉虔,劉禪七子,景耀二年(259)封上黨王,蜀漢亡後投降。
兄弟
劉封 劉永 劉理
「阿斗」的意思
劉禪,小名阿斗。
據傳劉禪之母甘夫人因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斗」。
後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詞形容庸碌無能的人。
「劉禪」讀音
劉禪中的「禪」字現今雖然有兩個讀音:「shàn」與「chán」。
結合歷史實情,此處應該讀「shàn」。
原因至少有三:
一。
劉禪字公嗣。
名、字相配是古人取字的慣例。
僅以三國人物為例,就有諸葛亮字孔明,黃蓋字公覆,周瑜字公瑾等等不勝枚舉。
若禪字讀chán,那它和嗣字有何關聯?而若它讀shàn,則和嗣字成相輔相成的關係。
一禪一嗣,一讓一繼。
二。
禪字的chán的讀音何時而有雖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和佛教有直接關係。
按正式文獻記載,佛教在漢朝才剛傳入中國,(漢武帝為了使得中印交好,所以支持傳播進中國),而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不過百餘年,且道教與儒道極盛,佛教影響甚微,而且也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劉備篤信佛教,那麼何以給當時唯一的兒子用佛教用語取名?
三。
劉備胸懷大志,致力統一全國,結束紛爭。
劉備在得劉禪前,認了個養子劉封,劉封本羅侯寇氏之子,劉備入荊州,收為義子,可見是改動的名字。
後來劉備為長子取名劉禪,讓人難免聯想到「封禪」(fēng
shàn),只說巧合未免牽強(中國人取名向來看重蘊意)。
封禪是中國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儀式,有三個條件;一、祭祀主體只能是皇帝;二、要有德之君,無德則無資格;三、祭奠要在泰山上進行。
在泰山頂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腳下祭地叫做「禪」,合稱為「封禪」。
聯繫後來的劉永,劉理二子,或可見劉備之志及其對子孫的期待。
三國時的劉禪,這位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弱智」嗎?
糊塗的劉禪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
中華史上唯一亡國後善終的君主,劉禪到底傻不傻?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
阿斗真的是弱智真的扶不起嗎?
劉禪,蜀漢後主,劉備之子,小名阿斗。劉禪幼年時多遭難,但是幸得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入蜀後,劉禪被立為太子。在位四十二年。但是歷史上對劉禪的爭議頗多。例如說扶不起的阿斗,就是說劉阿斗在諸葛亮的...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shàn):一位被中國歷史扭曲的智慧君主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這裡面有很大的學問存在
劉禪,劉備的兒子。阿斗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181~234年)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還落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千古笑柄。今天,人們便用扶不...
劉禪真的扶不起嗎?諸葛亮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蜀後主劉禪,千百年來成為世人眼中的笑柄;以至於後來有人直接說趙雲不該拚死救這麼一個窩囊無能之君,就是救了也不該阻止劉備摔阿斗,即使阻止了,也不該阻攔吳夫人帶阿斗過江去東吳。
世人皆說「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大呼:冤枉啊!只是你們沒讀懂我
蜀後主劉禪,千百年來成為世人眼中的笑柄;以至於後來有人直接說趙雲不該拚死救這麼一個窩囊無能之君,就是救了也不該阻止劉備摔阿斗,即使阻止了,也不該阻攔吳夫人帶阿斗過江去東吳。
劉備之子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很多人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出處,而且一提這個成語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心沒肺,也許很多人知道劉禪劉阿斗可能是從《三國演義》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
阿斗真的扶不起?還是諸葛亮不會扶?真心不想把劉禪扶起來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