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並非爛泥扶不上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阿斗:並非爛泥扶不上牆

《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對射君(身份不可考)稱讚劉禪,射君又將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

「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劉備遺詔)意思是連諸葛亮都稱讚劉禪「智量甚大」,比想像中聰明,我還有啥可擔憂的?表示鼓勵。

諸葛亮不會阿諛奉承,劉備不會不識人,陳壽也不會弄虛作假,所以,劉禪絕不是像傳統觀念中那麼無能。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事實上:「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領導人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

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於是乎,「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

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

可是,諸葛亮仍緊握大權。

諸葛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劉禪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所以才總攬全局。

這讓人不禁要問,劉禪現在是沒有經驗,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兒來的經驗,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

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為侍郎,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

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對這些,劉禪一讓再讓,不想引起國內的政治混亂。

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劉禪雖然不贊成,但還是為諸葛亮鼓勁加油。

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

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說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諸葛亮的差,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係不好,諸葛亮逝世後,諸葛亮利益集團沒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殺。

劉禪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來證明其志,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智慧。

畢竟陣前叛亂,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賜棺槨葬之」的。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譙周和老臣董允上書勸諫,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

後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里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頭腦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絕對不是弱智。

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雖然諸葛亮有窮兵黷武的問題,但是他治理蜀國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發展。

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後,劉禪仍然繼續延用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

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此時頭腦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又不好直接反對,只能規勸諸葛亮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儘管諸葛亮執意北伐,沒有聽從劉禪的勸告,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劉禪也表現出過人的一面。

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

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

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

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

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

這一系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

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

」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麼說。

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

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絕非平庸之輩。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絕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

歷來各方專家對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於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苟且偷安。

「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話說曹魏兵圍成都,劉禪心裡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傷亡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

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開門投降。

劉禪投降後,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

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罵名,卻保全了百姓的生命財產,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

對於劉禪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

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生命,而且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

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某個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

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戚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

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

說完這個話以後,劉禪帶來的一個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

」果然,不久司馬昭再次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

」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著不像你說的,像你某個大臣說的。

」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乍一看,劉禪的確是一副沒皮沒臉的嘴臉,而且無恥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可細細一想,劉禪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幕彈,給司馬昭留下了「禪無憂矣」的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

在這個問題上,劉禪實在是一個能稱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主導文化氛圍里,人們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幹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

劉禪投降後在洛陽的一段表演,為他博得了「全無心肝」的臭名,從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牢牢地扣在了他的頭上。

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越看越是霧裡看花,糊裡糊塗;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

在魏蜀吳三個集團中,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公司穩固發展,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塗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這點?

綜上所述,蜀漢皇帝劉禪有容人之量、頭腦清楚、知人善任,而且,樂不思蜀並不等於沒皮沒臉,所以,劉禪並非爛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究竟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是大智若愚?

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對「阿斗」這個人很熟悉,他就是劉備的大兒子劉禪,也被世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傻傻的阿斗不思進取,只會吃喝玩樂,即使有諸葛亮(181~234年)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

劉備之子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很多人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出處,而且一提這個成語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心沒肺,也許很多人知道劉禪劉阿斗可能是從《三國演義》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