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梟雄曹操用了34年才打了三分天下,而劉邦僅用7年就統一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其實曹操打了三十年卻只有三分天下,這裡面有時勢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
我們首先來看看時勢的原因,《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中,諸葛亮一邊指著西蜀地形圖一邊對劉備說了這麼一句話:「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
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諸葛亮說的其實就是「隆中對」,孫權占地利好理解,江東有長江為天塹;劉備的人和也好理解,那是劉備為漢皇后裔頗得漢朝遺民之心。
那曹操的天時怎麼理解?這裡的天時當然不是天氣,而是「天道」運行的規律。
那此時的「天道」如何呢?《後漢書》評價漢獻帝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
」言下之意是老天厭棄漢朝很久了,不能苛責漢獻帝。
然而就是在這「天厭漢德久矣」的背景下,一窮二白的劉備憑著他漢室血統的聲望,居然就能分疆裂土三分天下,這是秦隋兩朝的皇室無論如何不敢想像的。
劉備先後投靠了那麼多家主公,尤其是劉表、劉璋,如果劉備不姓劉,其被收留的可能性絕沒有這麼大,說到底在劉表、劉璋眼中,劉備還是自己人,是族人。
曹操欲稱王,他的謀主荀彧第一個反對,這都是時勢未到。
秦隋二朝晚期暴政過於傷民,而漢朝只是暗弱,並不殘暴,天下人心還是同情漢朝的,偏偏曹操又不以德行取勝。
另一個原因,也在個人。
習鑿齒說過一句話:「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
」曹操在其晚期,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的確鬆懈了。
張松欲降曹居然被曹操冷落,倘若曹操的心胸能如之前一樣開闊,益州早就姓曹了,哪裡輪得到劉備?劉備剛剛入蜀司馬懿勸曹操伐益州,曹操不聽,居然說出了「人苦於不知足」這樣的話——只能說,晚年的曹操,真的老了。
由此,曹操未能統一天下,也是很正常了。
品三國智慧5:劉備在荊州那些事3:隆中對
劉備和諸葛亮開始談到天下大事。諸葛亮為劉備全面分析當前的形勢: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坐擁江東,國險民附,可用為援而不可圖。劉表、劉璋庸碌無能,荊州、益州正是現成的地盤...
說三國話權謀(21):孫策的戰備眼光與諸葛孔明的隆中決策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眾多的英雄人物中,曹操和孫策是最有戰略眼光的人,孫策這個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戰略眼光非常厲害。從袁術手下要回了自己父親的一些舊部兵馬,然後就能夠憑藉這個而占...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
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致命缺陷,毛主席一針見血給了這樣的評價
說起《隆中對》,對三國有一點了解的人都非常的熟悉,《三國演義》的大熱也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國演示》中對於《隆中對》的描寫尤其精彩,鋪墊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過程描寫的活靈...
《諸葛亮的帝師絕唱》之三:《隆中對》的讀解密碼
諸葛亮的求職沒有太多意識形態方面的考量。也就是說,他的出山與劉備是否是宗室、是否要復興漢室沒有直接關係。諸葛亮「兜售」的戰略方案是中性的,適用面很廣,當然前提是要滿足自己做帝師的要求。
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 蜀漢會一統天下嗎?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敗走麥城,荊州失守。這對於劉備,真是晴天霹靂,褲衩一聲。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劉備做了一份戰略規劃——隆中對。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外部環境:曹操占據北方,挾天子令諸侯,是當之無愧的老...
荀彧,孔明,周瑜,魯肅誰的戰略最高明?
荀彧先安定兗州發展,再聯合呂布滅袁術,再屠徐州解決側翼威脅,最後與袁紹決戰。諸葛先取荊州,再聯東吳北抗曹操,之後入蜀取西川。天下有變之時,再劍指宛洛魯肅聯劉表(後改為劉備),與劉備平分荊州,之後...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隆中對》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沒落皇親劉備空有蕩平天下之抱負,無奈勢單力薄,只得輾轉依附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等人,奔波流離,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劉表看在宗親份上,許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