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社會最為安定的蜀國因何先亡,和諸葛亮脫不開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多數人對蜀漢的結局比較同情,更甚至感覺天下本來應該是蜀漢一統天下,可歷史上的蜀漢並沒有那麼贏得百姓的真心擁戴,相反沒有發生暴亂就很不錯了。

蜀漢政權自劉備東征,夷陵慘敗後實力大減,成為三方勢力中最弱小的一方,只能憑藉益州的優越的地形和北方的曹魏抗衡,劉備病逝,將國家大權交予諸葛亮,更是允許諸葛亮代行君權,此時的蜀漢剛剛立國不久,這個階段諸葛亮的治國方略奠定了蜀漢數十年的政權基礎,據三國志對諸葛亮主政時期的記載"吏不容奸,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簡單來說就是官場風氣正派,社會治安良好,這一切都在表明蜀漢政權的穩定發展,諸葛亮在那個時期行事可謂小心謹慎,所以做任何事都依據法理,換做今天的話說就是依法治國,尤其諸葛亮以身作則,帶頭清廉,放在當今的社會,那就是大清官。

那麼為何一派發展穩定景象的蜀漢卻早早亡了呢?其中有蜀漢實力弱小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本是諸葛亮執政方略下隱藏的本質造成的,蜀漢政府和其他兩國不同,準確的說,蜀漢政府是一個軍事政府,國家一切國策方針都是以所謂的興復漢室克復中原為中心,那麼諸葛亮執政時期的所有方略都不把百姓的生活現狀放在第一位,區區益州之地卻供養著十萬大軍,連年的戰事都需要一個東西,那就是錢。

錢從何來,天上掉不下來,地里生不出來,那就只能向益州百姓索要,而且是近乎壓榨的方式,否則不足以支撐蜀漢的軍事行動,更可怕的是,作為一個軍事政府想要維護其統治的唯一辦法就是發動長期的對外戰爭,以此轉移國內的矛盾,也是以此打壓內部的反對勢力,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就如一個將要渴死的人在和毒藥解渴。

那麼為了維持軍事政府的統治,所推行的法令就嚴苛,束縛百姓,使百姓不敢輕易的發生暴動,可以說蜀漢時期多推行的法令和戰國末期的秦國相似,是一個具備三國特性的商鞅變法,使國家變成一個戰爭機器,全國每一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全部成為稱霸天下的戰車上的一個零件。

所以說蜀漢表面上一派安定的下面暗藏的是飽受戰爭壓榨,有苦不敢言的悲慘生活,諸葛亮的確自己生活很清貧,但是百姓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你一個丞相過的苦日子,可是百姓過的是更苦的日子。

和秦國不同,秦國的百姓能吃苦,願意為國家實現霸業無私付出,加之當時最為先進的戰爭激勵系統,使秦國可以戰戰爭中獲利,反觀蜀漢,益州的百姓最希望的是過上安定的日子,而不是去實現什麼光復漢室,大漢國勢衰微這是無人可阻止的,百姓心向統一,而非心向大漢,對於蜀漢政權所提出的光復漢室的口號一點都不感冒,而且很反感,自蜀漢立國起,其國家根基就不穩,立國後有長年北伐無果,徒耗民力,焉能不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深扒諸葛亮北伐真實意圖:恢復漢室只是藉口?

【導讀】蜀漢政權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國小力弱,其整體實力遠不及曹魏,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卻一反常規,執意率眾五出祁山,北伐曹魏,這與其「謹慎」的性格是相悖的。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難道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