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看那些野史三國了,其實蜀國滅亡只因這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漢政權雖有「天府之國」的蜀中地區的富庶,有劉備的英明,有諸葛亮的智慧,有關、張、趙、馬、黃等的勇武,可是,在他們身後,他們親手所締造的政權 還是很快滅亡了,諸葛亮終其一生所追求的「興復漢室」的宏偉目標,只成了一種精神的寄託。

雖然失敗的原因很多,但這一目標最終未能實現,其根本原因是目標 與實力不相匹配。

  東漢末年,經過外戚專權、宦官亂政和黃巾起義的打擊後,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事實上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雖說「春 秋無義戰」,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為爭城奪池,所發動的連綿不斷的戰爭,給老百姓帶來極其巨大的災難與痛苦,但是,曹操經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成為當時最大 的一支軍事力量,再加上此人胸懷文韜武略,智慧出眾,事實上由他所領導的曹魏集團來統一天下,結束分裂局面,已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諸葛亮將自己的目標設定為「統一中原,興復漢室」,選擇了沒落貴族劉備,並通過不懈努力最終「跨有荊、益」,可是,相對於曹操統一了黃河以北的大半個中 國,劉備集團只是偏安一隅的小軍閥而已。

二者實力相差懸殊。

北有曹魏,東有孫吳,南方夷越又經常發動叛亂,蜀漢三面受敵,成了「眾矢之的」。

魏、蜀、吳三 國之中,蜀漢最為弱小,後又失去荊州,「遺恨失吞吳」,劉備東征大軍為陸遜所破,荊襄未復而巴蜀強兵良將盡失。

諸葛亮主持國政後,休兵息民不到兩年,即南 渡汾水,兩年後,開始北伐。

  讓我們用一組數字來比較一下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實力:

  曹魏統轄地區有九州,包括冀、兗、青、並、徐、豫、雍、涼及司隸區,總戶數約六十六萬戶,人口四百四十三萬左右。

  吳國統轄揚、荊、文三州,總戶數五十二萬戶,人口兩百三十萬左右。

  蜀漢只統有益州,總戶數三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左右。

  以每戶抽一壯丁計算,蜀漢總軍力不過三十八萬,還要防衛東戰線、京城、南中以及全國各區的安全,能動用在北伐上的軍力可想而知。

而魏明帝派出迎戰的先發部隊,就多達二十萬,後備軍團更高達三十餘萬。

  益州雖為「天府之國」,但想以一州之力而「統一中原,光復漢室」,諸葛亮可真敢「知其不可而為之」啊!

   蜀漢本身弱小,就應休養生息,諸葛亮卻六次北伐,征討曹魏,這無疑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

與其說是為實現宏偉目標而奮鬥不息,不如說違背民心、自不量 力。

諸葛亮不衡量實力而興師動眾,去實現一個「光復漢室」目標的舉動,真是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大敗筆。

真不知道素來「勝者王侯敗者賊」的中國歷史,是如何將 他定位於「智聖者」之列的。

嘿!歷史可真是一個任人打扮的丫環,可以美化,也可以醜化。

  歷史自有人評說,但如果處於職場中的人們,也犯了目標與實力相脫節的錯誤,那就要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抹上一層陰影了。

  中國有句老掉牙的話,叫「沒有金鋼鑽,不攬瓷器活兒」,話雖老,但道理深刻,適用於任何行業。

要想賺錢(姑且落入俗套吧),僅有美好的願望和有利的客觀條件是遠遠不夠的,實力才是起決定作用的最根本因素。

   一個智力平平的人,一門心思要去做一個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大科學家,那麼在他為此而苦苦奮鬥的歷程中,只能是碰到一系列挫折和沮喪。

同時,一個智力正 常、身體強健的人,不思學習進取、求智謀生,而只想寄人籬下,依靠施捨、救濟度日,也會失去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就盲目地確定職業目 標,不管是目標超過實力能及的範圍,還是自甘平庸,都不會對個人的職業發展產生有價值的積極作用。

相反,只能產生不利影響。

  所謂量力而行,確立一個與實力相匹配的目標,就是要先對自己的實力進行認真的盤點和評估,做出綜合判斷,在此基礎上,確定適當的目標,勇敢前行,才能有所收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