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比此人「逼寇為兵」如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草船借箭」只是三國演義為了神化諸葛亮而杜撰的一個故事,然而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卻有一個「逼寇為兵」的史例,今天讀來依然令人拍案叫絕。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長子,也就是諸葛亮的侄子。

諸葛恪少年才思敏捷,令孫權刮目相看。

諸葛瑾因為臉長,孫權在開大會時就讓人牽一頭驢進殿,並在驢臉上題寫「諸葛子瑜」幾個字,此舉明顯是戲謔諸葛恪父親。

諸葛恪向孫權跪拜行禮,說「懇請讓我用筆加兩個字」。

孫權同意了,諸葛恪在「諸葛子瑜」後面加了「之驢」二字,挽回了父親的尊嚴。

一天,孫權見到諸葛恪,問他「你的叔父(諸葛亮)和你父親哪個強些?」諸葛恪說「我父親強些」。

孫權問其故,諸葛恪答「我父親知道該為什麼人做事,叔父卻不知道」。

孫權聽了很高興。

一次酒宴上,孫權叫諸葛恪給大家敬酒,輪到張昭,張昭借醉不喝,對諸葛恪說「這不是敬老的禮節」。

孫權說「你能叫張公理屈辭窮,那麼他就不得不喝酒了」。

於是諸葛恪不緊不慢地對張昭說「從前姜子牙九十歲,還執旗持鉞,仍未告老。

如今領兵作戰的事,將軍您在後,飲酒吃飯的事,將軍您在前,怎能說這不是敬老呢?」張昭啞口無言,於是乾杯了事。

諸葛恪

諸葛恪「逼寇為兵」鋒芒初露。

孫權覺得諸葛恪善於巧辯,想考一考他的實際才能,於是任命諸葛恪代理節度使,負責掌管軍糧供給。

但諸葛恪不喜歡,自請出任丹楊郡守,並揚言可以招降賊人,三年可得兵卒四萬。

大家都認為諸葛恪說大話,因為丹楊地勢險峻,綿延數千里,山谷重深,盜賊慣匪橫行,幾十年來無人能平定此處悍匪。

諸葛瑾聽說這事後,也認為諸葛恪會失敗,長吁短嘆「恪兒不能使我們家興旺,會我們遭滅族之禍!」孫權也想考考諸葛恪,於是在諸葛恪的再三懇求下遂了他的意,並給了他騎兵三百。

諸葛恪到郡府後,就命下屬各縣守好自己的疆域,整肅軍隊,接受教化的平民。

然後,諸葛恪分兵駐守險要地段,修繕防禦工事,不與盜賊交鋒,等待莊稼成熟時,便拉出部隊收割,連種子也不留下。

於是,山賊只好出來歸附。


諸葛恪頒布法令「山越百姓去掉惡習接受教化,都應當安撫慰問,遷到外縣定居,不得嫌棄懷疑,對他們不得執留拘捕」。

當時臼陽縣縣長鬍伉得到前來投降的周遺,這個周遺是劣跡斑斑之人,雖前來投降卻圖謀叛亂,胡伉將他綁送到郡府。

諸葛恪認為胡伉違背自己的命令,於是將胡伉斬首示眾。

此後,山民知道官府只是想要他們出山,於是扶老攜幼而出,一年後,得到四萬多兵。

諸葛恪被任命為為威北將軍。

然而,諸葛恪最後死在孫峻之手,魂斷石子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恪:四面樹敵

諸葛恪是東吳的神童。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孫權喜歡捉弄手下。一次宴會,孫權讓人牽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上「諸葛子瑜」四個字,譏諷諸葛瑾的長臉。在大笑聲中,諸葛恪取來筆又加上了兩個...

三國諸葛瑾之驢和諸葛恪的故事

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諸葛亮的哥哥。東漢末避亂江東,後來做了孫權的大臣,曾官至綏南將軍,左將軍,封宛陵侯。孫權稱帝後,曾任大將軍。他的臉長得很長,活像一副驢臉。他雖然其貌...

三國少年天才諸葛恪:拍馬屁都能不著痕跡

孫策臨死前,當機立斷指定了新的接班人和副手,事後證明了孫策眼光的銳利;孫權臨死前,有足夠的時間安排後事,然而他糾結多年,立好的規劃反覆塗抹重寫。事後證明他是多麼荒唐昏聵,為東吳鋪好了一條滅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