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忍深讀:諸葛亮、陸遜憑什麼斷定這個三國著名神童必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春秋導讀: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少有神童之稱,年紀輕輕就成為東吳繼周瑜、魯肅、陸遜之後的第四任軍事主帥,是三國時期最為耀眼的政治新星。

但陸遜和諸葛亮都斷言諸葛恪必將敗亡。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恪」少有才思,辯論應機,莫與為對。

及長,英才卓越,超逾倫匹。

「諸葛恪從小就表現出異常聰明,他的成長充滿了機智的事故,廣為流傳:

巧言為父親解困,並得到孫權的一頭驢。

孫權與諸葛瑾開玩笑,因為他臉長,就牽來一頭驢,寫上他的名字,讓諸葛瑾哭笑不得。

小小年紀的諸葛恪,執筆上前,在後面中」之驢「二字,不但為父親解了嘲,還得到了一頭驢。

恪父瑾面長似驢。

翌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

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

」因聽與筆。

恪續其下曰:「之驢。

」舉座歡笑。

權乃以驢賜恪。

——《三國志》

巧言化解國家和親情之爭,令孫權大為滿意。

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問他:「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諸葛亮)誰更優秀?」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誰都知道諸葛亮比諸葛瑾本事大,可如果說諸葛亮比父親優秀,不但於父親面子上不好看,而且還有吹捧敵國之嫌。

而諸葛恪應聲說道:「當然是我父親更優秀。

因為我父親知道誰是明君,而我叔父不。

」這一招誰都不得罪,還捧了孫權,聽得孫權不由哈哈大笑。

一言難道東吳第一大佬,舉朝震驚。

張昭是東吳第一重臣,德高望重,孫權還是他的小輩兒。

但孫權因為赤壁之戰前張昭勸他投降,一睦心有不滿。

有一宴會,孫權命諸葛恪給大家勸酒,到張昭面前,張昭不喝,並且不高興地說:「這樣的勉強勸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吧。

」諸葛恪應聲反駁:「姜子牙九十歲仍然能帶兵打仗,沒有告老。

如今,打仗的時候您在大後方,宴會的時候您在上座,這還不算尊敬老人嗎?」張昭無話可說,只好老老實實喝下了面前的酒。

孫權又哈哈大笑。

而且,諸葛恪也不是光說不練的主兒,吳國大後方丹陽山區的少數民族山越人,民風尚武好戰,不服從中央的命令。

派兵攻打,山越人就化整為零進入大山,大軍一撤他們又衝出來騷擾,朝中文武無計可施,讓孫權心憂不已。

諸葛恪卻主動請命,並說下大話,」給我三年的時間,我不但能平定山越,還能得到四萬山越精兵。

「朝中文武無人相信,因為從漢朝至今丹陽問題無人能夠解決。

但諸葛恪卻堅持要去,於是孫權任命他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

諸葛恪到任後並不主動出擊,而堅壁清野政策,堅守交通要道,把山越人趕進大山,等到山越人的莊稼成熟後,馬上派兵收割一空。

沒有飯吃總不能活活餓死吧,不論男女老幼只能相繼出降。

一個困擾江南百年的少數民族問題,一朝得到解決,並為東吳輸送了近五萬青壯士兵,孫權大喜過望,拜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封都鄉候。

成為陸遜的接班人,也是三國主將里最為年輕的,當時的聲望有追趕周郎(周瑜)之勢。

在所有人都看好諸葛恪的時候,有兩個重量級人物發表了不同看法:

陸遜當面提醒諸葛恪,「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尊重他;在我之下的人,我一定扶持他。

如今你的氣勢侵犯在地位您之上的人,又輕蔑在地位您之下的人,恐怕不是安德的基礎

陸遜多沉慮,籌無不中,嘗謂諸葛恪曰:「在吾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吾下者,吾必扶持之。

君今氣陵其上,意蔑乎下,恐非安德之基也!」恪不聽,卒見殺。

——《三國志》

諸葛亮要給兄長的信里也提醒道,侄子雖然聰明,但太不別人放在眼裡,雖然我遠在四川,還是非常不安。

「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

——《諸葛亮全集 書信》

事後,諸葛恪主持東吳軍事,專行獨斷,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對上不服從中央指揮,對下不管士卒死活,被孫峻設酒宴伏兵殺死諸葛恪,並誅滅三族。

回顧諸葛恪的一生,確實有才,尤其是口才太好了,見機而作,沒有他接不上的話頭,沒有他辯不倒人,結果慢慢就不把別人當人看待了。

諸葛亮、陸遜這些真正的高手,在少年時並沒有表現出這種機鋒過人,更多的深沉厚重,所以他們才能一眼看透」神童「的本質,做出準確判斷,並不是什麼神機妙算。

再想到現在電視、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多才多藝的小神音,不由擔心起來,忽然想起古人的一句詩:惟恐聰明非至福,常存渾厚學些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神童多神傷 東吳諸葛恪之死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人三國時期吳臣蜀丞相諸葛亮之侄東吳重臣大將軍諸葛瑾長子 諸葛恪是東吳重臣的諸葛瑾的兒子,諸葛瑾是琅邪陽都人,屬於流亡北士的一員,當年於流亡途中與家人走散,作為一民流浪漢被推薦...

諸葛恪:四面樹敵

諸葛恪是東吳的神童。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孫權喜歡捉弄手下。一次宴會,孫權讓人牽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上「諸葛子瑜」四個字,譏諷諸葛瑾的長臉。在大笑聲中,諸葛恪取來筆又加上了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