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九品中正制是不是曹魏在自掘墳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軍師聯盟》故事進展到30多集,曹丕已經榮登大寶,受禪於漢獻帝劉協。
司馬懿與陳群制定九品中正制惹惱了以曹真、曹洪為首的曹氏權貴,雙方鬥爭日漸激烈。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九品中正制呢?
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
歷史上,曹丕的確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建議者是陳群,制定者也是陳群。
司馬懿和陳群當時各有分工,司馬懿主要偏重軍事和外交,陳群偏重內政與吏治。
九品中正制用一圖概括就是下圖。
曹丕與陳群,推行和制定九品官人法的目的,是取代和改進漢代實行的察舉制。
有人說,這為曹魏獲取更多士族支持,便於新朝統治。
曹魏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從實行和初衷上說,並非利於門閥士族,只能說比曹操時代有所好轉。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在漢代的察舉制隨著制度的腐化,到了東漢中後期,人才選拔已經變得烏煙瘴氣。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你只要有錢,就算你爹是太監也能晉升,你家只要有一個官,你的子孫就有很大幾率當官。
由此誕生了許多世襲權力的門閥權貴。
而且各地官員根據自己的人際關係察舉人才的現象也遍地都是。
所以要說有利於門閥士族,莫過於繼續實行東漢的察舉制度。
故而,我認為陳群和曹丕是為了一掃前朝弊政,集中權力,才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委任各地方的中正官,逐級篩選人才,讓人才選拔有規可循,直接控制在中央手中。
另一方面,九品中正製品評的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家世(家族和出身)、行狀(道德和才能)、定品(確定等級)。
這也算是改進了曹丕之父曹操在位時「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
曹操時代的「唯才是舉」,是戰時政策,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靈活性。
只要你有才華,你私德差點也能得到重用,你出身不好也沒關係。
但是這個在「九品中正制」之下可就沒那麼容易了,你的德行也在考核範圍之內,甚至你的出身也會算入考核。
這考核內容的豐富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妥協!
從東漢開始,門閥士族就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曹操所帶領的一眾寒族勢力的猛然崛起,堪稱一股歷史逆流。
曹丕想要代漢,那麼繼續父親那條逆著走的道路恐怕是不行的,那麼妥協是必然的。
曹丕政權向門閥士族進行了妥協,因此將家世放入考核,又向崇尚德行的儒生做了妥協將儒家所看重的德重新劃入考核範圍。
但是這些並不妨礙寒族有能力者的晉升,寒族依然可以獲得高一些的評價。
不論曹氏一族還是陳群所在的陳氏一族,他們都不是大門閥出來的,他們的著眼目光一定是既要保證自己的地位和財富的傳承,又不能「忘本」——堵上新興家族的崛起與發展。
這種新政必然會受到多方歡迎,尤其是那些對曹操那種粗暴選才方式大為不滿的門閥。
只能說是相對於曹操時代,門閥會更擁護曹丕政權的九品官人法。
士族與宗族的矛盾是歷史必然
《軍師聯盟》中司馬懿力推新政,導致與曹魏宗親產生隔閡,士族與宗親雙方明爭暗鬥。
歷史上是否也是如此呢?
只能說有點可能。
因為曹丕時代,曹氏宗親的確是在被削弱和提防的。
但是要論用人,就算曹操時代,曹氏和夏侯氏也沒幾個能給曹操說上話。
曹操任用的大量人才都是由荀彧等能臣舉薦的,而且真的都貨真價實。
不過曹氏對於軍權的控制毋庸置疑,就算曹丕不信兄弟,但是大軍依然掌控在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氏的手中。
曹丕與曹洪很不對付,甚至曾經想要殺了曹洪,故而曹洪在曹丕時代基本上就是一個悶頭髮財的主兒,更不可能在政治上說上什麼話。
士族與曹魏宗親的關係應該不至於說是勢同水火,骨子裡可能瞧不起暴發戶,但是又因無軍權故而屈服於其統治,這麼一種關係。
在曹魏中後期,以司馬懿為首的士族的確與曹魏宗親爆發了激烈的軍權和政權爭奪,這就是「高平陵事變」。
陳群父子等士族幫助司馬家族鬥敗了曹氏宗親,從此曹魏的軍權由司馬家族掌控,政權被軍權挾持。
可是,這與九品中正制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沒有多麼明顯的直接關係。
司馬懿在外掌軍多年,被曹魏宗親所忌憚無可厚非,司馬懿為了自保或者野心而反撲也合乎邏輯。
更合乎邏輯的是士族的表現,他們如果放任曹魏宗親這麼獨大,那麼今日的司馬氏就是明日的自己,故而「高平陵事變」是亂世的必然。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這仿佛是個魔咒,任何王朝都會遇到這種難題。
不信自己宗族,很容易被權臣挾持;相信自己的宗族,有時候自己的宗族又比朝臣更危險。
高平陵事件實際上也是當時皇室的一種選擇,他們選擇讓司馬懿剪除權力坐大的曹爽。
這也類似東吳老臣丁奉誅殺東吳宗親孫峻。
九品中正制的變質也是歷史必然
有人說曹魏被司馬氏篡權,與九品中正制有關係。
我覺得有點誇大了九品中正制和士族的力量。
首先,九品中正制的變質是時代必然。
你既然考察門第,那麼那些門第就能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日漸強大,最終導致了,寒門無上品,下品無勢族。
你可以理解門第是種加分,而且是大加分,就算考個三本線,也能保證上一本。
可是另一方面講,家族資源是有傳承的。
老子英雄兒好漢,從小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政治眼界也開闊,他們也有理由獲得更高的品評。
只不過隨著政治制度的腐朽,士族權力的壯大,這個品評加分越來越高,甚至成了「保送資格」。
曹魏還算好,能夠起到比較公平的拔選人才的作用。
到了曹魏晚期再到兩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逐漸淪為階層隔離政策。
給社會帶來的這種弊端一直到隋唐科舉制的誕生,才逐漸擺脫掉。
其次,司馬氏的篡權成功,與其歸結於士族的力量,不如說是亂世的悲劇。
天下有能者居之,亂世下克上豈非常態?當時司馬氏手握國家大權,雖然鍾會曾言高貴鄉公曹髦「才同陳思,武類太祖」,而且曹髦真的敢於討伐司馬昭,但是當時的國家從裡到外都是司馬家的人,司馬昭指使成濟刺殺曹髦,滿朝群臣沒一個敢說話的,唯獨敢說話的陳群之子陳泰也氣死了。
那個時候,司馬氏代魏大勢已成,與以氣節高尚為傲的士族有什麼關係呢?
有人會說,當年董卓廢帝另立,天下群起而攻之,司馬氏弒君怎麼就沒人聲討,這不是說明曹魏不得士族心嗎?我覺得吧這個與曹魏代漢有管。
當年是沒人敢這麼幹,王莽干過一次,結果被劉秀他們弄死了。
董卓的存在,刷了一波士人下線,再到曹操剪除所有不聽話的異黨,天下的士人的下線已經越來越低了。
種因得果,曹魏以權臣之身篡漢成功就是為司馬氏代魏鋪了一條平坦大路。
而且,大家再仔細想想兩晉政治。
西晉初期司馬氏掌控大權,故而司馬炎死後不久就遭八王之亂;東晉的政治就是大家族過家家,沒有一天安生,這兩種情況下帝位都是個爛攤子,還不如曹魏時代的地位呢。
到劉宋篡晉,劉宋也沒活多少年啊。
。
。
。
。
。
當然,士族的力量不容忽視,許多家族歷經多朝依然能保持榮華富貴,甚至左右朝政。
這種家族有的一直延續到隋唐也不鮮見。
但把這一切推給九品中正制背鍋,實在說不過去。
淺談潁川士族(陳氏、鍾氏)
潁川陳氏發跡於漢太丘長陳寔,到陳群時達到頂峰,歷經魏晉南北朝經久而不衰,是潁川氏族中難得的常青樹,潁川陳氏更是在北魏時期被認定為潁川首姓,可見地位之不凡;從源頭來看,作為「潁川四長」之一的陳寔...
司馬懿如果沒有奪權,三國演義會朝什麼方向進行
一點號以史為鑑-墨上桑看來,即便當時沒有司馬懿奪權、代魏,還是會有其他的門閥家族崛起,取代魏國和統一三國都是歷史的趨勢,會遲早發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曹魏政權領袖的衰落
司馬懿與曹魏政權究竟是什麼關係?
「煮酒論英雄,話談三國。「6月22日起,《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將在江蘇衛視、安徽衛視、優酷視頻播出!作為曹魏時期的重臣與晉王朝的締造者,司馬懿是斷代史和各種專門史無法迴避的人物。但關於司馬懿...
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間的哪個政策導致曹魏三代後短命而亡?
在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國之中,曹魏的實力是最強的,因此蜀漢和東吳才會拋棄前嫌,繼續選擇聯盟。但是曹魏卻最終在不到幾十年內就被司馬氏篡奪,沒能完成天下統一。而之所會出現這種結果,曹魏實際上的二代君...
三分歸晉,士族笑到了最後——曹魏篇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魏王太子曹丕繼承王位,同年十月逼漢獻帝禪位,建立了魏國。當了六年皇帝後於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去世,享年四十歲。曹丕去世後四十五年,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退位...
司馬懿屹立魏國朝堂四世而不倒,他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勢力在護衛著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
曹丕拋棄了曹操對士族的政策,最終導致曹魏滅亡
曹魏國(公元220年-266年),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魏朝,計曹操共6帝。曹魏最後是被權臣司馬炎以和平方式取代的。
曹丕拋棄了曹操的四項重要政策,最終導致曹魏滅亡
說到曹魏的滅亡,就不得不提到曹丕的過錯。作為魏國第一個皇帝,他改變了曹操的四大基本政策,最終導致了曹魏被司馬氏篡權。1、曹操限制士族,曹丕過分信任士族士族是東漢中期以後興起的一股強大勢力。在漢末...
淺談司馬氏顛覆曹魏政權的根本原因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自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三國的故事,曹魏政權經過幾代後,為何被司馬氏給顛覆了?這一直是件讓人討論不休的事,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析下。話說司馬懿誅殺曹爽後掌控了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