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我對諸葛亮認識的變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時候還算比較喜歡看書,特別喜歡讀《三國演義》。

四大名著當中我只有《三國演義》全本讀完而且讀過不下十遍,記得當時謀士最喜歡諸葛亮,第一次讀《三國演義》到」星落秋風五丈原「的時候棄書了好久。

那時候對諸葛亮的認識很臉譜化,就是他出場能幫劉備平事,給人很安心的感覺。

現在想來羅貫中也是偏愛諸葛亮的,一出場就是隆中對定」天下三分「,不止解決了劉備集團的戰略困局,還負責實施落地。

初出茅廬就有博望用火、白河用水,打的夏侯惇丟盔棄甲。

再後來一扁舟駛於東吳,舌戰江東群儒,激得孫權、周瑜聯劉抗曹。

到後來草船借箭、借來東風,在周瑜的殺機暗伏下全身而退。

入蜀後七擒孟獲、北伐時空城計智退司馬等等更是算無遺策,玩弄敵人於鼓掌間。

最後就算七星燈借不到星命也能用計「死諸葛走活仲達」。

魯迅先生說的「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非虛言也。

那時候確實覺得諸葛孔明智謀無雙,不能克服中原只能說天命不在劉,並不是他的問題。

後來大了一些,接觸了《三國志》等歷史書籍,諸葛亮的形象又發生了變化,或者說很多三國人物的形象都發生了改變。

周瑜不是那個嫉賢妒能的自大狂而是「雅量高致」,赤壁之戰的功勞被羅貫中送給諸葛亮不說,還杜撰了「三氣周瑜」留下了個小肚雞腸的形象。

劉備也不再是那個遇事只會哭的劉皇叔而是百折不撓的一代梟雄。

也知道了諸葛亮其實「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其實蜀漢第一謀主是法孝直,諸葛丞相更多的是政事決斷,理民的才幹比他軍事能力要高。

光環褪去後覺得諸葛亮也就這樣,並非那個無所不能的人。

那是一種偶像跌落神壇的幻滅,一種偏激的矯枉過正。

過了些年我又讀三國志,在讀到諸葛亮傳我覺得慢慢理解了這個人。

他少有大志「每自比管仲、樂毅」想做一番事業,遇劉備「如魚得水」安居隆中而知天下三分,出山後與魯肅一起促成孫劉聯盟。

並且一直以出色的才幹支持著劉備集團,一直到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兵敗託孤白帝後,在戰略優勢已失的情況下,毅然接過了季漢「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幟。

他不是不知道蜀弱魏強,北伐中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因為季漢代表的旗幟就是復興漢室,這個政權如果偏安一隅可能會存續很久,但是那樣復興漢室的理想就不可能實現了,那這個政權存在的價值在哪裡?所以諸葛丞相才會逆勢而行,不然蹉跎歲月,與魏國的實力對比會越來越大,「自臣到漢中, 中間期年耳, 然喪趙雲、 陽群、 馬玉、 閻芝、 丁立、 白壽、 劉郃、 鄧銅等及曲長、 屯將七十餘人, 突將、 無前、 賨叟、 青羌、 散騎、 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 非一州之所有; 若複數年, 則損三分之二也, 當何以圖敵? 」
是啊,當這些蜀軍中的精銳漸漸凋零後,除賊扶漢才真正沒有了指望,所以他只有一搏。

況且北伐一定會失敗麼?其實也並非如此,第一次北伐形勢就很好「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若非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為張頜所破,雍凉非魏所有。

可以說數次北伐蜀軍都有可能克復長安,後來魏軍在折損張頜等將領後,司馬大都督嚴防死守就是不出戰了,哪怕諸葛亮送女裝給他笑他膽怯。

可惜最終上天給了他絕代的才華卻沒有給他那麼多時間,一代人傑最後隕落五丈原。

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觀諸葛亮一生可謂人臣楷模。

論操守與劉備君臣相知受託孤之重;論才幹他「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是三國首屈一指的政治家;論軍事統帥弱國之軍打的擁雍凉三十萬勁卒的司馬懿不敢出戰。

我對諸葛亮的認識大體是這樣三個階段,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再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諸葛亮實在是那個時代一等一的俊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正史中的諸葛亮是什麼樣子?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三國是一段很精彩的歷史,哪怕是不識字的人,也知道幾個三國人物。比如說曹操最奸詐,關羽最重義氣,劉備最會收買人心。小說《三國演義》,成功塑造了好多個臉譜化的人物。在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打造成了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