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被譽為國之巨防,成魏蜀吳爭奪之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西線曹操平定漢中,在東線張遼威鎮逍遙津,曹操的威勢達到了頂點,然而,在勝利掩蓋下的是暗流洶湧,殺機四伏。
這段時間孫權和劉備的實力躥升,已經構成對曹操的致命威脅,尤其是劉備,他自從赤壁之戰後,實力迅速擴張。
而更為糟糕的是,曹操自從建安二十年後,面臨孫權劉備的輪番出擊,內外交困,首尾難顧。
獻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冬曹操攻孫權於濡須,不克。
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魏境內遭遇罕見的瘟疫,這一年的冬天,劉備派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進攻漢中,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正月,耿紀、韋晃在許謀反,被鎮壓。
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反叛,遣曹彰征討。
秋七月,西征漢中,九月,大軍到長安。
冬十月,宛城侯音等謀反,派曹仁征討。
同年,陸渾孫狼起義,關羽授予其印綬。
到了獻帝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曹操大軍進退失據,被迫放棄漢中,與此同時,荊州關羽進攻襄樊,東吳孫權窺視合肥,內部的擁漢派也開始積極籌劃政變,又有北方邊疆不穩,異族崛起。
為了應付各方的危機,曹魏被迫大肆徵兵,以至於逼反了候音等平民,他們揭竿而起,組織義軍,聯合關羽攻城略地。
就是在這一年,曹操辛苦三十年建立的局面面臨著土崩瓦解,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
在這個時候,如果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得以實現:劉備出關中,關羽攻襄樊,孫權牽制合肥,那麼,北方曹操集團確實就有可能全線潰敗,以至於最終覆亡。
而實現劉備戰略意圖的尖刀就是關羽,他指揮的北伐兵團將火藥味十足的荊州地區徹底點燃,全天下的目光都轉向了這片土地。
荊州為什麼如此重要,以至於曹劉孫三家都對它垂涎三尺呢?要說這一點,我們還要從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說起。
簡單說就是,占據蜀的一方要占據荊州,這樣才能保證巫山之險;占據東南的一方更要占據荊州,這樣才能「全據長江」;而曹魏也希望占據荊州,尤其是襄陽,這樣才能保證許縣的安全。
而關羽所攻的襄樊,被魏國稱為「國之巨防」,可見其重要性。
饒勝文《布局天下》如此評價襄陽:「襄陽所處的南陽盆地具有東西伸展、南北交匯的特點。
無論是東西之爭,還是南北之爭,南陽盆地都是必爭之地。
襄陽地處南陽盆地的南部,依託湖北,通過漢水和長江,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由南陽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關中,還可經漢中而聯絡隴西。
南北對抗時,南方的軍事防禦線東西延綿三四千里,襄陽便處在這條漫長戰線的東南段與西北段之間的連接點上。
因此,襄陽作為湖北境內的一大重心,實已超出了局部地域性而具有了全局性的意義」。
對於另一個重要據點江陵則說:「若就兩湖盆地的內部形勢而論,其重心則在江陵。
江陵地處江漢平原,交通便利,經由長江可以連通東西萬里。
以江陵為中心,北據襄陽,南控湖湘,東連武昌,西守西陵,足以撐開兩湖形勢,足以應接四方」。
所以,襄陽和江陵便成了曹劉孫三家爭奪的關鍵。
周瑜天下二分計的失敗,是東吳敗亡的開始|文史宴
文/羅海林東吳的地緣形勢遠不如看上去美好,所謂長江之險並不如想像中牢靠。東吳爭天下的機會只有一次,就是周瑜奪取荊、益二州的天下二分之計,之後則只能在與劉備的和戰中糾結,直至最終敗亡。本文分析東吳...
關羽兵圍樊城之時,劉備和諸葛亮為何不率軍相助?實在是分身乏術
關羽絕對是三國時期的一員超級猛將,不論是在三國正史中還是在《三國演義》中(但這裡說的是正史);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後在涿郡與劉備、張飛皆為兄弟,開始了征伐天下的歷程。
關羽為什麼可以「威震華夏」?
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或觀眾一定很熟悉這個大名鼎鼎的成語。但不少人心裡又會很迷惑:關羽只是水淹七軍,擒了于禁,斬了龐德,感覺也就普通名將水平,怎麼就威震了華夏了?別急,接下來為你一剖析。二十四年...
蜀漢帝國的建立,劉備父子的基業,夢三國蜀漢的興衰之路(三)
在這個緊迫的大環境下,所有立志復興漢室的有志之士都感到了及其巨大的壓力,尤其是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在此請不用糾結什麼他復興漢室是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的廢話)於是劉備自立漢中王,開了歷史上一個先例...
五子良將系列之三五:此人打完關羽打孫權,創造戰史奇蹟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的目光盯住了劉表所占據的荊州地區,並派遣眾多將領南下屯兵於荊州外圍。張遼屯兵陽翟、于禁安營潁陰,樂進這駐紮在潁陰。不過,這三位曹魏名將卻因互不服...
戰爭是政治的炮灰!如果諸葛亮察覺到這點關羽就不會死了
在蜀漢與曹魏爭霸的時候,因曹魏丟失了漢中,襄樊便成為曹魏鍥入蜀漢版圖的一枚釘子,是以,劉備視之為眼中釘,必然傾盡全力來拔除。而曹操卻不想打這個仗,主要不是打不過,只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時日不長,曹...
解密:以曹操為首,孫權為輔,劉備助攻的三家集團如何讓關羽消失
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到了劉備攻取成都之後,才算完成了三分之一,漢末三足鼎立的形式初步形成。自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後,劉備沒有大的軍事行動,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漢中爭奪戰拉開了...
關羽敗死荊州,諸葛亮究竟有多大責任
被尊為一代武聖的關羽,在其聲望達到巔峰的時刻,卻也開啟了極速敗亡的命運。公元219年8月下旬,關羽率荊州軍北上進攻曹魏大將曹仁駐守的襄樊,圍樊城、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卻在三個月之內又迅速敗...
關羽北伐疑云:關羽為何在實力不夠之時發動北伐
關羽北伐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
別拿大意和吳國偷襲說事了,關羽失荊州不虧,他運氣已經夠好了!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中的慘敗,讓曹操再無力南下,三足鼎立格局基本奠定。而夷陵之戰中劉備的幾乎全軍覆沒,迫使蜀國只能側重於防守反擊,不斷主動襲擾曹魏。但說起對三國格局其決定影響的戰爭,只能是關羽主動...
蜀國發動襄樊戰役時,孫權為何不響應關羽北上攻合肥?
我們都知道,曹魏占據最為富庶的中原地區,國力、人口、資源遠超西蜀和東吳聯合起來的聯盟。川蜀和江東只有聯合起來對抗強者,才是生存之道。兩弱相互攻伐,曹魏只會更強,孫權是個聰明人,不會不明白這點。...
三國大轉折—軍事角度解析關羽北伐始末(1)
三國爭衡,事態百變;戰火紛揚,波瀾壯闊。相對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發生於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的關羽北伐襄樊之戰,是一場著名而又被低估的大型戰役。說它著名,是因為水淹七軍、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