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和陸王心學「王陽明」誰在歷史地位高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先人聖賢,劉王二人。
創明輝煌,誰與爭鋒。
劉伯溫雕像
王陰陽雕像
先說劉伯溫,原名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
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
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
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
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
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
四年,賜歸。
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
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
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
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
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
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他年少好學,天資聰明,智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
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
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十四歲時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
他從師習春秋經。
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
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
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他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且習得《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
二十四歲時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
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劉基辭官還里,以表對元朝腐敗昏聵之不滿。
五十歲時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
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
七年後,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
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應天(今南京市),國號大明。
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洪武大帝朱院長畫像
再談王守仁,漢族,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王陽明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陽明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被追贈為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他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二十歲時(在古代算遲了)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寧、孫燧同榜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
但他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並且很會射箭。
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
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
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
正德十四年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寧王朱宸濠發動的叛亂。
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後宣告結束。
正德十六年世宗說王守仁有擒賊平亂之大功,正要論功行賞,不許他辭官。
同年七、八月,先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不許他推辭,稍後又特許他順路回去探視父親。
不久,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
劉伯溫主要成就:
1.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
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通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
2.學術思想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3.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王守仁主要成就:
1.功績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2.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7]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小編的看法是史王名劉,那麼小夥伴們認為呢!
王陽明系列—生平思想概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封爵至新建...
朱元璋陳友諒後,王爺書生大戰鄱陽湖,一個走下王座一個走上神壇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碧波千里,煙波浩渺,在這壯闊的湖面上曾經爆發過一次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戰——1363年,朱元璋二十萬大軍大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最終朱元璋擊敗陳友諒,為日後統一江南、驅除...
明朝立德立功立言第一人,若無他,明朝恐上演又一次靖難之役
王守仁,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是明朝中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心學開創者。 王守仁出身官宦家庭,父親王華是狀元,母親早逝,少時的王守仁就與常人或一般讀書人不一樣,十幾歲時曾策馬出關考察...
備受日本推崇的王陽明是個什麼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明朝第一人——王陽明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漢族,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弘揚「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
他是一個從小聲稱要成為聖賢的人,終創「心學」成一代大家!
中國的儒學思想有幾位大家,孔子被認為是儒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孟子被認作是經世致用的集大成者,再往後發展有那麼幾個大家,南宋的朱熹,被認為是中國「理學」思想的開端, 王陽明是第四個儒學大家,被認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