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故居——餘姚才子,文武雙全,終成一代大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名王守仁(1472—1529),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其故居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武勝門路。
(本篇攝影/車吉心)
故居內各大建築按中軸線由南往北依次為門廳、轎廳、磚雕門樓、大廳、瑞雲樓、後罩屋。
大廳兩側各有側屋。
其中瑞雲樓是王守仁當年出生的地方,現已修復如初,並闢為王守仁史跡陳列館。
大廳為王氏家人議事及重要慶典活動場所。
其它建築如磚雕門樓,轎廳等歷經歲月滄桑,仍保持了原有風貌。
王守仁出生名門,父親王華曾是兩代帝師。
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12 歲的王陽明正式就讀私塾,弘治五年(1492 年),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
弘治十二年(1499年),參加禮部會試,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隨後授刑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驛丞。
王陽明初時學習程朱理學與佛學,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
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後來他專研陸九淵心學,並發展了此學派,用以對抗程朱學派。
他更在為官的幾年中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
王陽明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人們把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正德七年(1512 年),再升南京太僕寺少卿。
正德十一年(1516 年),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
在平定寧王叛亂之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時期追封為侯爵,兼南京兵部尚書,後至兩廣總督。
王守仁於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並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大學問》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嘉靖六年,他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
嘉靖七年,病逝於江西。
王陽明被貶貴州住山洞,龍場悟道終大徹大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備受日本推崇的王陽明是個什麼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他被貶到貴州,在困境中悟道,其思想傳遍半個亞洲,流傳千古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