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降將遍地走,為何東吳特別少?原因原來在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大將的投誠是一道風景,歷史上任何朝代即使是動盪的年代都沒有三國時期投降這樣頻繁,而投降本身在三國也不算什麼,沒有人會真正去質疑投降之人的人品或者真誠度(當然有一人例外,他就是呂布,因為他和別人不同,呂布是投誠一個就殺一個舊主,所以他的名聲也就徹底壞了,難怪老曹不敢要他把他殺了)。
今天要說的問題是既然諸侯之間大將的投誠非常普遍,為什麼投降東吳的相對就比投降曹操和劉備的少得多了。
我們先大概盤點下投降三家的各有哪些有名氣的大將(沒太大名氣的就不提了):投降曹魏的有張遼,徐晃,張郃,龐德,文聘,張繡,高覽,臧霸等等;投降蜀漢的有馬超,黃忠,魏延,姜維,夏侯霸,王平等等,投降東吳有名的就太史慈一人,江東十二虎臣是有些是跟隨孫堅的老將,有些是孫策平定江東時歸附的不算投誠,有些是孫權時期歸附的,連甘寧也算不上投降。
所以就有點奇怪,為什麼投降東吳的大將就這麼少呢?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不外乎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自孫堅開始特別是孫策時候,孫氏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平定江東上,北方孫策沒那精力也沒那實力去顧及,而三國前期北方是主戰場,曹操,袁紹,呂布包括劉備等絕大部諸侯當時都在北方爭雄,實力派的大將當時也幾乎都在北方諸侯手中,至於江東主要是大族豪強居多,有實力的諸侯很少,知名大將就更少了,所以孫策平定江東遇到的最大阻力是當地的世家大族而不是擁兵一方的諸侯,也使得他得到的人才主要來源於當地氏族的歸附而不是戰敗投降。
第二,即使是後面孫權主政江東,也正是基於上面的原因,江東士族力量異常強大,當初歸附孫策和孫權時的將領基本上都是帶了部曲來的,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私兵,所以你會看到韓當死後,他的兒子韓綜不僅繼承了他的爵位,同時也繼承了韓當的部屬,而韓綜叛逃到魏國時一下子就帶走了幾千部屬,使得孫權對韓綜恨之入骨。
因為東吳的這種特殊性,使得東吳上下對外排他性比較強,外來投降者並不是那麼容易立足。
第三,三國時期,東吳不是主要的戰場,相對於曹操和劉備在漢中的爭奪以及之後諸葛亮姜維的北伐,孫權和曹操在合肥的攻防規模和力度都相對要小很多,而且蜀漢和東吳還是盟國,雙方除了在荊州有爭鬥外,基本上沒發生過大戰,至於其後的東吳襲取荊州和劉備伐吳,雙方大戰死難的多,投降的少(糜芳和傅士仁除外),甚至是蜀國的黃權更是寧願投降曹丕也不願投降孫權。
曹操和劉備不同,一方面,兩人都是當初北方逐鹿的參與者,赤壁之戰劉備又在後方得了大便宜,一舉拿下了荊南,更是平添兩員虎將黃忠和魏延,其後和曹操在漢中的爭鬥以及之後諸葛亮姜維的北伐更是三國時期的主戰場,雙方大將戰敗或臨陣投誠就成為了可能,所以才有姜維,王平,夏侯霸的投降和歸順蜀國。
周瑜對東吳的幾大貢獻,真的比諸葛亮強很多嗎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其實作為鼎足三分的東吳,也有自己的軍事統帥,而且在大規模的兵團作戰中,絲毫不比蜀漢和曹魏弱,其實論個人軍事素質,東吳四英將應該是最厲害的,按現在的標準都是帥才,而...
細說三國,曹操劉備孫權的十大最強組合,誰才是最強王者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亂世必出英雄,在三國時期,同樣存在,在亂世之中,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會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國時期,出來的名將謀臣也不在少數,無論是在曹操所屬的曹魏勢力,還是...
三國英年早逝的統帥級五大人物,其中任何一個不死,或將改變歷史
在三國這個時代大舞台之上,英雄輩出,各自施展著才華,猛將,謀臣,統帥,諸侯,都雲集於此。然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人物。有一些統帥級人物,卻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讓我們盤點三國...
三國十大主動投誠人物,地位最高的是馬超,混得最好的卻不是他
三國是個亂世,亂世之中為了各自的利益投降,背叛,反覆是常用的事情。投降又有三種:一種是勢窮而降比如張郃,姜維,黃權等,一種是被俘而降比如張遼,于禁,第三種是主動投降,就是對方不知道,自己主動送上...
三國死不瞑目的五位上將,蜀漢占3個,最後一個不死或改變歷史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亂世之中,名將輩出,馳騁沙場,為國建功立業無疑是每一個武將的夙願。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很多武將卻在亂世之中,並沒有發光發熱,甚至抱憾終生、死不瞑目。那麼三國之中,到底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