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 歷史·為何「生子當如孫仲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喵君序
今天我們說孫權。
說起孫權,大家可能會想起古時候背過的一首詞,裡面最後一句是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其實最初來自於曹操對孫權的評價。
曹操為啥這麼想要有孫權這樣的兒子?
是純粹占個便宜?或者是誇獎下對手,然後凸顯自己的強大? 再或者是為自己沒能吞併東吳,找個藉口?
喵君根據曹操的性格揣測,曹操這句話里至少有60%出於是真心——他是多麼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有孫權這樣強大的「守成」能力啊!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在父親和哥哥相繼去世之後,克服自己資歷尚淺的劣勢,在「內部」能借力打力、快速學習,穩定住江東的局勢,把各個派系收拾的服服帖帖,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
在「外部」,孫權也能夠很好的「看天變臉」,結盟毀約、打臉貼屁股全都做的恰到好處。
在孫權的「打理」下,當初最不穩定的東吳政權成為了三國中立國最久的政權。
這真的是相當的不容易!當然,曹操並沒有看到後面的這半部分。
而動物滅亡的此時,他自己兒子的政權,也已經被司馬家篡位成功。
幾十年之後,匈奴鮮卑揭諦羌入侵中原(「五胡亂華」)司馬家還得跑到「孫權」的地盤,苟延殘喘地維繫著「華夏衣冠」。
下面介紹明智光秀的新作《為孫權平反》,或許能讓你們對孫權所處的環境,和孫權這個人有新的認識。
差點忘了說。
其實,在三國里,真正完成「草船借箭」的,不是你們蜀漢家的諸葛丞相,而是他東吳家的孫權。
給孫權平個反
作 者:明智十兵衛光秀
知乎上黑孫權的人太多了,根據合肥逍遙津帶著10萬軍馬輸給遼神的事跡,給他起名「孫十萬」,又因為2010版《三國》電視劇的表現,叫他「渣權」……然後等到孫權年紀大了,又搞二宮之爭這一類的宮廷內鬥,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死了。
要看孫權,不能不看東吳當時的歷史背景。
01 孫家「世鎮江東」?
在東漢末年,中原十室九空,江南反倒是邊緣地區,沒有太多戰亂。
江南的土地也逐漸集中到了若干豪族的手裡,最大的幾個家族是顧陸朱張,分別有哪些人呢?你看看三國演義舌戰群儒這一段里,跟諸葛亮吵架的人,把這4個姓的人挑出來——基本上就是這幫人。
接下來看孫策和孫權他們一家子。
他們的老爹孫堅是吳郡富春人,現在杭州市的富陽區,富春江的源頭。
他們確實原籍就是江東的,但是孫堅早年就跑到北方打拚去了,跟著袁紹打董卓,和曹操劉備都屬於那個年代還充滿正能量的人(不希望天下繼續亂下去)。
只不過形勢比人強,孫堅掛了。
孫策只能在汝南和壽春一帶跟著袁術混。
幸好孫策有吳景、孫賁這兩個親族,幫他在更南方的丹陽徵兵。
丹陽就是出茅山道士那個茅山,那個時候是窮山惡水出刁民的地方,但也因為如此,丹陽的年輕人勇悍頑強,訓練組織起來就是很好的士兵(跟民國時代的廣西一樣)。
袁術腦子抽風了居然放孫策到南方去帶著丹陽的兵,然後攻取浙江和江蘇。
孫策拿下江東以後一段時間,袁術完蛋了。
孫策徹底獨立,開始考慮以江南做自己的根據地。
可是江南的顧陸朱張這些豪族怎麼可能buy他呢:「你們老爹孫堅雖然是本地人,可是本來就沒官沒土地,憑什麼你現在打回來了我們就要聽你的呢?」
他們在地方上是土豪劣紳,自己建立莊園,莊園的中心蓋起塢堡作要塞,屯田養軍,收納失去土地的難民作他們的部曲,朝堂上他們還要當官攬權。
本來就不需要把孫策放在眼裡。
孫策是個小霸王,不聽話當然要殺人立威,最後惹到了本地豪族之一的許貢,許貢家的刺客把孫策弄死了。
02 內部團結的東吳政權?
孫權一上台,面臨的境況就非常兇險。
他要是不小心點,分分鐘去找他哥報到。
一方面是張昭、周瑜和魯肅這些北方逃難來的人才,跟他站在同一個陣線,對付本地豪族。
另外一方面他也不得不向本地的豪族讓步,比如允許他們容納部曲,隱瞞土地逃避稅收……等等。
然後再把顧陸朱張各家的子弟納入到他的朝堂里當官任職,分享政治權力。
如果他制定什麼政策,或者作出北伐或者西征之類的決策,豪族們不支持的話,就肯定執行不下去。
赤壁之前,豪族們覺得肯定擋不住曹操,不如投降。
投降就不會被沒收土地,一樣可以在曹操帳下任職,幾乎沒什麼損失。
赤壁之後,每次東吳防禦曹魏和劉備,就打得不錯,因為豪族們怕被曹魏或者蜀漢奪走土地拿去分。
但一旦主動進攻,他們對孫權和周瑜這些外來人就各種應付敷衍,執行起來戰略戰術統統走樣——"憑什麼支持你呢,派兵出去打仗我要納錢納糧,打下來的土地你卻拿去給賣命的將軍和士兵們分,我得什麼好處呢?"
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時候,蜀漢的益州本地豪族們也是這樣想的,所以不管結果贏不贏……真的不應該太責怪他們。
龐統本來是周瑜的參謀,定下了征巴蜀的戰略,結果周瑜死後,他知道自己的戰術戰略不可能被用上了,只好去投劉備,魯肅雖然覺得可惜,卻也知道肯定留他不住。
所以東吳政權是先天不足的。
東吳在三個政權里,最早得上士族政治的病,病得也最重。
執行力組織力都差很多。
孫權憑著這麼差的條件,在合肥一次次輸給遼神,也真心不足為奇。
到後期孫權做皇帝了,士族們還要內鬥,方法就是各派扶持一個孫權的兒子,爭當繼承人(曹植曹丕當時也這樣,劉琮劉琦也這樣,袁譚袁尚袁熙也這樣……眼熟吧,士族結黨爭權是那個時代的主題)。
孫權拿到一手的牌,爛成這樣,他只能勉力維持局面,到後面孫霸和孫和之間的二宮之爭,他逼不得已要讓自己兩個兒子都去死,也是他努力維持平衡而逼不得已的做法。
所以三國殺裡面給了他一個很強的技能,就是扔掉現有的牌,扔幾張就換來幾張,技能取名叫「制衡」,告慰孫權這一顆擰巴的心。
03 雄才大略孫仲謀
說完孫權這一手爛牌,說孫權本身。
孫權自己沒說過自己強,但是曹操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敵人的讚許。
赤壁之前,孫權帶著幾十個小兵,草船借箭,順便窺探曹操水軍虛實,膽略過人。
他還喜歡打獵,親身和老虎搏鬥……還平定了境內N次山越族叛亂。
他還年少的時候,孫策帶他出去打仗,他提出的計策經常讓孫策讚嘆。
他怎麼會是沒志氣沒能力的人呢。
如果他本人沒有人格魅力,周瑜、魯肅這些王佐之才怎麼可能跑來幫他做事。
還有原來沒文化的呂蒙,孫權要求他學習一個,逐漸也把呂蒙培養成一號將才。
孫權不能算那個時代最頂級的人才,但是他也可以算是很優秀的人。
諸葛亮和曹操這兩個丞相個人能力這麼強,可是依然鬥不過士族豪門侵蝕國家的潮流,讓司馬懿這種爛人作為士族的代表得了勢。
最後這些英雄們個人的悲劇,變成了全民族在異族刀下苟延殘喘的悲劇。
讓你穿越到那個殘酷的時代,分分鐘領便當。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End-
三國時,若他在必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 十七歲的「江東小霸王」
十七歲開始擔當家族大局,至二十六歲英年早逝,江東疆界幾皆由他打下。人生之建樹,非只取決於個人,亦受制於天命。若非伯符短命,孫權未必留名如此。--《序》孫堅包括養子一人共有兒子六個,孫策是嫡長子...
周瑜不死,曹操一去,天下自此會改姓,可惜兩次機會都浪費了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各有人才出,而這其中,周瑜不得不提,因為他太重要了,往小了說,正如諸葛亮於劉備,於蜀漢之關鍵,周瑜於孫吳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往大了講,如果沒有周瑜,東漢末年還會不會出現三國...
三國英年早逝的6位英雄排行,周瑜僅排第四,誰排第一?
俗話說天妒英才,三國時期名人輩出。能活到最後的都能流芳百世,但也有一些人,他們的能力出眾。但都出於各種原因英年早逝,如果他們不死,三國的局面恐怕不是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人被羅貫中黑到極致,到宋代終於被蘇軾平反,而且大放異彩!
此人被羅貫中黑到極致,到宋代終於被蘇軾平反,而且大放異彩!1三國時期,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黑的傑出的人物非常多,這都是因為羅貫中作為一個作者的個人立場問題。在這些被黑的人物中,首當其衝的當然...
千古冤屈!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誰扭曲了?
一提到周瑜,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印象可能是氣量狹窄甚至帶有點陰險狡詐的人物,因為我們記住的是「三氣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周瑜真的是氣量狹窄的人物嗎?
氣量狹小,嫉賢妒能,三國中那些被人冤枉的英雄,周瑜周公瑾
在三國的故事中,周瑜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有奇謀妙策,也有壯志雄心,往往被拿來和諸葛亮作比較,有「瑜亮」之稱,但其卻心胸狹隘,嫉賢妒能,幾次三番想要謀害諸葛亮,可是卻被諸葛亮「三氣周瑜」,最後...
孫策,三國被忽視的第一猛人
三國之中有劉備,曹操,孫權,最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在三國演義中,大部分都是寫劉備這旮沓的人,還有曹操那個屯的人,對於東吳的描寫相對就要少的多了。對於東吳印象,僅僅在於赤壁之戰,還有諸葛亮氣死周...
細說大將周瑜豐功偉績的一生,揭秘你所不知道的秘聞
HI 大家好這裡是嘀嗒講歷史今天我們來細說大將周瑜豐功偉績的一生,揭秘你所不知道的秘聞在三國演義里 曹魏有五子良將 蜀漢有五虎大將東吳有四位都督 他們四位都對東吳的生存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們先...
曹操指著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回了八個字,曹操拔腿就跑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劉表兒子躺槍)」這句名言的前半段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句話中的孫仲謀就是三國時期的孫權,意思是生兒子就應該像孫權這樣兒的(雖然現代多指的晚輩又真才實學)...
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關羽、張飛??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縱橫捭闔,共同演繹了一曲盪氣迴腸的「忠義、信義、仁義、恩義、俠義」之歌,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神往和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