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忍了諸葛亮12年後開始報復,禁立廟祀,連葬禮只有一人參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病逝後,蜀漢舉國哀喪,其後主劉禪更是哭的死去活來,昏天黑地。

看過電視劇的三國愛好者,無不感嘆父子之前的深情厚誼。

卻這只是表象。

一、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百官迎接弔喪,僅一人參加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激動人心的描寫:「且說後主在成都寢食不安,動止不寧,忽然李福啟奏丞相已亡。

後主聞之大哭曰;『天喪我也!』哭倒於龍床之上。

後楊儀扶孔明靈柩到成都。

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

後主放聲大哭。

擇本年十月吉日,後主親送靈柩至定軍山安葬,後主降詔致祭,令建廟與沔陽,四時享祭。

……」

讀到這裡,我深為劉備父子和諸葛亮之間君臣相諧的『魚水之情』所感動,更為諸葛亮能得到這樣的知己之君而高興。

想諸葛亮一生忠於王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身後能得此殊榮,也算是不負此生了。

但激動之餘,再細讀《三國志》時,卻發現這一描寫與事實大相逕庭。

據陳壽《三國志》(樵周傳)記:『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這段話明白的告訴我們,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不僅沒有『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

』反而下詔禁斷文武百官前去迎接弔喪。

只有周樵一人,因跑得快而先於到達。

可憐諸葛亮葬禮上只有譙周孤零零一人參加。

二、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百信立廟祭祀

另據《三國志》(諸葛亮轉)裴松之批註引(襄陽記)曰:「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儀以禮秩不聽。

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之上。

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諸葛亮死後,中央和地方請求為其立廟,但朝廷卻以與禮儀不合為藉口加以拒絕。

後來有許多百姓,私自在道路旁祭祀諸葛亮,也被後主劉禪所禁斷。

可見,後主劉禪不但不許眾朝臣為諸葛弔喪,而且不許官方為諸葛亮立廟設祠。

就連百姓私自為諸葛立廟祭祀也被劉禪所拒絕。

諸葛亮死後,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風光榮耀。

為諸葛亮立廟,是在後主景耀六年,也就是在諸葛死後二十九年,(諸葛亮亡於公元234年,後主為亮立廟是在公元263年)並且是在魏國大舉伐蜀,作為蜀國門戶的漢中,已經被魏軍攻破。

蜀國滅亡在即的情況下,後主為了祈求諸葛神靈保佑,而被迫做出的無奈之舉。

這是一個多麼殘酷的現實。

諸葛亮萬萬想不到自己死後會遭此冷遇。

後人也萬萬不敢相信,但這卻是鐵的事實。

三、劉禪為何要如此對待自己「相父」?

諸葛當年,受皇叔三顧之禮而出山。

皇叔曾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

」這是何等的崇信,何等的尊榮。

諸葛也確實忠心耿耿,輔助皇叔,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先主辭世後,亮又負託孤重任,獨秉國政,統攬國事一十一年。

可謂呼風喚雨,隨心所欲。

就是當年管仲相齊,也不曾有過如此的風光權勢。

世人皆知孔明「忠心扶漢室未分先主後主」,只念「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只想劉備父子兩代,對孔明信之,任之,敬之,重之。

卻萬萬沒有想到他會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對待。

這就存在一個巨大的疑問,劉禪為什麼這樣對待他的『相父』?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的事情?

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可以總結為四個字:敬、怕、愛、恨!

敬他德高望重、能力超群。

怕他雷霆萬鈞、廢兄立弟。

愛他操勞國事、為己分憂。

恨他約束自己、不得盡歡。

可嘆丞相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奈何如此身後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唐代詩人心中永遠的情懷

「三」絕對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在數學中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好,在亂世中三國的穩定性可能也是最強的吧,這個時期絕對是個異數,各類能人異士驚艷亮相,給後世留下寶貴的歷史遺產。在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之前...

劉禪對諸葛亮真的很恭敬嗎?

把曹操和諸葛亮放在一起對比,我們感覺上總是有些異樣。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是奸臣,而諸葛亮是忠臣。奸臣總是要犯上作亂,所以傀儡皇帝漢獻帝如果對曹操恨得牙根發癢,一般人都能夠理解。而作為忠臣的...

其實諸葛亮並非演義里那麼完美

當47歲「雄才」劉備「三顧茅廬」,問計天下,時年27歲諸葛亮感知遇之恩,遂出山輔佐,至54歲卒,恰好也是27年。「兩朝開濟老臣心」,贏得生前身後名,甚至對手盟伴也為之傾倒,如司馬懿贊其「天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