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歷史中,劉禪對諸葛亮,到底是恨之入骨,還是事之如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人們心中,蜀後主劉禪是低智的代名詞,人們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而諸葛亮則是智慧的化身,「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木牛流馬,錦囊妙計,是千古智慧第一人。
然而這種固有觀點,多半來自於《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真實的歷史總是比小說更加複雜,劉禪到底是不是昏君,其對諸葛亮的態度如何,都是十分令人費解的歷史懸案。
劉備臨死之前,對諸葛亮有「白帝城託孤」的遺言。
《三國志》中記載了如下對話,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又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
從劉備的遺言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非常的信任,卻對劉禪信心不足,甚至允許諸葛亮代替劉禪。
父親的遺言一定對孩子有長久的影響,一定成為劉禪心中的一個結。
劉禪對諸葛亮態度一定受之影響。
劉備死後,到諸葛亮死前。
劉禪和諸葛亮的關係十分簡單,真的如同父子一般。
對於軍國大事,劉禪事事都問諸葛亮,諸葛亮雖無帝王之名,實則統帥三軍、主掌內政,季漢的最高權力都在諸葛亮手中,劉禪不過是傀儡一般。
諸葛亮給劉禪的《出師表》中寫道「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諸葛亮對劉禪的態度,完全是相父對孩子的口氣,像一位長輩那樣對晚輩尊尊教導,而不是臣子對皇上的勸薦的口吻。
這一切,在諸葛亮死後都發生了變化。
諸葛亮死前,劉禪似乎都是裝出來的,諸葛亮死後,事情有變。
首先是奔喪。
諸葛亮在蜀國地位崇高,諸葛亮病死軍中,全國理應奔喪。
然而《三國志譙周傳》記載「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劉禪下令禁止為諸葛亮奔喪,只有周傳因為走得快得以成行。
有人說,禁止奔喪是諸葛亮生前的安排,為了防止奔喪擾亂軍情,被曹魏利用。
然而,於情於理,完全禁絕奔喪,應該不是「防止擾亂軍情」能夠解釋通的,一定包含著劉禪對諸葛亮「專權」的不滿。
其次是立廟。
諸葛亮死後,全國軍民要求為其立廟。
劉禪起初是不同意的,後來在輿論壓力之下,才同意為諸葛亮立廟。
《襄陽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
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但這件事也不能完全說明劉禪恨諸葛亮,因為漢朝400年歷史,為臣子立廟是第一次,劉禪謹慎一些並非不妥,最後也同意了為諸葛亮立廟,劉禪對諸葛亮還是有感情的,雖然這種感情可能夾雜著不滿。
最後是嫁女。
奔喪和立廟說了劉禪對諸葛亮的不滿,而嫁女卻說明劉禪對相父的感激。
劉禪,將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公主嫁給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如果恨諸葛亮,是不可能將女兒嫁給他的兒子的。
劉備死的時候,劉禪17歲,諸葛亮死的時候,劉禪27歲,一個少年正處於叛逆期,事事都要聽相父的,心中自然有一些積怨,但這都是小事,並不能說明劉禪多恨諸葛亮,偶爾發泄一下,大體上對相父還是「事之如父」的,心中還有有著很深的感情的。
當李邈對諸葛亮的「哀禮」不滿時,劉禪殺了李邈,充分說明了劉禪心中對相父的感情。
劉禪忍了諸葛亮12年後開始報復,禁立廟祀,連葬禮只有一人參加
諸葛亮病逝後,蜀漢舉國哀喪,其後主劉禪更是哭的死去活來,昏天黑地。 看過電視劇的三國愛好者,無不感嘆父子之前的深情厚誼。卻這只是表象。
劉禪被架空11年到底有多恨諸葛亮?不准人祭祀,連葬禮都沒人參加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臨死之前卻託孤諸葛亮,甚至創造一段君臣佳話。但是毫無疑問的讓諸葛亮一度成為蜀漢的權臣,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劉禪也不得發出「政由葛氏、祭則...
為何諸葛亮能逃脫後主劉禪的清算?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儘管輝煌的一生落下了帷幕,但仍舊影響著蜀漢的進程。比如他曾密表劉禪說蔣琬可作為他的接班人,劉禪應允照辦;傳承衣缽的姜維,同樣展露鋒芒;兒子諸葛瞻,娶了公主……可以說,這非常奇怪!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不同意給他立廟,一直到幾十年後?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丞相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時,蜀漢皇帝劉禪特意換上白色喪服,下令舉國哀悼三日。有個在諸葛亮手下不得志的官員李邈,卻上書稱:「諸葛亮倚仗強軍,狼顧虎視,獨攬大權,是對國...
諸葛亮死後29年才立廟,原來是他搞得鬼,他太強勢顯得我太平庸
東漢末年,漢室頹廢。曹操、孫權、劉備三個大軍閥割據一方,整個華夏出現了三足鼎立之勢。單說劉備自三顧茅廬特邀諸葛亮出山輔佐以來,諸葛亮鞠躬盡瘁,事必躬親。君臣二人共同開創了一片天地。擁有了富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