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魏延沒有叛變,為何蜀漢不給魏延平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是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將,《三國演義》中寫魏延早年因為獻長沙有功,而被劉備看中,收了魏延來自己手下做事。

每當人們想起魏延,應該首先會想到兩件事,一是他從長沙歸降的時候,諸葛亮想要將魏延斬首,理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另一件事就是諸葛亮斷定自己死後魏延必反,安排了許多措施來誅殺魏延。

結果在諸葛亮死後魏延真的叛變了,也就自然印證了諸葛亮的「反骨」之說,同時又再次體現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也算是沒有脫離《三國演義》"頌劉貶曹"的主題,但這只是小說,在三國志中魏延並沒有叛變,而是死於黨爭,但既然魏延沒有叛變,為什麼魏延死後劉禪不給他平反呢?

先說魏延的「反骨」吧,每個人身上都只有206塊骨頭,誰也不可能單獨在腦後生長出一塊骨頭,所以魏延反骨之說定是羅貫中編造的。

要說魏延之死,那魏延死的可是真冤,雖然沒有像演義中那樣,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

」而被馬岱一刀斬,死於裝逼。

但魏延之死的確是挺可惜的,一是對魏延個人,本該上陣建功立業,卻早早拋棄了自己的生命,還落得個株連三族的下場。

二是對於蜀漢,魏延死了蜀國就又少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好將軍,的確在魏延死後蜀國鬧不出多大動靜了,別看姜伯約那數次北伐,頂多也就算是小大小鬧,怎能和諸葛六出祁山相比?從這裡可以看出魏延之死的影響的確很大。

但既然魏延死的這麼可惜,為什麼《魏延傳》和《三國志後主傳》對於魏延反叛平反這件是卻解釋不一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在《三國志後主傳》里,已經為魏延平反了,證明其不是反叛,但為什麼還有別的記載和《後主傳》口徑不一呢?

魏延其實不是死於戰場上,而是死於黨爭,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和當時的參軍楊儀掀起了一場角逐,爭奪領兵的權利,畢竟諸葛亮死前對於這個領兵之事也沒有過多,詳細地安排,所以魏延就和楊儀發生了鬥爭,但魏延卻做錯了,與其說做錯不如說是魏延太著急了,著急到諸葛亮屍骨未寒,魏延便要領兵繼續北伐,這與諸葛亮的撤退的遺願不符,將士們多有不服,再加上主帥死了軍心不穩,魏延不得已撤退,但這時楊儀卻向劉禪說魏延反叛,魏延也說楊儀反叛,二者都給劉禪上書,但魏延此時早已眾叛親離,楊儀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剿滅了魏延餘部,事後楊儀誣陷魏延燒毀閣道,企圖帶兵投魏,不得已而殺之。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楊儀的手段,因為魏延和自己並沒有站一隊,魏延是魏延,我是我,平常都針鋒相對,更何況現在有這麼好的落井下石的機會呢?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先殺之而後快。




其實在後主傳中已經寫到魏延沒有反叛,而是按照原計劃撤回,也沒有所謂的燒毀棧道,投降魏國,那既然魏延死的這麼冤,而且後主傳也明確記載魏延沒有叛變,那為什麼死後蜀國不給魏延平凡呢?我認為還是因為黨派的關係,魏延不屬於諸葛亮那一派,而楊儀屬於;魏延是劉備一手提拔的,而劉備死後諸葛亮的勢力遍及朝野,怎能容忍異黨作祟?再者,魏延的職位很高,若是沒有及早除掉,將來勢必會威脅到諸葛集團的地位,現在抓到這麼好一個機會,又怎能不會清除異黨呢?種種緣由結合到一塊,魏延算是必死了,而且死後還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因為歌頌曾經的敵人就是在給自己掘墓,這個道理我懂,相信當時的蜀漢朝廷肯定也懂。

其實給不給魏延反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魏延這個人已經在我們心中了,只是形象不一罷了。

魏延死於政治鬥爭,這樣的政治鬥爭每個朝代都會有,都是要發生的。

而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其多數的陰謀都被悄悄的隱藏起來或是一筆帶過。

尤其是在那個諸葛亮時期蜀國沒有史官的特殊情況下,更是如此了。

魏延已經死了,但他的靈位還在,祠堂還在,我只是希望人們前去祭拜他的時候不要抱著一個戲謔的態度前去,而應該懷著對長者的崇敬,對死者的懷念的態度前去祭奠,只為了死者安息,生者安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延從沒想謀反,冤殺魏延的楊儀卻想造反

本文是「大鵬說《通鑑》之55」。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北伐前線。丞相已去,北伐大業只能暫告一段落,首先要緊的是將十萬大軍安全撤回成都。全軍而退,最大的危險不是附...

三國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將領。他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為創立和鞏固蜀漢政權屢立戰功,被封為漢中太守、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南鄭侯。諸葛亮病逝後,魏延因與長史楊儀不睦,相互攻伐,被誣為謀反,為馬岱所...

背鍋,諸葛亮沒有遺計殺魏延,那魏延死於何因

來關於魏延被殺的原因,完全都是依據《三國演義》進行改編,原因就是魏延具有反骨,諸葛亮料定他其後必反,所以留遺計讓馬岱殺了他。而正史之中,卻並非如此。劉備白帝城託孤以來,諸葛亮就成為蜀漢政權的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