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從沒想謀反,冤殺魏延的楊儀卻想造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是「大鵬說《通鑑》之55」。

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北伐前線。

丞相已去,北伐大業只能暫告一段落,首先要緊的是將十萬大軍安全撤回成都。

全軍而退,最大的危險不是附近虎視眈眈的司馬懿,因為死諸葛能嚇死活仲達(此事不完全是羅貫中的演義,而是確有其事)。

最大的危險來自內部,來自兩個人的互相敵視:楊儀與魏延。

二人不和由來已久。

魏延是五虎上將凋謝之後,蜀漢當時最為勇猛且可獨當一面的大將,每次諸葛亮北伐,魏延總要求自帶一萬精兵分道出擊,但每次都被諸葛亮壓住。

尤其是其子午谷奇襲之計被諸葛亮否決後,魏延更是整天長嘆懷才不遇,一身本領無處施展。

且其性情高傲,是人都讓其三分,魏延也就習以為常的自認為高人一等。

可偏偏就有人不買帳,這就是楊儀。

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臣。

文武不和,彼此看不起似乎是常態。

楊儀當時是諸葛亮的丞相府長史,相當於秘書長,總攬全局,明達幹練,籌措糧草,調度軍務,從不拖泥帶水,效率極高。

能力強的人碰到一起總會比試一番,可文和武沒有統一的標準,無法比試。

楊儀不懼魏延,對其頗為輕視,武夫而已。

魏延更加看不上楊儀,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

楊儀與魏延勢同水火,互相仇恨。

作為仲裁者的上司諸葛亮,愛惜二人的才幹,都是左膀右臂,手心手背都是肉。

往好的說是不偏不倚,實際上就是和稀泥,任由矛盾發展。

二人的矛盾不但在蜀漢人人皆知,甚至還聞名東吳。

孫權有次在接見蜀漢使臣費禕時,估計是喝醉了,干涉起蜀漢內政來。

問費禕,楊儀和魏延整天窩裡斗,現在有諸葛亮在,還能勉強壓得住。

如果有一天孔明不在了,就憑你們幾個,能和好稀泥嗎。

要儘早動手解決掉這兩個人,最好不要把矛盾留給下一代。

你見,或者不見,矛盾就在那裡,不消不滅。

在矛盾醞釀發展的時候,顧忌這顧忌那不去解決,任由其惡化。

等到最終爆發的時候,其威力會超出所有人想像。

諸葛亮去世之時,是楊儀魏延矛盾爆發的臨界點。

楊儀明白,丞相一走,自認再也沒有人可以壓制的魏延,更不會把自己放在眼裡。

魏延也明白,諸葛亮讓楊儀等人全權負責撤軍之事,偏把自己排除在外,已經是對他起了戒心。

即使丞相沒有除掉自己的心思,也難保楊儀不會藉此機會下黑手。

二人都在磨刀霍霍,就看誰動手快。

楊儀先下手為強,派馬岱將魏延斬於馬下,並向後主劉禪報告魏延要謀反。

但實事求是的說,魏延並沒有反叛之心,所謂「反骨」之事純屬子虛烏有。

他只是想接替諸葛亮統帥北伐大軍繼續攻打曹魏,而且最後他帶著幾個兒子是往漢中的方向逃跑,並沒有向曹魏投降的任何舉動。

幹掉了沒有謀反心思,也沒有謀反舉動的魏延。

楊儀自以為蜀漢大權,盡在己手,諸葛亮在丞相府的那把椅子,除了自己的屁股,沒有人能夠坐上去。

但後主詔書一出,卻是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益州刺史,統籌國家大事。

而楊儀,只得了個「中軍師」的頭銜,沒有任何實際權力,整天優哉游哉。

在丞相府中忙慣了的楊儀,實在是無法享受這份閒暇。

更讓他憤怒的是,接替諸葛亮的人竟然是蔣琬。

當年他楊儀任尚書的時候,蔣琬只是手下的尚書郎,現在竟然爬到了自己頭上。

不怪後主「識人不明」,而是諸葛亮早有安排。

孔明畢竟是孔明,雖然愛惜楊儀之才不忍罷黜,但對楊儀的性格人品卻是看得透透的:楊儀心胸狹窄,不能容忍,不可大用。

面對組織的安排,有怨氣、有牢騷,都很正常。

但要將怨言說出去,牢騷發出去,後果就很嚴重。

氣量狹小的楊儀,走的就是這樣一條不歸路。

像祥林嫂一樣,整天見人就唉聲嘆氣,組織對不起我啊,弄得別人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不敢再和他來往。

只有費禕還時不時的去看望他,撫慰一番。

好不容易逮住個人聽自己撒氣,楊儀的話越發沒有邊際,竟對費禕說,當初在五丈原,我如果統領大軍去投降曹魏,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嗎?現在腸子都悔青了,「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沒當上官,什麼話都可以說,但這句話是萬萬不能說的。

連被他打成「反革命」的魏延,都沒說過一句要反叛的話。

楊儀現在後悔沒有帶兵投奔曹魏換取富貴,言之鑿鑿,分明是找死。

費禕明白楊儀這句話的分量,向劉禪報告此事。

後主下詔剝奪楊儀的所有官職,貶為庶民,流放到漢嘉郡(即今天四川雅安)。

到了漢嘉,楊儀非但不思悔過,反而繼續上書後主,言辭激烈,將朝廷上下人等罵了一遍。

這下就月缺難圓了,就算諸葛亮睜開眼,再愛惜楊儀的才華,也救不了他。

後主下令漢嘉郡郡守將楊儀逮捕下獄,聽候發落。

楊儀自知這一刀躲不過,遂自我了斷,「儀自殺」。

楊儀的結局,從他與魏延互相爭鬥的時候,就已經註定。

中國古代政治,最為忌諱的就是黨爭。

在朝堂上搞黨爭的人,從來都沒有好下場,雙方無論誰對誰錯,大多都是兩罷之,比如唐朝的李德裕、牛僧孺,清朝的明珠、索額圖。

兩罷之的黨爭結局,並不僅僅存在於三國和古代政治。

有所改進的是,這種結局不再那麼血腥,魏延被斬、楊儀自殺的戲碼不再上演,最多剝奪政治生命而已。

在大時代的背景下,政治文明畢竟沒有原地踏步,還是有所進步。

魏延與楊儀,會發自肺腑的羨慕這種進步。

親愛的朋友,如您喜歡本文,請關注大鵬微信公眾號「大鵬說書(帳號dapengshuosh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背鍋,諸葛亮沒有遺計殺魏延,那魏延死於何因

來關於魏延被殺的原因,完全都是依據《三國演義》進行改編,原因就是魏延具有反骨,諸葛亮料定他其後必反,所以留遺計讓馬岱殺了他。而正史之中,卻並非如此。劉備白帝城託孤以來,諸葛亮就成為蜀漢政權的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