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為何這麼熱?只因它是一個無法被定義的存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以司馬懿為主角的《軍師聯盟》正在熱播,而在此之前有好幾部歷史劇都很難讓觀眾感興趣,究其原因不難想到,這和《軍師聯盟》的歷史背景——三國時代——有關。
在網絡上的各大論壇中,天涯、貼吧、微博、虎撲、知乎等,只要是歷史相關板塊,最熱門的、討論人數最多的也一定是三國相關題材。
三國題材的各類衍生品表明,它已經從小眾的歷史研究圈邁向了大眾,成為了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那麼,三國究竟為何這麼熱?
吳秀波在《軍師聯盟》中飾演司馬懿。
一、三國的民間記憶
很多人會將三國的故事粗暴劃分為正史《三國志》和小說《三國演義》,而在他們的觀念中除了這二者以外,其他所有的三國故事都不是「正統」的。
很顯然這樣的看法是機械的,它模糊了從陳壽《三國志》到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再到毛宗崗評羅本而成的《三國演義》這個過程中,三國的民間記憶是連續漸進而緩慢地變化著的。
東晉年間,干寶著有《搜神記》,裴啟著有《語林》,王嘉著有《拾遺記》;劉宋時期,劉義慶著有《世說新語》,劉敬叔著有《異苑》。
在這些書里,我們能看到大量的關於三國時期歷史人物的記載。
《世說新語》是存在一定史料價值的,但是在史料價值的基礎上,它很明顯進行了一定的藝術加工,因此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里就下了判斷:「六朝志人的小說,也非常簡單,同志怪的差不多,這有宋劉義慶做的《世說新語》,可以做代表。
」
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的曹操扮相。
「白臉的曹操」代表了民間對曹操的評價。
比如《世說新語·惑溺》一節中,就記載了一個同《三國志》不一樣的曹操、曹丕父子形象,開頭第一段話便將曹操和曹丕塑造成了為爭奪美女甄氏而有矛盾的父子倆,而後這一段也被不斷演化,屢屢出現在後世的故事中了。
又《世說新語·賢嬡》中,描寫了一個曹操快去世時就準備霸占曹操姬妾的曹丕,而在《資治通鑑·魏紀》里卻明明白白寫了曹操去世時曹丕遠在幾百里外。
從歷史意義上看,《世說新語》是對歷史的加工和改編,將歷史人物文學化,這是有違歷史要求的;但是從倫理意義上看,《世說新語》有著自己的價值判斷,當曹丕成為篡漢自立的君王時,貶曹丕便成了當時文人的一種訴求,這是對歷史人物文學倫理化的塑造,深遠地影響了後世。
從這裡我們看到,三國的故事在文人們的心中,已經從歷史真實轉變為了倫理訴求,而既然貶曹,自然會有尊劉的想法出現,在這種念頭的影響下,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形象則一再被拔高。
當杜甫站在武侯祠,他會寫下「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的詩句;當岳飛路過武侯祠,他會留下《出師表》的草書。
當文人們開始推崇那些價值觀時,民間對這些歷史人物的神化也在悄然進行中,尤其是關羽和諸葛亮。
宋代話本的流行給這些故事的民間流傳帶來了基礎,而到了元代,關漢卿就在雜劇《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寫有這樣一段唱詞《駐馬聽》:「(雲)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由對漢關羽的思念來表達對蒙古人統治的不滿,這是三國故事開始盛行的標誌。
於是,水到渠成地,羅貫中《三國演義》誕生了。
94版《三國演義》劇照
當我們回過頭來審視這千餘年的歷史時,會發現三國,從很早開始就已經在民間定型,老百姓們可能並不去關心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但他們擁有著自己的倫理訴求。
在前不久播出的《白鹿原》里,有這麼一段。
當軍閥吳佩孚手下的劉軍長(歷史原型是劉鎮華)在西安城外圍著城,朱先生前來勸說,在複述了原著的內容後,朱先生問:「劉軍長,您聽過《三國演義》嗎?三讓徐州,劉軍長聽過嗎?」劉軍長最愛聽的就是《三國演義》,於是他立刻說:「陶謙仁義讓徐州,為了老百姓,寧可給劉備,也不給曹操。
」朱先生搖搖頭說:「那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志》里卻不是這麼記載。
《三國志》記的是歷史,它說陶謙乃一地軍閥,殘暴腐敗、為害一方,誤判形勢,滅曹操滿門,曹軍打來,陶謙嚇死,死之前對下屬說,悔不該當初,還不如讓與劉備。
」
劉軍長好奇:「這歷史和演義,怎會有如此大的區分?」
朱先生的回答才是編劇想要表達的,也是這一千多年來三國故事作為民間共同記憶傳承的原因,他說:「自古以來呀,老百姓喜歡道義上感人的故事,根據自己的喜好演繹的歷史,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豈是當政者能左右的呢?」
三國的魅力是多步調共鳴的,有堅持的、有變通的,有的人一心維護漢室,有的人一心天下統一,而它最大的魅力則在於,這些人都失敗了。
秦漢帝國四百多年的大一統不復存在,迎來的是華夏民族的黑暗年代;想要變化的和想要堅守的互相撕扯,最終被一個局外人拿走了一切。
他們都失敗了,而失敗的英雄比成功的英雄更加英雄。
三國是具有民族性的存在,它深深刻在了民族的血液中。
二、日本的三國演繹
儘管三國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但它能夠大熱在儒家文化圈,其實是和日本分不開的。
三國的故事何時流傳於日本還沒有確切定論,目前可考的最早記載是日本古典文學《太平記》,在裡頭有足足十五處三國故事(甚至可以說是《三國演義》故事了),比如它就著重介紹了諸葛亮出山和諸葛亮去世的事跡。
到了江戶時代,《三國演義》從長崎傳入日本,從此開啟了它在日本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後京都天龍寺的僧人義徹和月堂兩兄弟便著手翻譯,1689年《通俗三國志》問世,這是《三國演義》在日本最早的譯本。
再往後的幾百年間,《三國演義》在日本足足有幾十種譯本,其中吉川英治的現代小說《三國志》標誌著日本版的《三國演義》最終問世,該書銷量在上世紀便達到了幾百萬本。
這麼多的譯本導致日本國民對三國故事(其實是《三國演義》故事)無比熟悉,也帶動了他們對三國歷史研究的熱情,有的是進行了細緻的歷史研究,有的則將《三國演義》里的權謀融會貫通屢加運用。
這時,我們不由地去思考,為何《三國演義》在日本會得到如此廣泛地傳播呢?原因還是要從這本書本身和日本的民族性來看。
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士道的國家,儘管它的武士道精神並非由本國人定義,但這樣的定義著實不錯。
武士道精神本身是忠誠和榮譽的代表,要求武士必須無條件服從主人、無條件維護自己的榮譽,當無法做到時就必須切腹自盡,不可以有絲毫猶豫。
因此在日本,武士們對忠誠和榮譽的渴求,是遠遠凌駕在其它之上的。
這樣一種近乎病態的狂熱反倒成為一種美,電影《最後的武士》就歌頌了這樣的悲壯,而在電視劇《走向共和》里也描繪了軍國主義下日本女性為了國家甘願去當妓女的病態。
當這樣一種集體主義盛行的社會價值觀,接觸到關羽時,火花立刻會變成熊熊大火。
關羽是什麼形象?「忠義」兩全。
對漢帝國,他忠誠不二,到臨死的那一刻也不屈服;對兄弟們,他仁至義盡,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心想回到劉備身邊。
甚至對曹操,他也知恩圖報,華容道義釋曹。
另一方面,關羽不僅精神上是完滿的,他在武功上同樣無可挑剔,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事跡,讓崇尚武力的日本人對關羽敬佩不已。
這樣一個極為光輝的人物形象,恰恰符合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象徵,也因此在日本,關羽可以說是最被推崇的一個人物。
橫濱中華街有一座非常雄偉堂皇的關帝廟,不僅那裡的華人常去祭拜,也是日本遊客必去的一個名勝,而在日本,這樣的關帝廟多達數十座。
事實上在中國亦然,唯一一個在魏蜀吳三地都修有墓冢的三國時期人物。
就在日本的三國熱如火如荼時,他們開發了大量的三國題材動漫和遊戲,於是三國熱「出口轉內銷」,回到了中國,重新點燃了中國的三國熱火。
1971年,三十七歲的橫山光輝以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為原型創作出漫畫《三國志》,從那時起連續刊載了十五年之久,單行本發行了六十卷以上約五千萬本。
這是日本最早的三國題材漫畫。
其實,橫山光輝還畫過《史記》《水滸傳》等,但影響力和《三國志》相比都不在一個數量級。
從此以後,關於三國題材的動漫便層出不窮,有按照正史的,有按照演義的,有用三國故事加以改編的,有借著三國故事外殼的,還有化用三國故事的,甚至還有情色向的。
1987年,日本信濃企畫製作開始製作動畫《三國志》,該動畫由《英雄的黎明》《燃燒的長江》《遼闊的大地》共三部分組成,1991年製作完成,歷時四年有餘,榮獲日本動畫最高榮譽——動畫金座獎。
而其中《英雄的黎明》等曲則在幾年後被95版《神鵰俠侶》引用。
《蒼天航路》動畫版
而被喻為「畫得最精彩的三國漫畫」,則當屬由韓國人李學仁(劇情)和日本人王欣太(漫畫)合作的作品《蒼天航路》,1994年10月至2005年11月連載於《周刊早安》上,一共出版了三十六卷單行本、總計發售達一千二百萬本。
在這本漫畫里,以三國歷史上著名的英雄曹操為主角,他有著無人能及的人格魅力和超越世人的謀略武功。
以曹操的一生為主線,敘述了其從五歲到六十六歲,波瀾壯闊的一生。
再往後,《鋼鐵三國志》《一騎當千》等新穎方向的三國題材動漫出現了,極大豐富了該題材的拓寬渠道。
而在動漫以外,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日本的三國題材電子遊戲,至今仍然如此。
1985年12月,日本光榮株式會社便推出了策略類遊戲,初代《三國志》,這款遊戲能讓玩家扮演三國故事中的人物,由於極強的代入感和三國題材在日本的風靡,它迅速拿下了當年日本BHS大賞第一名及最受讀者歡迎產品獎。
而後更是不斷改進,迅速傳播到整個東亞地區。
到今天,這款遊戲已經革新了十多代,據傳《三國志14》已經著手準備,預計明年上市。
緊接著,1994年光榮推出戰棋類遊戲《三國志英傑傳》,1997年光榮推出動作類遊戲《三國無雙》,後來又多了十多款遊戲,這些遊戲不僅在日本國內風行,還傳播到了中國大陸。
中國的很多三國愛好者都是從小通過遊戲而培養了興趣,再加上94版《三國演義》的薰陶,一直感興趣至今。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少不了中國本土《三國殺》的普及。
三、歷史上的三國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三國時,勢必會有兩個不同的重心。
一個是重點關注三國的演繹故事,一個則是關注三國的歷史真相。
由於時間過久,目前能流傳下來關於三國的並不多。
除了官修史書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和房玄齡《晉書》外,主要還有常璩《華陽國志》、習鑿齒《漢晉春秋》。
其中常璩是蜀國人,對當時蜀國發生的很多事都有記載,而陳壽寫《三國志》時勢必要偏向於魏國,則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對三國時期巴蜀地區的記載。
除此之外,司馬光《資治通鑑》、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皇甫謐《高士傳》、郭允蹈《蜀鑒》等書中也有對三國時期的記載。
當然,由於絕大多數非專業人士並不需要過於艱深的內容,許多史料並不一定要全部閱讀,因此當我們剛剛開始對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產生興趣時,更多的精力應當放在那些後人的研究成果上。
首先推薦的是王仲犖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該書本是王仲犖單獨寫就,後來被編入中國斷代史系列魏晉部分,可見該書質量。
胸中有丘壑的王仲犖先生被啟功譽為「無愧宗師」,在這本書里他不僅理清了政治史的許多問題,還洋洋洒洒信手拈來寫了許多制度史、社會史、文化史的內容,讀完該書,足可以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全貌有一個比較整體的把握,入門可讀、深入亦可讀。
正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當讀者已先對魏晉南北朝歷史有了整體把握時,再來看其中的三國歷史,自然能輕而易舉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了,這時不妨讀一讀何茲全先生的《三國史》。
該書作為高校教科書,卻一點也不枯燥,深入淺出,其中關於曹操的評價問題和王仲犖先生有些出入,但這樣一部專著洋洋大觀,二書比較閱讀,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斷代史系列還有田餘慶先生的《秦漢魏晉史探微》、馬植傑先生的《三國史》等,都值得一讀。
除了斷代史,歷來史學家對三國題材的切入點都各有不同,比如呂思勉《三國史話》、胡阿祥《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等。
呂思勉的《三國史話》自然是值得一讀的了,作為一代史學名家,呂思勉在他的《三國史話》細緻地討論了許多細節且關鍵的問題,有的也許有失偏頗,有的也許能讓人眼前一亮,總之因為有了王仲犖和何茲全兩位先生的斷代史作為底子,再來讀這本書,想必讀者心中早有了自己的判斷力。
前文有言,三國題材的各類衍生品表明,它已經從小眾的歷史研究圈邁向了大眾,成為了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那麼三國相關的書籍便不可避免不只是史學界獨有的了,許多年來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三國題材作品問世,如馬伯庸就寫過《風起隴西》《三國機密》和《三國配角演義》等書。
而民間三國愛好者中也有辛勤研究三國史的,同樣受到了主流的歡迎,清華大學出版社就出版過一本劉軒鴻的《三國六大家族列傳》,這本書獨有的魅力在於,它將三國時期波瀾詭譎的風起雲湧和後來的門閥政治(可參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聯繫了起來,以三國時期諸葛家族、司馬家族、夏侯家族、曹操世家、漢室宗親和江東孫氏為切入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三國。
當然,除了閱讀相關書籍外,三國愛好者還可以學杜牧和蘇軾,走訪各地古蹟,憑弔懷古。
除了那些著名的如赤壁古戰場、武侯祠、關林、逍遙津等地外,其實有一些地方是最值得去的,那裡人不多,但很有意思。
這就是三國時期那些寫下過壯烈史詩的戰士們身後長眠的地方。
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我本身便常常去拜訪那些名人墓,原因也很簡單。
首先,古人墓葬能反映出很多東西,即便沒有被挖掘,我們也能從外在看到墓葬的規格、當時人對墓主人的看法和念想以及後來人(包括後來的古人和現代人)對墓主人的尊崇與建構;其次,相比於很多已經現代化的古蹟,古人墓其實才是被保存得最好的遺蹟之一。
最重要的是,看到那些作古的人,能讓我不再焦灼。
比如衛青,那麼厲害的一個歷史人物,在史書上也就幾百字的記載而已,死後也就是孤零零一抔黃土;比如《紅樓夢》,那麼多事情,在史書上也只是一筆帶過的如「十三年,誅賈政」一句話而已。
我喜歡和他們對話,如果時間充足,我願意坐在墓旁,聊聊他們,聊聊我自己。
比如前段時間去了河北保定涿州的盧植墓。
盧植是劉備的老師,是曹操素來敬仰之人。
死後便葬在了家鄉涿州。
盧植墓早年間荒得很,後來因為韓國總統盧武鉉、盧泰愚均是其後人,因此特地前來認祖歸宗修繕宗祠,這才出現了「范陽盧氏宗祠」。
該宗祠大門常年緊閉,旁邊有留有手機號,想要拜訪的可以撥打手機,會有人過來開門。
進去後能查到盧氏家譜,《漢書》中並不曾有過記載,原來盧植是西漢初年盧綰的後人,盧綰後來逃去了匈奴。
而到了漢景帝中元六年,盧綰的孫子盧他之又以東胡王的身份向漢投降,被封為亞谷侯,封地便是現在的涿州。
也因此十二世後,盧植誕生。
盧植墓便在范陽盧氏宗祠的最深處,左側是盧泰愚手書的「同祖連孫,和睦相交」。
微博上有一位網友,ID叫做「一個人的國學之旅」,花了幾年時間拜訪了三國時期近百位名人墓如曹植、蔡文姬、關羽、諸葛亮、孫權、孫魯育、凌統、太史慈、伏皇后、周瑜、程普等,寫有《三國游之東吳篇》與《三國游之曹魏篇》兩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按圖索驥」一番。
結語 三國
三國是一個無法被定義的存在。
無法被定義是因為它存在著非常多的可解讀文本,這些文本構成了各種各樣的情緒,不同情緒影響了不同的價值觀和切入點。
所以有以曹魏為正統的官方敘述,有以蜀漢為正統的倫理敘事,後來每一個三國相關影視題材無論質量,只要有所想法的,都會想著去變換視角。
這次《軍師聯盟》同樣如此,它以司馬懿這樣一個「局外人」作為主角,拍出了另一種三國味道。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三國題材一定會越來越熱,切入點也越來越多。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于和偉在《軍師聯盟》中飾演曹操
【作者孔鯉,微信公眾號「書林齋」(微信號:Kongli1996),微博@孔鯉】
歷史中真實流浪英雄劉備的原型,連桃園三結義也是根據此人而來
劉備因為羅本先生流傳於世的《三國演義》,一向被貫以識大體講仁義,知人善用,與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代名詞,為了兄弟之情可以不顧孩兒老小,甚至可以拋棄家仇國恨。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關羽被東吳大將朱然...
YOYO說|日本人為什麼喜歡《三國志》?
歡迎來到漢學實踐局YOYO說節目,今天想和你聊的話題是:日本人為什麼喜歡《三國志》?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別說是精通歷史,就是把重要的歷史事件、朝代、年代、人物都記清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
瞭望智庫批熱播劇《軍師聯盟》:拍成「野史大全」, 司馬懿竟成「男版甄嬛」
歷史劇《軍師聯盟》的熱播引發了觀眾的激烈爭議:有人說這是一部精心打造的「良心劇」;有人說該劇胡說八道,傳播越廣、貽害越重。藝術創作無可厚非,但要是罔顧歷史、生編硬套可就要鬧笑話了。比如說,按劇中...
牛人出牛語!三國演義中的五句話,流傳至今任然是經典
很多人對三國這個時代有了一個最初的了解,大概都是從三國演義、三國志等小說、電視劇開始的。三國演義堪稱是一部神劇了,對三國的歷史做出了很多生動的描述,讓很多人對三國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三國志...
三國10大不解之謎:諸葛七星燈真能續命?
導讀:三國是歷史上最混雜的時期,很多的人物、事件真相因為社會動盪而失去真正的記載,也許正是因為此原因我們對於三國歷史才格外感興趣。下面,大家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探究一下三國10大不解之謎,看看都有哪...
恢復民族的歷史記憶:王曾瑜帶您細品三國暢論英雄
生於斯,長於斯,我們的頭腦中有太多關於三國時代鐵馬冰河、玉戈交織的縱橫故事,今天當歷史學家王曾瑜老先生將那塵封已久的歷史長卷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依然被這份真實與厚重震撼,同時,也在心中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