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民族的歷史記憶:王曾瑜帶您細品三國暢論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於斯,長於斯,我們的頭腦中有太多關於三國時代鐵馬冰河、玉戈交織的縱橫故事,今天當歷史學家王曾瑜老先生將那塵封已久的歷史長卷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依然被這份真實與厚重震撼,同時,也在心中將「三國」印記重新描畫。

日前,由本報與黃河人文俱樂部聯合主辦的「黃河人文大講堂」有幸邀請到著名史學專家王曾瑜先生。

在瑞貝卡大酒店舉行的論壇上,王曾瑜分別作了「用現代史學眼光審讀《三國演義》」、「愛國英雄岳飛」兩場專題講座。

王曾瑜從史學角度考證《三國演義》,評說民族英雄岳飛,其專業的視角、獨到的見解、精闢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獲益匪淺。

在6個小時的講座中,他引領與會人員跨越千年時空與古人對話,品味悠久文化,沉醉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三國:群雄並起

王曾瑜認為《三國演義》是將陳壽的《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後漢書》所載史實進行了巧妙的剪裁和捏合,又整合了民間流傳已久的三國傳奇故事寫成的。

《三國演義》講述了三國往事,若依現代史學研究審讀,時代烙印鮮明。

因三國往事已時隔千餘年,作者難免將當代名物加入小說之中。

王曾瑜為此廣泛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力圖真實再現「三國風雲」。

揭開劉、關、張面相之謎

三國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在一般人的腦海中已難以磨滅。

民間一般認為:關羽紅臉、丹鳳眼、臥蠶眉;張飛黑臉、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劉備則是白臉,兩耳垂肩,雙手過膝。

其實,《三國志》說劉備「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呂布傳》載呂布臨死前罵他「大耳兒」,較早的《三國志平話》中說劉備「耳垂過肩」,其實是受佛教影響。

此外,《三國志》中只是說關羽「美須髯」,再沒有關、張臉相的其他記載。

《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中,都找不出張飛黑臉的說法。

至於關羽,《三國志平話》說他「面如紫玉」,到《三國演義》第一回改為「面如重棗」。

由此可見,民間流傳已久的關、張形象,其實沒有歷史記載。

真實劉備似張飛

劉備在史料中有「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和「善下人」的記載,《三國演義》將其刪除,卻加上了一句「性寬和」。

王曾瑜評說《三國演義》極力塑造劉備「仁厚之主」形象,因而所有不符合「英雄形象」的便被刪除。

張飛鞭打督郵,已成民間熟悉的故事,其實這是劉備做的事。

史稱劉備「除安喜尉。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

這本來反映了劉備剛暴的一面,在演義中卻成為張飛剛暴性格的佐證。

史說「刮骨去毒」、「斬文丑」

王曾瑜談到,華佗為關羽「刮骨去毒」、關羽「斬文丑」的故事流傳甚廣,其實傳說與史實有一定差距。

《三國演義》中有「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一節,但《後漢書》、《三國志》、《華佗傳》均不載此事,《三國志》及《關羽傳》確有關羽「刮骨去毒」的記載,但並無醫生姓名。

《三國演義》將兩件事巧妙整合,卻並非史實。

而據《三國志》記載,歷史上的文丑實為曹操麾下的將士所斬,而非關羽所為。

曹操機謀超劉備

古代的將固然有關羽、張飛等能親上戰場格鬥者,可史載曹操長得「姿貌短小」,顯然不宜親上戰陣格鬥。

但他無疑是三國時代一流的軍事統帥。

王曾瑜認為,《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奸雄形象較符合史實。

陳壽在《先主傳》中評說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

也就是說,劉備在激烈的政治和軍事鬥爭中,並非不用機謀權術,只是比不上曹操。

岳飛:民族之痛

在王曾瑜眼中,岳飛是一個最有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

民間傳統文學中常把岳飛寫得半神半人。

為了更真實地再現這段歷史,寫出岳飛這位英雄的民族之魂,王曾瑜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從宋朝經濟、服飾、風俗到使用的語言等,他考查得特別詳細,有根有據。

岳飛與許昌

王曾瑜在講座中,提到岳飛指揮軍隊大舉北伐時,在潁昌(今許昌)曾作戰3次,均以勝利告終。

這幾次戰役均是岳家軍以少勝多、以哀師勝驕兵的範例。

潁昌之戰,為後來岳飛收復南宋重要城市之一開封奠定了堅實基礎。

岳飛之精神

王曾瑜認為,岳飛精神首在「愛國」。

每當祖國蒙受恥辱、遭遇劫難、瀕臨危亡之時,中華兒女就會倍加懷念岳飛。

岳飛的《滿江紅》及「盡忠報國」精神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以身報國。

岳飛身上保留著中華民族的許多美德,在歷史上十分少見。

他廉潔自律,不貪酒、色、財,又無私地讓自己的兒子獻身沙場,讓其衝鋒在前。

在一次大戰中,岳雲負傷百餘處,打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在艱苦的戰局中贏得大捷,岳飛卻扣押兒子的戰功不報。

岳飛留下了「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的名言,時至今日,仍有強烈的針砭意義。

岳飛之死

岳飛入獄後,獄吏在用刑時,岳飛露出了背刺「盡忠報國」。

人們一般認為,「盡忠報國」乃岳母所刺,王曾瑜說此為誤解。

古時「刺字」是一門技藝,岳母為一農婦,不可能親自為岳飛刺字。

王曾瑜同時指出,岳飛最終死於獄中,而非傳說中的「風波亭」。

岳飛被12道金字牌追回,並以「莫須有」罪名殺害,有人由此認為其「愚忠」,但王曾瑜對此有自己的理解。

他認為岳飛忠實地履行著背刺「盡忠報國」的誓言,自始至終反對和批判宋高宗的投降政策,為南北重新統一而不屈不撓地奮鬥。

王曾瑜認為人們不應去苛求岳飛「具有反對專制政治的超前意識」,岳飛本人是「專制腐敗政治的犧牲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中被誤讀的幾個歷史人物

世人熱捧的三國故事,主要來自演義。本文盡力溯本清源,呈現一個個豐富而細膩的歷史人物。1、關羽 一介武夫 剛愎自用從「溫酒斬華雄」的豪邁到「千里走單騎」的忠義,從遍布世界的關帝廟到香港影視劇里警察...

三國史上並沒有記載桃園結義之說

三國史上並沒有記載桃園結義之說劉昌春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

三國演義給我們留下的關於歷史的坑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取材於史書《三國志》,原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從成書之日起,就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經過幾百年耳口相傳,很多有關三國的虛構事件,被當作真實的歷史,老樹給大家梳理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