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期的神人這麼多?真相原來是這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台君今天說說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當然,我們不是說三國的某一個時期的具體的某件事情,只是說三國里為什麼那麼多神人。
從神機妙算,到力敵萬軍等等。
那都有誰呢?謀臣里大致有郭嘉、諸葛亮、荀彧、法正、沮授、田豐、賈詡等等,當然,肯定還有些謀臣很多看客老爺都要怪我沒有列舉出來呢,因為這些神機妙算的謀臣實在是太多了嘛。
那武將呢?那就更是數不勝數了,比如典韋、許褚、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等,甚至還有許多盤點式的文章,都是在說誰誰武力第一,謀略第一什麼的。
並且例數諸多寫成文學作品的演義,就只有《三國演義》最吸引人。
包括《隋唐演義》都比不上,因為《隋唐》里最值得津津樂道的也就是只有一個李元霸,什麼秦瓊、單雄信這些瓦崗系自然不上《三國》里的將星雲集。
而且《三國演義》的故事也非常迷人啊,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割須棄袍、煮酒論英雄、轅門射戟、張飛長坂坡嚇死夏侯傑、還有最著名的郭嘉論曹操打贏袁紹的十勝十敗論等等,可以說真的是數不過來。
而且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的,包括正史里的《三國志》和《後漢書》也是不惜對這些故事濃墨重彩的寫,那為何偏偏就三國時期的神人們這麼多呢?說什麼「諸葛亮智近於妖」等等,這些其實都是那個年代特殊的產物。
所謂特殊,就是說三國、後漢時期其實特別流行點評人物,而且也特殊推崇那些點評人物的高人,在三國時期甚至一度有盛極一時的「月旦評」,演義里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是這麼來的。
那既然點評人物如此興盛,甚至趕超現在的娛樂圈,那點評人物肯定就越詳細越好,但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點評人物也僅僅只是參考某人的性格和習慣某方面來推斷一個大機率的方向,然後給與評價。
比如劉備和曹操的「煮酒論英雄」,裡面就點評袁紹「好謀無斷」等等,如果袁紹敗了,這個煮酒論英雄自然就是點評人物的超准預測,但如果袁紹勝了,恐怕這一段也不會進入《三國演義》里來。
當然,這還不是最離譜的,《三國志》里記載遼東有一個叫殷馗的人,在五十年前就預測出曹操這個人,這些記載對於現在來說肯定是非常不靠譜的了,那問題是這些預測都實現了,那然也就被冠於神人的名號了。
當然,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那個時代的人基於迷信的原因很多歷史都要幾套資料互相參照著看,不能僅僅相信其中一個,畢竟再輝煌燦爛的歷史也僅僅是歷史,他不會比現代人先進多少,甚至更多的時候,他們代表的是蒙昧。
好了,台台君今天就說到這裡,各位看官覺得文章還值得一讀,那麼請關注台台君,每天台台君都會為大家提供新的談資。
感謝您的閱覽。
《三國演義》中,最狂妄囂張和可悲的那幾句話
嚴正聲明,不談正史,只說三國演義,雖說演義,但是還是非常經典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被藝術化的放大後,可以學到非常多的經驗,這經典,甚至超過了《三十六計》。為人處世,職場經驗,縱橫天下,一本三國...
對三國最徹底的翻案,華容道曹操被殺,蒲松齡為何要這樣寫
《三國演義》自問世以來,很快就家喻戶曉,其「尊劉抑曹」的思想觀也成為自官方到民間的主流思想。但它畢竟是一本歷史小說,其裡面的主要情節和人物,便不能與史實相去甚遠。儘管它有著為數眾多、源源不斷的...
三國愛好者們不可不知的七個秘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1800年余前的金戈鐵馬、英雄氣概、智謀勇義深深吸引著炎黃子孫。受人熱捧的三國故事,主要來自演義。文學史家都認為,演義成於眾手,一代代說書人、唱戲人反覆宣講、吟唱...
歷史和小說的差距好大~被羅貫中遺忘的三國猛將們!
當時熱播三國演義的時候我正上小學,武戲說實話很爛,文戲演員們演的倒蠻好,雖說不如羅貫中寫的那樣精彩,沒有小說裡面那些神神鬼鬼的事兒,我倒是也能看的下去!但是呢,等長大了看了陳壽先生的正史<三國志...
三國演義把誰黑的最慘?
喜歡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肯定都看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尤其是《三國演義》,成功的將三國各個時期的武將謀臣深入人心,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文化小說,有過度的渲染,今日不妨看一下裡面被黑最慘的...
三國時期5個歷史冷知識,我以前還是年輕了,會信了《三國演義》
三國是不少人都非常喜歡的一段歷史,因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流行,不少的人都是三國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三顧茅廬、六出岐山等故事耳熟能詳,也正是因為《三國演義》也使得不少人對三國的歷史產生了誤解...
三國中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猛將 在演義中卻被寫成了一個十足的小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不僅有曹操、劉備、孫策、孫權、袁紹等獨霸一方的風雲人物,也湧現出了一大批謀士、猛將,比如大家熟知的關羽、趙雲、張飛、典韋、張遼等。
名著知識我知道(一)——《三國演義》
我們都知道,對於小學升學必備的語文知識點中,名著閱讀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從本周開始就由玥玥老師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鞏固名著知識吧!談及名著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我國的四大名著,那麼我們就從四大名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