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痴迷於三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三國迷的我,每當在中國提到三國時,很多中國朋友常常會不解地問我:「我們明明有四大名著,為什麼你們日本人只喜歡三國呢?」

事實上,在日本根本不知道中國有「四大名著」之說,所以就算這樣被問,也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

從我的角度看,四大名著在日本的反響是這樣的:

◎三國演義(在日本稱作三國志)——相關小說、漫畫、電影、遊戲俯拾皆是,男女老少盡人皆知。

◎西遊記——三藏法師、孫悟空等主要人物知名度或許在三國之上,但總體印象「是給小孩子看的故事」,大人不會去認真討論。

◎水滸傳——知道名字,但鮮有人了解內容,印象是流氓、無賴的世界。

◎紅樓夢——不只是故事,就算名字都幾乎不為人知。

比如來中國之前,我本人也沒聽說過。

聽說中國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說。

意思是,讀了水滸會謀求造反,讀了三國會耍陰謀詭計。

有人說「日本人聽話順從」,說不定是因為日本人不讀水滸的緣故。

反過來,有一些人認為「日本人喜歡陰謀」,可能也是日本人熟讀三國的緣故吧。

雖說三國為日本人所熟知,但對一些人物的認知,中日兩國卻存在差異。

那麼,三國是如何從中國流傳到日本的,為什麼在日本盡人皆知,又為什麼兩國之間對以上這些人物的認識存在差異呢?

日本最早關於《三國志》(陳壽著)的記載則在760年。

當時的強勢貴族藤原氏的傳記《藤氏家傳》中出現了董卓的名字。

古代日本有一個叫蘇我入鹿的豪族,他無視天皇搞獨裁政治,將與之對立的皇太子逼上自殺的絕境。

書中批評道:「董卓之暴虐吾國亦有。

」據傳蘇我入鹿後因政變被皇太子所殺並被拋屍雨中。

而董卓被呂布所殺後,也被拋屍路邊,點在肚臍上的蠟燭數日不滅。

該書作者應該是認為兩者死法相似。

另有記載,其後的769年,太宰府(九州的學府)向日本天皇索求「歷代中國史書」,天皇以《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相贈。

其後的平安時代,天皇/貴族政權穩定,《三國志》未受矚目。

接下來《三國志》再次明確出場,是在成書於戰國時代稍前的14世紀的軍記物語《太平記》中。

這本書描寫南北朝時代,當時天皇家一分為二,各有武士相隨爭奪天下。

期間擁有實力的武士之間又分裂為三股勢力。

對此,書中描寫到:「正如漢室傾,魏蜀吳三國鼎立。

」這一時期,日本已由天皇/貴族政權轉為武士統治。

因此,《三國志》作為「軍記物語」,便被看做是一個接一個的戰爭故事了。

再說回中國大陸。

據說從唐末到北宋,說書人都在講談三國故事。

「三分天下說」也已固定下來。

到元代,有關三國的戲劇已經非常盛行了。

11世紀後期,北宋詩人蘇東坡在文章中記載:「小孩子淘氣煩人,大人給了錢,就去路邊聽說書人講三國,聽到曹操敗了,便鼓掌喝彩,聽到劉備輸了,便哭泣嘆息。

」那麼在民間,「捧劉抑曹」這樣一種定式已然形成。

由於陳壽為之服務的晉朝是由魏禪讓承襲而來,所以陳壽的《三國志》是把魏視為正統的。

但是,東晉和南宋時代,北方中原地帶受制於異族,這時蜀便成了正統派。

也就是說,把可憎的異族比作了曹操,而漢族是劉備一方。

以朱子學聞名的朱熹在南宋時代著書,視蜀為正統王朝。

而朱子學一經作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固定下來,其後的元明清即使歷經王朝變遷、統治民族更迭,「蜀正統論」卻一直延續下來。

到了元末明初,《三國演義》登場。

都說該書作者為羅貫中,但有推測說實際上是多人執筆由羅貫中編輯而成。

最初為手寫本,以手抄形式廣為流傳。

現存最早的《三國演義》就是明朝中期1494年的手抄本。

最早的木版印刷版本是明朝中期的1522年。

這一時期,識字階層擴大,印刷技術進步,出版競爭激烈。

各種手抄本付梓印刷,各種不同版本的《演義》開始流傳於世。

其中之一就是明朝知識人李卓吾編撰的版本,俗稱《李卓吾本》。

到了清朝,1666年出現了毛宗崗本,該本糾正了《李卓吾本》中的文章錯誤,增添了新的故事內容。

該本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了曹操的「奸絕」(惡人中的惡人)、孔明的「智絕」(天才中的天才)、關羽的「義絕」(男人中的男人)。

不管善惡與否,這三人成了「三大主角」。

結果,為了抬高孔明和關羽,劉備被降格為萬事聽命於孔明和關羽的無能之輩。

在我看來,這一點也直接關係到日本的三國文化。

戰國時代結束後的江戶中期,1689年,京都一對僧侶兄弟以「湖南文山」為筆名譯成《通俗三國志》。

這是繼1650年三國譯成滿語後30年,世界上第二次翻譯該書。

當時清王朝翻譯滿語版,是為了了解敵人,因為它正在征服明朝,是出於政治和軍事目的。

而日本翻譯該書,純粹是出於求知慾。

同時,這也是日本最早翻譯的外國長篇小說,自然是大受歡迎。

與三國同時期的《水滸傳》和《西遊記》翻譯到日本則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至此,日本的三國認知基本形成了:基於《三國演義》的正統觀,「懷著對堅持正義卻最終走向毀滅的蜀國命運的同情和感同身受,去品讀三國」。

李卓吾本《通俗三國志》

這本《通俗三國志》是翻譯的李卓吾本。

也就是說,曹操、孔明、關羽並不像毛本中的「三絕」那樣極端。

與此同時,劉備也就沒有愛哭、無能的印象。

這將成為之後日本人理解三國志的一個基礎。

在中國,三國是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說書和戲劇形式得以流傳的。

說書要講得有趣可樂,就容易去強調好人和壞人。

戲劇也一樣。

京劇就是通過臉譜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如曹操是表示惡人的白臉,張飛則是黑白花臉。

而在日本,三國最早是統治階層和知識階層的讀物,之後在民間流傳時,不是通過說書和戲劇,而是活字。

所以,也就沒有特彆強調善惡的必要。

同時,也沒必要由於存在漢族與異族的爭奪,所以特彆強調以蜀為正統的迫切。

到了明治時代,諸葛孔明受到追捧。

有分析說,因為當時日本正在追求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現代國家,所以想通過強調孔明對劉備的盡忠,使其成為國民效忠天皇的典範。

接下來,吉川英治登場了。

他是著有《宮本武藏》《德川家康》等大作的日本國民作家。

吉川先是新聞記者,後轉行為作家。

1939年8月23日,吉川筆下的《三國志》在中外商業新報等地方五大報開始連載,直到戰爭結束前的1943年9月結束。

當時,著名文藝評論家尾崎秀樹評論道:「吉川英治的《三國志》是全新的日本版演義。

吉川英治

1970年後,三國熱以新的形式來襲。

那就是漫畫、電視、遊戲。

首先是漫畫,最有名的當屬橫山光輝的《三國志》。

橫山雖以SF漫畫成名,卻嘗試創作了「小時候就喜歡的」《三國志》。

其連載長達16年,單行本60卷,發行3千萬部,成為長篇暢銷書。

故事是把吉川英治版的《三國志》原封不動地畫成了漫畫。

橫山光輝版《三國志》

當時日中剛剛恢復邦交不久,缺乏有關鎧甲、服裝等史料,創作相當辛苦。

聽說好不容易弄到手的史料後來才知道是明代服裝。

1985年橫山訪問中國,給中國人看自己的漫畫,被說到「張飛不是虎鬚,不像」。

我上高中的年代,漫畫是不許帶去學校的。

但三國作為學習的一環,被另眼相看。

因為是面向少年的漫畫,所以被簡化了,比如曹操、劉備都是一夫一妻,謀事荀彧、郭嘉等人幾乎不曾出現。

1978年,NHK開始播放《木偶劇三國志》。

通常木偶劇都是面向兒童,每集15分鐘左右。

但這個劇每集45分鐘,加起來共播了3年木偶製作精巧,服裝華麗,表情豐富。

右下方的男性是日本著名木偶劇作家吉川喜八郎。

據說孔明的臉重做了5次之多。

因特別受歡迎,後來又反覆重播。

左:木偶劇中的孔明 ,右:木偶劇劇照

這個階段由於日中剛剛恢復邦交,日本對中國興趣大增,《西遊記》真人電視劇、絲綢之路歷史紀錄片也廣受歡迎。

尤其是描寫中國大陸的廣袤無垠、古代滄桑歲月的歷史讀物、劇集都廣受追捧。

1985年,模擬遊戲《三國志》誕生。

遊戲的出現,支撐了持續至今的三國熱。

剛開始的遊戲基本上就是劉備、曹操等人選擇某人做武將,然後通過戰爭、計謀、外交推進天下統一。

其他還有通過開發農田和投資商業增加稅收等內容。

同時還有選拔人才、戰後治理、恢復治安等要素。

之後又出了新的版本,2015年為紀念該系列發售30周年,又開發了第14部遊戲作品。

作為日本企業持續開發的遊戲,三國志已進入最長壽之列。

從喜歡遊戲開始,接著看漫畫或小說,最終陷入三國的世界無法自撥——這樣的日本年輕人不斷增加。

【小故事】

遊戲《三國志》有人物使詐環節。

據說某系列遊戲,編程人員中有一個人是趙雲的超級粉絲,拒絕讓趙雲使詐,說「趙子龍不會騙人」。

後經製作方長時間說服,才終於接受。

可等到發售時一看,他編了特殊程序,趙雲還是沒有使詐。

在日本,趙雲人氣相當高,在三國的狂熱粉絲中,喜歡趙雲的人恐怕在關羽之上。

到了90年代,我感覺三國熱已經轉了一圈了。

此時出現的是1994年的漫畫《蒼天航路》。

這是一部完全以曹操為主人公的漫畫。

前期宣傳說:這是「極具衝擊力的後三國志」、惡漢小說。

《蒼天航路》讓三國志從「教養」發展為「酷文化」。

自此,三國志創作進入了自由化時代。

也就是說,作者可以隨意選擇主人公,然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進行自由創作。

2002年 ,漫畫《諸葛孔明 時代地平線》(龐統和趙雲、馬超為僅次於孔明的主角)由於是少女漫畫,人物幾乎都是美男子。

連龐統、華佗都是,不管多少歲,至死都是美男子。

2003年 小說《吳 三國志》(以吳為中心的三國志)

2005年 雜誌《三國志magazine》(以魯肅和魏延為主人公的故事)

2010年 漫畫《司馬仲-桑》(以司馬懿為主人公的逗趣兒漫畫)

2011年 漫畫《孔明的新娘(以孔明妻子黃月英為主人公)

《孔明的新娘》,主人公是青年孔明和其妻黃月英。

這是一個朦朧的愛情故事,二人就像高中小情侶一樣,婚後一年才終於接吻。

作者為這部漫畫在中國留學一年,對三國頗有研究。

這個漫畫在一部分人當中很受歡迎,總共5冊竟意外地賣了30萬部。

這些作品都有一個「默契」,那就是不做無憑無據的的創作。

也就是說,故事看似與史實有出入,但又符合史實邏輯。

這些作者都對《三國演義》和陳壽的《三國志》進行了非常細緻的研究。

作品對當時的徵稅方法和食品生產方式都描寫得極其細緻。

我想這也是受了三國遊戲的影響。

另外,作者們有的在中國留過學,也有去親自探訪三國聖地的。

和吉川英治的時代相比,可供研究參考的書籍增多,也可以到中國留學或旅行,整體基礎知識水平都提高了。

總的來說,對日本人來說,《三國志》就像「日本的中華料理」一樣,不是原汁原味了,卻喜愛有加。

它已經成為「日本的一部分」,即使兩國關係惡化也不會遭到抵制和批判。

它既已成為「日本的一部分」,那麼今後也會繼續喜歡下去吧。

文/平岩勇司(《東京新聞》中國總局局長)

編輯/嘉沐

點擊「閱讀原文」 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YOYO說|日本人為什麼喜歡《三國志》?

歡迎來到漢學實踐局YOYO說節目,今天想和你聊的話題是:日本人為什麼喜歡《三國志》?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別說是精通歷史,就是把重要的歷史事件、朝代、年代、人物都記清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