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人物被非常過分的神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
諸葛亮恐怕是被演義所神化的人物了。
一部三國演義,讓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在民間成神。
初出茅廬即火燒博望坡;
隨後獨赴江東、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聯合孫權共抗曹操;
然後和周瑜鬥法,先是草船借箭,後又借來東風,一把火燒退曹超;
大敵既去,孫劉開始內鬥,可惜諸葛技高一籌,早已經金蟬脫殼;
然後華容道捉放曹,三氣周瑜,占了荊州;
之後占據西川,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馬。
可惜五丈原病重,續命七星燈大法又被魏延所破,含恨離世,死後依然可以死諸葛走活仲達!
這些都是非常膾炙人口的諸葛亮的功績,大家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可惜這些全是假的!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評價《三國演義》說:"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
就是說羅貫中為了凸顯劉備的仁厚,把許多優點強加到劉備身上,讓人覺得太假;而為了凸顯諸葛亮有多麼智慧,把其他人的事跡加到諸葛亮身上,讓人覺得諸葛亮不是人是妖怪!
我們來一個一個看:
一、火燒博望坡
演義中,初出茅廬的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奠定自己軍師的地位。
可惜歷史上這把火是劉備公元202年自己放的,三顧茅廬請諸葛出山是在五年後的公元207年。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
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
《三國志·李典傳》記載:「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曹操)遣(典)從夏侯惇拒之。
備一旦燒屯去,率諸軍追擊之。
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
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
惇等果入賊伏里,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
二、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許多事跡都是虛構的
除了諸葛亮和孫權商量聯合作戰是真,其餘的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蔣干盜書、龐統獻計、苦肉計、借東風、三氣周瑜……都是虛構的。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一直是周瑜主導,黃蓋有假投降但沒有苦肉計記載,曹操還沒有做出「銅雀宮深鎖二喬」的詩,諸葛亮自然無法激怒周瑜;
借東風一說更是玄幻,把歷史小說寫成了修仙小說了;歷史上孫劉聯軍也並非一把火燒光了曹操的戰船;
曹操失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北方人不習慣南方氣候,在軍中引發傳染病;而且火燒赤壁中有一部分船還是曹操自己不想留給孫劉聯軍自己燒的。
而周瑜受傷、最後病死的時候諸葛亮正在零陵,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面。
何來的氣死周瑜?
而周瑜死後,劉備也並沒有派遣諸葛亮去弔喪。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三、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馬、病逝五丈原
三國志記載中諸葛亮南征,並未提及孟獲姓名;東晉人所做的《漢晉春秋》里提到馬謖建議把擒拿的孟獲釋放,來換取蜀國南方的民心。
並沒有七擒孟獲的記錄。
關於六出祁山,事實上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到過祁山的就兩次。
製造不吃草就能爬山運糧的木牛流馬,在五丈原用七星燈續命也是既借東風之後另一個玄幻之處,這個也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又一個有力證據。
諸葛亮文韜武略可以說世所罕見,治理蜀國,讓蜀漢以區區西川之地和曹魏、孫吳三足鼎立;在劉備去世後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苦心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延續蜀漢國運,可以說是人臣典範!但是同時代的陳壽說諸葛亮識治之良才,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我們尊敬一個人,不能像羅貫中一樣把所有好的品德全強加給他,越是尊敬,越是要客觀評價他的功績,而不是神話、妖魔化他的生平和事跡。
最後頭條號以史為鑑給大家貼上兩首杜甫在武侯祠寫的關於諸葛亮的詩,來憑悼這位千古名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還有一首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真實還原,被《三國演義》了的諸葛亮(一)原創
各位看官,請聽小編在此胡說八道一番。信不信由你,如果信了,懇請高抬貴手,關注並評論小編,助力小編過新手期!在人們的心中,以「臥龍先生」著稱的武侯諸葛亮,是神一樣的人物。他總是能把對手玩弄於鼓掌之...
舌戰群儒?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盤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事跡的真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唐代詩人杜甫遊覽成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詩。每每讀到最後兩句...
都說諸葛亮用兵如神,了解正史後,才發現我們被影視騙了好多年
在中國四大名著中,作者羅貫中把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加上影視劇的效果,三國演義在國人心中是最為經典。特別是劇中的人物諸葛亮用兵如神,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借東風,空城計等等。運籌帷幄之中...
諸葛亮並不是那麼的厲害,看看三國演義強加給諸葛亮的那些計謀
熟讀三國演義,發現諸葛亮真的很厲害,簡直是無所不能,各種計謀用起來輕輕鬆鬆就把敵人玩的不要不要的,罵人都可以把人給罵死。但其實好多計謀都是三國演義給諸葛亮強行加上去的,真正的諸葛亮並沒有這麼厲害...
《三國演義》杜撰最多的部分,赤壁之戰面紗之下疑點重重
說起三國,大概人們最熟悉的就是赤壁之戰了。赤壁之戰是中國戰爭歷史上,著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不管在學校教材、影視作品還是人們茶餘飯後的閒談中,都有赤壁之戰的影子。
歷史中真實的諸葛亮,千古難得一丞相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在《三國演義》中,無論春秋冬夏手搖鵝毛扇,仙風道骨,瀟洒飄逸,通天文、識地利、神機妙算、排兵布陣出神入化,是民間百姓心目中的神仙、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被《三國演義》神化的名將(武廟系列)
李大嘴 大嘴讀史——史料摘譯——原文: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
還原諸葛亮的本來面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
搞軍事,諸葛亮其實是個門外漢!
諸葛亮是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亮相的,不過在這之前,作者就已經營造了足夠的氣氛,先聲奪人,劉皇叔兩顧草廬而未能得見,增添了許多神秘感和期待感。孔明未出茅廬便定三分天下,就是那個有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沒幹過的那些事
每讀一遍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敬佩就增加幾分,但演義終究不是歷史,今天我們就聊聊諸葛亮沒有干過的那些事。火燒博望: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發生在公元202年,當時曹操正與袁尚交戰,許都空虛,劉表認為這是...
歷史諸葛亮之事跡,僅三顧茅廬是史實,其他均為移花接木或虛構
綜觀歷史《三國演義》諸葛亮之事跡,僅三顧茅廬是史實,其他均為移花接木或虛構。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用兵如神——歷史上的諸葛亮善於內政治...
草船借箭另有其人?解讀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
了解三國演義的朋友,多數都會認為諸葛亮是所有人物中最為耀眼的明星。諸葛亮的智謀遠慮讓後世無數人拜服。但是歷史果真如此嗎?但凡了解過一些正史的朋友就會發現,諸葛亮的很多光環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
好心疼的諸葛亮:沒有神機妙算,卻依然是我心中最偉大的英雄
01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上,享年五十四歲。關於諸葛亮的一生,歷來眾說紛紜,有人仰慕崇拜,也有人鄙視嘲笑。拜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很多人最開始接觸諸葛亮,那就是多智而近妖,那能...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不同的諸葛亮
上一次,我們提到了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不同的關羽。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在三國演義中被魯迅先生評價為「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字孔明)。在演義中諸葛亮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是用兵如神,但歷史上的諸葛亮卻善於內...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赤壁之戰的東風真的是諸葛亮借來的嗎?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最精彩的故事之一。這場戰役決定著小說的走向,戰前主要是寫曹操掃平六合統一中原和孫權鞏固政權一統江東,戰後主要是寫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故事。
正看歷史,為何羅貫中要這麼寫三國?
在歷史領域中,三國一直是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拿《三國演義》當正史討論的也不在少數,演義的故事之傳神,已深入人心,在人們的印象中,呂布就是以一當千的猛人,關羽就是一把大刀能砍天下的神將,張...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是神機妙算麼?這4件事告訴你真相!
諸葛亮這個人從晉代開始就是許多人追捧的對象,當時有一位郭沖先生大約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感覺大家對他的崇拜還不夠,於是「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意思大概是說我要在這裡公布五件事,這五件事包括...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如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神嗎?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
「智妖」諸葛亮的這「四大戰役」,其實歷史上都和他沒什麼關係!
於《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我們構築了一個烽火連天、爾虞我詐的三國時代。如我們所知,《三國演義》的底色是「擁劉反曹」,因而蜀國陣營中的一眾將士皆有著不俗的表現,關張趙馬黃皆耳熟能詳,特別是諸葛亮...
真實的赤壁之戰:諸葛亮沒借箭黃蓋沒挨打
「草船借箭」是借來的故事 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孫劉聯軍連箭都很缺乏,還談什麼抗曹?「草船借箭」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線索可查。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