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三篇文章不哭的人,難道就是不忠不孝不慈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南宋文學家趙與時在其著作《賓退錄》中曾引用安子順的言論,對古代三篇抒情散文(即《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加以評論:"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青城山隱士安子順世通雲。
"
即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
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
出師表以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
文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
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
晉武帝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願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
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委婉,辭意懇切,語言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與強烈的感染力。
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對其侄十二郎的祭文。
文章既沒有鋪排,也沒有張揚,作者善於融抒情於敘事之中,在對身世、家常、生活遭際樸實的敘述中,表現出對兄嫂及侄兒深切的懷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韓愈幼年喪父,靠兄嫂撫養成人。
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感情特別深厚。
但成年以後,韓愈四處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
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與十二郎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他的噩耗。
韓愈悲痛欲絕,寫下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繫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
同時,也飽含著自己淒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
文章語意反覆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
《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
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
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蘇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當然,這些說法未免帶有誇張的成分,但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的。
諸葛亮竟是蜀漢罪人?他一昏招為敗亡埋雷,劉備到死沒看透
文 | 江隱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遊《書憤》作為唐宋兩朝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杜甫與陸遊均對諸葛亮推崇備至。這或許跟二人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