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為何還能苦苦支撐30年之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34年秋,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對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的蜀國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諸葛亮之於蜀漢,是最大的頂樑柱。

在三國前期,也許會有人否定這個觀點,因為那時劉備集團有五虎將,有龐統、法正等謀士,諸葛亮的重要性體現得不是那麼明顯。

但自劉備死後,蜀漢政權靠著諸葛亮一個人在苦苦支撐,應該沒有什麼異議。

蜀漢後期無人可用,廖化作先鋒,種種跡象表明,蜀漢政權搖搖欲墜。

如果生在當時,許多人一定會說,只要諸葛亮一死,蜀國必定馬上滅亡。

然而,就是這樣的蜀國,而且是在劉禪劉阿斗手裡,卻奇蹟般地熬過了近30年之久。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諸葛亮進一步鞏固了孫劉聯盟

「聯吳抗曹」是諸葛亮一生所有戰略的根本立足點。

關羽和劉備就是因為先後破壞了孫劉聯盟才導致蜀漢元氣大傷。

劉備死後,諸葛亮馬上派鄧芝出使東吳,重修了孫劉聯盟,使蜀漢免於兩面受敵,二者對魏國的態度高度一致,直到蜀漢滅亡,吳蜀之間再沒發生過摩擦。

東吳的諸葛恪等人對魏國的用兵,也使蜀國減輕了不少防禦壓力。


2.諸葛亮留給劉禪的輔政大臣非等閒之輩

諸葛亮臨死前,交代由蔣琬、董允、費禕等輔政,這幾個人都是治國的能手。

而且他們非常忠於蜀漢,忠於劉禪。

諸葛亮死後,蜀國暫時停止了北伐,由他們主導,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大力發展經濟,使蜀國國力迅速提升。


3.魏國內部矛盾日益激化

曹丕死後,魏國陷入了內部派系鬥爭。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了魏國的軍政大權。

公元251年至257年,淮南地區先後發生三次反對司馬家族的叛亂。

魏國內部各方勢力只顧爭權奪利,使魏國發展受阻,且無暇顧及對蜀漢用兵。

4.姜維九伐中原

蔣琬、董允、費禕之後,姜維掌握軍政大權,他繼承諸葛亮遺志,重新開啟了北伐模式。

一次又一次的戰略進攻,使魏國疲於防守,國力發展受阻。

但姜維的北伐跟諸葛亮的北伐又有本質區別,諸葛亮是以攻代守,既達到騷擾魏國的目的,自身損耗小。

姜維則純粹是窮兵黷武,對自身國力損耗極大,他的北伐引來人們更多的非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諸葛時代——繼承者的面壁計劃

對中國歷史的敘述,不外乎以人物為主線的紀傳體和圍繞時間軸展開的編年體。然而這一篇文字若採用紀傳體,則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經歷的歷史事件不得不重複敘述。若採用編年體,則無法講述人物的早期經歷。...

別說蜀漢無人!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29年國運

有句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是姜維北伐時,當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去世,無人可用,只好讓原本在關公帳下做主簿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這句話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靠什麼存活三十年?

公元234年的秋天,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三國。對於諸葛亮來說,自從跟隨劉備後,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的建立和發展耗盡了最後一絲心血。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每況愈下。公元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