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改「三國」才能不挨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歷史題材改編劇,多是創作者承史冊,搜故事,立人物而成。

所以實在是英雄史觀。

霍去病橫絕大漠而壯年夭逝,楚霸王縱橫秦末而自決烏江,始皇帝掃清六合鞭撻宇內,高長恭勛高顏美而飲鴆自盡,這樣的傳奇,免不了會招惹作者們來寫,甚或為他們添加些紅顏知己,江山美人呢。

但三國題材,又自不同。

我遇到過一位郭嘉愛好者。

對話如下:

我:為什麼喜歡郭嘉呢?

彼:好帥啊!

我:……哪裡記載的?

彼:《三國演義》?歷史書?

我:《演義》和正史里,都沒有郭嘉容貌的記載。

荀彧和程昱倒是一個美男子一個高個子酷大叔。

彼:那……反正就,很帥吧?

我:好吧……

當然不難理解。

這位愛好者,多半是受了其他周邊作品的影響:動漫啦,遊戲啦,卡牌啦,古風小說啦,諸如此類。

這是個典型案例:三國正史人物,到了《三國演義》里是一番模樣,到了二次元又是一個模樣,於是,終於到了如今的地步。

三國真正特殊處,大概便是,其他歷史人物,多以史傳為據;而三國題材太傳奇,話本、戲劇、小說,尤其是《三國演義》,幾乎永久性地改變了大眾對三國的印象。

比如,諸葛亮在正史,實為苦心孤詣的賢相。

《三國演義》將之鶴氅羽扇、能掐會算,魯迅先生所謂「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張飛在正史,實為愛敬君子不恤小人的猛將,對讀書人客客氣氣。

《三國演義》卻永久地將一個大鬍子黑臉漢子形象給鎖定了。

魯肅在正史,實為大局觀出眾、性格剛毅大膽的軍官。

《三國演義》里將他做成了一個寬厚到呆萌的君子,被諸葛亮來回涮。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好處自然有了:增加了戲劇性,讓大眾易於記住。

但後續許多事,歷代評書作者與羅貫中自己,大概也沒想到。

比如,趙雲形象的流變。

正史,趙云為厚重謙謹的猛將。

《雲別傳》說:「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

」漢尺一尺合如今23公分,那麼,趙雲是個一米八五左右,姿顏雄偉的河北大漢。

即便在《三國演義》里,羅貫中也這麼說趙云:「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

——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就是濃眉大眼,寬臉雙下巴。

所以,趙雲無論史實還是演義,都是高大雄偉、濃眉大眼、大臉雙下巴,而不是小白臉。

武俠小說打個比方:他的容貌更接近蕭峰,而不是段譽。

白面俊美的另有其人:「又見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白袍銀鎧,手執長槍,立馬陣前。

可是後世評書,愛將趙雲說成白袍小將;終於一路沿革,漫畫、遊戲、二次元,以及《武神趙子龍》,將趙雲塑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的白面小將軍——人家本該是堂堂一表的河北好漢嘛!

您大概看明白了:

三國正史固然傳奇,《三國演義》卻意義更大:這本書將一些具體人物給偶像化、浪漫化了,以至於多少喧賓奪主。

如今世界接受的三國設定,是一個混雜的設定:有一點正史,有一點演義,有一點二次元改編,以至於大多數大眾,是不那麼分得清的。

也正因為這種斑駁多樣,提供了無數可以提供翻案的餘地。

比如,呂布形象的流變。

三國正史里,呂布呂奉先,區區一個亂世軍閥而已。

按其行事,則先後為丁原與董卓的部將,殺董卓後東奔出關,跟過袁紹,跟過張楊,趁曹操討伐徐州時偷了兗州,投奔劉備後又端了徐州,最後曹操圍下,投降身死。

如此而已。

時人評價,也高不到哪裡去。

陳壽說:

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

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然後呢?先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呂布描述成天下第一猛將,還對呂布容貌和身高大加誇讚,添加了諸如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之類的設定。

正史無貂蟬與方天畫戟的記載,羅貫中都給加上了。

結果便是:後世大多接受了呂布這個形象。

許多評書、漫畫或遊戲,都愛將呂布往項羽方面靠,儼然呂布是項羽再世,仿佛呂布兵困下邳城白門樓,就是項羽垓下遭遇十面埋伏。

於是正史里一個東奔西走的軍閥,變成了二次元的呂布了:五彩斑斕、天下無敵、懷抱美人、眾叛親離、孤膽英雄、無敵武者。

有兩個有趣的改編。

一是早年陳凱歌電影《蝶舞天涯》,黃磊飾演的呂布是個不知人間法度的無敵勇者。

韓國漫畫《蒼天航路》里的呂布也秉承這一思路,包括日本遊戲《真三國無雙》系列也在賣這個設定:絕對的武之象徵。

其二,便是香港漫畫《火鳳燎原》里,特意為呂布添加了文武全才的屬性,製造了一個志勇雙絕的呂布,甚至還將他載於正史的反覆無常、見利忘義,描繪成了特立獨行、逆天改命、不容於世俗、現實主義至上。

當然,《火鳳燎原》的改編,有一個狡猾的設定。

他先規定了「歷史記載必然被對手歪曲」這一原則,然後開始各色自圓其說。

趙雲原是刺客,張飛原是智者,郭嘉在徐州導演的慘劇實為先亂後治,甚至在最新章節里,諸葛亮可以是個持錘殺人的軍師。

實際上,三國的讀者大多沒那麼苛刻,對待虛構作品,也沒那麼不通融:畢竟《三國演義》都七實三虛了嘛。

只要前提定得好,貼史實貼得妙,能自圓其說,也就好了。

所以許多改編接受度低,關鍵不是其改編幅度多誇張,而在於改得是否巧妙。

譬如《武神趙子龍》與《見龍卸甲》之類,為了強調英雄形象,沒問題;但強歪史實,離題萬里,就不大妙了。

《武神趙子龍》裡頭,虛構人物反成主角,歷史人物反成配角,實在是改編的大忌。

《見龍卸甲》則多少罔顧基本地理與年代常識了。

相比起來,吳宇森導演的《赤壁》,雖有各色插曲,林志玲的戲份也未免過重,但大差不差,還是將正史與《演義》稍微揉搓了一下的。

這大概是許多三國愛好者的共識:

「我們要看的是三國,所以多少貼一點啊!不是你們憑空編出來的什麼,掛了三國名字的玩意兒!」

於是回到《軍師聯盟》。

平心而論,《軍師聯盟》這劇,製作甚精,表演甚佳。

若是一個架空歷史題材如《琅琊榜》般的作品,端的有趣。

但是吧……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改些史實,比如,正史里為了不服曹操稱公鬱鬱而終的荀彧,被平白續了命,還疑似跟曹操服軟了。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編點兒東西:九品官人法正史都說是陳群所建,也塞給司馬懿了。

——為了湊合劇情,歷史上司馬懿沒立的功勞,都歸了他,還借陸遜等人之口,儼然他早早就是國之干臣,中流砥柱似的。

哪位問了,司馬懿何等樣人?《晉書》有誇他的政治任務,卻還是說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雄略內斷,英猷外決。

也平過孟達,也平過遼東,也扛過諸葛亮(雖然葬送了張郃,雖然自己人都吐槽他畏蜀如虎),但也算個好干臣。

本來有機會成一代忠臣的。

可是啊,正始之變時,司馬懿趁天子在外,內起甲兵。

他這一手,靠權謀變詐、不守信用,坑了曹爽,還連帶坑了蔣濟。

司馬懿一生最關鍵的一次得手,乃是正始之變,靠的是內亂,是陰謀,是失信。

當年曹丕曹睿,託孤給他,臨了他們司馬家弒君奪權,奪了魏國:實在不算光彩。

結果論者,自然會覺得司馬懿好些,厚黑嘛,狠辣嘛,能忍嘛。

然而西晉享國不到四十年,還不如魏國呢。

司馬懿靠權變忍耐、陰謀詭計、動輒夷滅三族,坑過來的天下,最後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華夏塗炭。

說他是始亂天下者,也不算為過。

還憑空洗白他,沒意思了。

這裡涉及到一個更深的問題:

世上的文藝作品裡,並不少黑暗反派。

本來如司馬懿這麼一個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最後從忠臣變成篡權者的人物,他的黑暗內心,他的陰謀詭譎,實在是一個好題材。

然而我們的英雄史觀里,推崇的總是好英雄,所以要給司馬懿加以美化呀,仿佛他的殘忍、陰險和權變,都是不得已,甚至要扭曲荀彧、犧牲陳群,來給他塗脂抹粉,那就沒意思得很了。

如上所述,倘若這是部《琅琊榜》般的架空歷史劇,就隨意改;但既然掛了三國之名,就改編得不大妙了。

哪位會說:不是三國人物都被各色二次元改得面目全非了嗎?還不興他們改一個?的確如此。

像《三國演義》,就是按正史改,既大部分貼了史實,又不失人物性格光彩,這算改得巧;比如強改歷史主線,強行給主角塗脂抹粉,使他的動機合理化,那就屬於改得拙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影視劇黑得最慘的人——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重臣,後期成為...

三國演義里被吹上天的人物都有誰?

今天我們來說道一期有關《三國演義》的故事! 記得我開始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正上初中,武戲說實話很爛文戲演員們演的倒蠻好,雖說不如羅貫中寫的那樣精彩,沒有小說裡面那些神神鬼鬼的事兒,我倒是也能看的下...

三國中關於人物的10個「最」~你都知道?

三國時期,算是我們中華民族封建帝制後的第一個大混亂時期,其間的牛人可謂是數不勝數,然而,由於《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很多人對於真正的史實和藝術中的人物事件,都有些混亂,下面總結出關於三國人物的1...

看了《三國演義》講三國歷史的朋友,糗大了!

很多朋友想必都看過《三國演義》,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刻畫鮮明。諸葛亮未卜先知,成智慧的化身;關羽威猛神勇,忠義的化身。小夥伴們每每說起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都是朗朗上口。其實這跟正史相差甚遠。是不是糗大了!

《三國演義》當中被吹過頭的牛人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問世以來深得中國人的喜愛,加上現如今《三國演義》早就被搬上大螢幕,其影響力也就愈發的大,大到讓人以為《三國演義》便是正史,而忘記其僅僅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其...

《三國演義》里被黑的最慘的一個人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影響力遠超正史《三國志》,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儘管大家都知道演義里七分實三分虛,根據作者表達需要 ,有些人物會被美化,有些人會被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