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世代傳誦的英雄史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王曉輝

在燦爛多姿的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不少民族有著自己獨具特色流傳久遠的英雄史詩。

一部好的英雄史詩要想流傳久遠,無疑需要3個核心要素:一是要有氣吞山河、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二是要有千折百回、驚心動魄的英雄事跡,三是要有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英雄主題。

如果以此為對照,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萬里長征,以其精英盡出的英雄方陣、波瀾壯闊的萬里征戰全景和不畏強敵、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當之無愧地成為近代百年以來中華民族從救亡圖存走向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的恢弘英雄史詩,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恆久的影響。

英雄群體:身處險境,不忘救國救民族的革命初心,把脫離險境的戰略轉移轉變為走向抗日前線的戰略進軍

對於長征,毛澤東曾自豪地指出:「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

」80年前,走在紅軍長征隊伍里的官兵,有年近花甲的老人,也有稚氣未脫的紅小鬼,還有柔弱的女戰士,能夠參加長征的紅軍官兵個個都是鐵打的英雄漢。

在紅軍長征的英雄群譜中,中國共產黨及紅軍的領導人無疑是最耀眼、最有代表性的英雄群體。

在長征途中召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擔負紅軍實際軍事領導重擔時只有42歲,擔負中共總負責人的張聞天時年35歲,擔任中革軍委主席兼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的朱德年紀稍長,也不過49歲,擔任副主席兼紅一方面軍政委的周恩來時年37歲;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時年40歲,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時年34歲;各方面軍下的軍團長與軍長如林彪、彭德懷等年紀也不超過38歲,紅30軍軍長李先念更年輕,時年只有26歲。

顯而易見,長征時黨和紅軍的領導群體是一個充滿革命活力的領導群體。

時勢召喚英雄,在國家有難、民族危亡與紅軍危急之際,他們毅然決然地擔負起了挽救中國革命、挽救紅軍的歷史重擔。

上個世紀30年代初,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嚴峻境地。

日本軍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同時,中國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壓迫飽受煎熬,中國社會危機四伏。

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立下了救國救民實現共產主義的立黨誓言,領導勞苦大眾走上了武裝反抗國內外反動統治的革命道路。

但是,國民黨反動派置民族危亡於不顧,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向革命根據地接連發動大規模「圍剿」,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

由於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蘇區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軍事上節節失利,根據地不斷縮小,其他革命根據地和紅軍也遭受嚴重的挫折,中國革命形勢日益惡化。

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考驗的緊急關頭,黨領導紅軍進行戰略轉移。

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先後踏上了漫漫長征路。

紅軍長征是在失去戰爭主動權後進行的戰略突圍與轉移。

周恩來就指出:「在驚濤駭浪中作戰,軍事問題最緊迫,生存第一。

」面對上百萬敵人的圍追堵截,長征中的紅軍無時不處於險境之中,無時不準備與敵人大打與惡戰,無時不準備付出整連、整營、整團、整師乃至整軍覆沒的代價。

在整個長征途中,三路紅軍都時時處處面臨險境、步步驚心,紅軍首先要解決的是自身的生存問題。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儘管身處險境,黨和紅軍的領導人並沒有忘記身上肩負的救國救民的歷史責任,在綜觀國內形勢變化後,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張。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中提出「抗日則生,不抗日則亡,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的召喚,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8月20日,紅30軍攻打北上重鎮包座,全殲守敵5000餘人,打開了進軍陝甘的門戶。

這以後,紅軍陝甘支隊(原紅一方面軍主力)攻占天險臘子口,進占甘南哈達鋪,翻越六盤山,最終於10月勝利抵達陝北吳起鎮。

長征勝利證明,黨和紅軍領導人確定的北上抗日這個戰略方向,使紅軍的長征由被動行動變成了主動行動,由退卻轉移變成了奔赴抗日前線的戰略進軍,對於領導後來的全民族抗日戰爭布了局,下了先手棋。

英雄百戰:6.5萬里的征戰里程與用兵如神的指揮藝術,長征之初遭受重創的紅軍越戰越勇,越戰越強

從1934年8月紅軍第6軍團奉命西征拉開了長征的序幕始,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止,在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紅軍三支主力部隊自中國東南部的贛、閩、湘等地出發,一路向西轉戰往北疾進,在中國版圖上深深刻下宛轉交織如火如血的紅色足印。

那麼,紅軍長徵到底走了多少路?人們一般都會脫口說出兩萬五千里這個數字。

實際上這只是紅一方面軍長征走過的路程,三支紅軍主力長征的總里程,加在一起達到了6.5萬里: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1年,長驅二萬五千里,縱橫11個省,平均每天行軍35千米;紅二方面軍長征歷時1年,行程2萬餘里,轉戰8個省,平均每天行軍27千米;紅二十五軍長征歷時10個月,途經4省,轉戰9000餘里,平均每天行軍30千米。

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時19個月,曲折轉戰4個省,行程1萬餘里。

單從里程看,紅軍長征就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觀。

無論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還是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抑或是拿破崙進軍莫斯科,在紅軍長征面前都黯然失色。

埃德加·斯諾曾說:「長征是軍事史上偉大的業績之一……與此相比,漢尼拔經過阿爾卑斯山的行軍看上去像一場假日遠足。

紅軍長征不是單純地走,也不是單純地打,而是走打結合。

走,是為了打創造條件;打,是為了更好地走,以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

走與打的緊密結合,在於毛澤東等黨和紅軍領導人用兵如神的作戰指揮藝術。

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的親自指揮下,紅軍作戰如獲新生,恢復了往日的高度靈活機動的戰術戰法。

紅軍或避實擊虛,出其不意,迅速吃掉孤立與來圍之敵,恰如紅軍二渡赤水後再攻遵義,取得殲敵2個師的大勝;或神出鬼沒,飄忽不定,牽著敵人的鼻子,使其疲於奔命,恰如四渡赤水出奇兵後,紅軍佯攻貴陽以調出滇軍,爾後又逼近昆明,進軍雲南,巧渡金沙江,成功地將十幾萬尾追之敵全部甩在金沙江以南。

正是在毛澤東等黨和紅軍領導人高超指揮下,紅軍從被動中爭取了主動,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從而把紅軍從驚濤駭浪中帶了出來。

長征勝利證明:毛澤東戰略戰術思想的恢復和發展,是紅軍擺脫困境、越戰越強,最終走向勝利的關鍵。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英勇的紅軍將士同強敵浴血奮戰並付出慘重代價才取得的。

正是紅軍官兵英勇頑強戰鬥,使紅軍克服了千難萬險,戰勝了兇惡的敵人。

據不完全統計,三路紅軍在長征中進行的大小戰鬥1000餘次,平均每天都有一次以上的遭遇戰,每15天打一大戰。

紅一方面軍出發時8萬餘人,到達陝北蘇區時只剩7000餘人。

紅四方面軍歷經曲折轉戰,從最初的8萬餘人在到達陝北後只剩下了3萬餘人。

當時任中革軍委幹部團團長的陳賡後來回憶:「我當團長,騎著馬在前面走,不敢回頭看,因為一看就把整個隊伍看完了。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六萬里長征路,每前進一步,紅軍都要克服巨大困難,付出巨大生命的代價,令後人深深感嘆長征勝利的來之不易。

英雄信念:長征是完美詮釋革命理想高於天的標準教科書

理想信念是一種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支軍隊總要有種理想信念。

紅軍萬里長征之所以驚心動魄而又氣壯山河,在於其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沿途自然環境之惡劣以及敵我力量之懸殊與戰況之慘烈,這些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而紅軍所經歷的各種磨難更遠遠超出常人想像。

這種磨難,既來自於敵人施加的強大軍事壓力,也來自於惡劣的自然環境阻擋,更來自於缺衣少食造成的生理極限威脅。

面對敵人百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紅軍將士每時每刻都要做好流血犧牲的準備。

但只要革命需要,他們都義無反顧地同強敵血拚到底,絕不退縮苟活。

聶榮臻元帥曾回憶道:問每一個紅軍戰士,為什麼要當紅軍,他們都會回答你「為了打土豪,分田地」「為了蘇維埃新中國」「為了實現共產主義」。

許多紅軍戰士在臨危受命時,一面喊著「為了蘇維埃新中國」,一面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

正是靠著崇高的革命理想與堅定不移的信念,紅軍才能做到萬里斬關奪隘,萬里流血犧牲,最終走到了陝北蘇區。

爬雪山和過草地是長征中最為艱苦的歷程,幾乎每前進一步都有人倒下。

紅軍將士衣單體乏,爬行在險峻的山路上,有的人不知不覺倒下去,就再也沒有醒來;有的人累了坐下休息,就再也沒有起來;前面的人倒下了,後面的人繼續前進,許多凍僵了的紅軍將士的遺體被埋在雪裡。

紅軍過草地的情景,同樣驚心動魄,草面下是密布的沼澤陷阱。

前面的人陷進泥沼再沒出來,後面的人緊跟上來,擦乾眼淚繼續前進。

在無路可走的草原,引導後續部隊前行的路標,正是先頭部隊一具具烈士的遺體。

正是靠著這種百折不撓、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紅軍將士終於征服了雪山險峰與草原沼澤。

無時不在的飢餓,對於紅軍將士構成了難以抑制的生理障礙。

紅軍長征失去了穩定的後方依託,不論哪支部隊,都是在缺衣少食與飢餓寒冷中爬雪山過草地的。

為了戰勝飢餓,紅軍將士沒有糧食,就吃野菜草根樹皮;先頭部隊吃光了草根、野菜與樹皮,後續的紅軍就吃牛皮腰帶、鞋皮與馬鞍皮,一根皮帶常分幾次熬湯供數人喝,甚至於吃人畜糞便中殘留的青稞粒等。

餓死凍死者觸目皆是,這樣的悲壯情景,長征中屢見不鮮。

正是靠著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的崇高理想和跟著黨革命到底的執著信念,紅軍將士毅然經受超越人類生理極限的磨礪,坦然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在經歷各種人間磨難後,紅軍做到了人心不散、意志不衰、隊伍不垮,成建制地走到陝北蘇區。

仰望英雄:建設世界一流的強大軍隊

紅軍長征,是二十世紀中國共產黨人抒寫的壯麗史詩,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紅軍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創造出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內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了人類智慧和力量、生命和意志的經典象徵。

1980年,美國前總統顧問布熱津斯基曾帶領全家五人,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實地訪問了遵義、婁山關、滬定橋等地,他認為:「要是對於長征有了更多地了解,我們對這個民族及其領導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會有更多地了解。

」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沿長征路線實地調查採訪後深有感觸地說:「中國1934年的長征可不是象徵,它是對中國紅軍男女戰士的意志、勇氣和力量的考驗,是一首偉大的人間英雄史詩。

」「是一曲人類謀求生存的凱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0年前紅軍長征的英雄們,令今天的我們仰望。

80年前的紅軍長征精神,更需要我們世代傳承與創新發展。

因為其中展示著中國共產黨人應對危機高超的戰略智慧與不懼強敵一往無前的戰略膽識,蘊涵著人民軍隊建軍治軍與進行軍事鬥爭的厚重歷史經驗與啟示。

當前,中華民族正處於「三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新方位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中國夢,確立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

世界大國興衰歷史一再證明:發展必以安全為前提,強國更需強軍做支撐。

當前世界形勢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大國間的戰略博弈錯綜複雜,軍事改革與競爭你追我趕,世界新軍事革命和信息化戰爭形態呈現加速之勢。

所有這些,對當代中國軍事力量建設與運用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更高的要求。

在這種情勢下,建設一支和大國地位相稱的鞏固國防和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強大軍隊,是有效應對各種外部威脅與挑戰,堅決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核心利益的保底手段。

仰望紅軍長征英雄,傳承紅軍長征精神,關鍵在於知行合一。

這就要求我們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托起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歷史擔當,以攻堅克難的長征精神把人民軍隊政治建軍、改革強軍與依法治軍的能力與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以因敵制變善於創新的長征精神加快推進我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加快我軍戰爭與戰略理論創新、戰術戰法創新和武器裝備自主創新的步伐,以踏雪有痕、抓鐵有印的求實精神毫不鬆懈地推進軍隊作風建設與應對各種威脅的軍事鬥爭準備工作,按照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的指引,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雄師勁旅。

(作者單位系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征雄辯地說明:紅軍戰士是英雄好漢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兩萬五千里長征,八十年崢嶸歲月,一部人類精神的不朽詩篇。時值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歷史,感慨萬千,為...

中國共產黨人怎麼看長征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題:中國共產黨人怎麼看長征劉向東、蔡琳琳、李悅紅軍長征,是革命與反革命兩種力量、光明與黑暗兩種命運的一場大搏鬥,書寫了人類史上最宏大壯麗、最動人心魄的篇章,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

開講啦!5位軍史專家解讀長征精神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寫在前面: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習主席強調:「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

矛盾分析法運用與長征勝利

習主席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中指出,紅軍長征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我們知道,紅軍長征面臨的形勢極其險...

長征——一部聲震寰宇的英雄史詩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紅軍將士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征」,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肩負起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

長征何以偉大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書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英雄史詩,鍛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鋼鐵脊樑,鑄就了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豐碑,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責任擔當,詮釋...

中國共產黨為何能鑄造輝煌

2016年7月1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95歲的生日。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帶領中國人民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