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投契丹造反開國,向遼太宗自稱「兒皇帝」,慘遭後世評論漢奸,石敬瑭自稱「兒皇帝」,真的那麼可恥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石敬瑭投契丹造反開國,向遼太宗自稱「兒皇帝」,慘遭後世評論漢奸

石敬瑭簡介,後晉開國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晉高祖石敬瑭,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開國皇帝。

廟號高祖,諡號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他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中原地區喪失了北方屏障,並向遼太宗自稱兒皇帝。

畫江湖之不良人第五季,石敬瑭粉墨登場,三十六校尉之一,聯手契丹滅殺李嗣源就有片段描繪這段石敬瑭成為開國創立後晉的片段。

石敬瑭向遼太宗自稱「兒皇帝」,慘遭後世評論漢奸

五代時期石敬瑭勾結契丹建立後晉,他雖為皇帝,仍向契丹稱臣,石敬瑭雖然比耶律德光年長十歲卻稱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

  因此後世將「兒皇帝」作為叛臣的代稱。

後泛指投靠外國,建立傀儡政權的統治者,或指賣國求榮的人。


  兒皇帝出處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學士以先君之命為書以賜國君,其書常曰:‘報兒皇帝雲。

’”

石敬瑭早期評價簡樸謙虛,投靠契丹造反成功,成後晉開國皇帝

《舊五代史》稱讚石敬瑭的謙虛、節儉;“旰食宵衣,禮賢從諫”、“以絁為衣,以麻為履”,後又責怪他向契丹乞兵,反而使得百姓陷入連年戰火;“強鄰來援,契丹自茲而孔熾,黔黎由是以罹殃。

”“兵連禍結、舉族為俘”,這無疑是決鯨海以救焚,結果自己溺死了、飲鴆漿而止渴,結果毒死自己。

  舊五代史有吹的,比如他隨李嗣源大破梁軍一戰,其他史料都足以證明李嗣源因為不明真相跑回河北去了,事後因為養子李從珂有功才被李存勗輕輕放過。


  平蜀之戰失敗他是統帥也必須背鍋。

以是終帝之世,與契丹無隙。

然所輸金帛不過數縣租賦,往往託以民困,不能滿數。

原創作者丨胡丹

 

 

(後晉高祖石敬瑭)

 

說起石敬瑭向契丹跪求稱兒這件事,「認賊作父」這個詞,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又被他貪圖帝位,割去幽雲十六州,讀史至此,令多少「仁人志士」痛心疾首,斥之責之罵之,恨不得持節擊之。

石敬瑭幾乎成了「史上最無恥的皇帝」。

其實,平心而論,石敬瑭向契丹主(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皇帝」,並沒有歷代文人說的那般可恥,是為「有情可原」。

先來看石敬瑭稱兒的背景——

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後,其養子李從珂奪位自立,眾將不服,國勢分裂。

清泰三年(936),北平王趙德鈞遣使契丹,「求立為帝」。

與時同時,受到李從珂壓迫的石敬瑭(駐守山西太原)也向契丹提出同樣的請求。

事實上,不單這兩個北方強藩,就是作為後唐君主的李從珂,在臣下的策划下,也有意聯絡契丹(書信都寫好,然未行)。

可見,後唐三大勢力均試圖取得強大的契丹的支持,成為後唐滅亡的「前戲」(前夕)。

趙德鈞和石敬瑭都是叛唐的地方實力派,當他們爭相獻媚時,契丹主耶律德光選擇了石敬瑭。

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敬瑭身段放得很低,而開價很高:他不僅稱臣,更「請以父禮事之」,且約事成後,割幽雲十六州之地,並歲輸帛三十萬匹。

耶律德光做出選擇後,即將石敬瑭的競爭對手趙德鈞逮捕(「索以入蕃」)。

 

當年九月,耶律德光應約率兵南下,擊敗唐兵,在太原北門會見石敬瑭,「因論父子之義」。

十一月,乃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史稱後晉),冊文中說:「朕永與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

遼、晉之君皆為皇帝,分別為北朝、南朝,而相互結為具有類血緣關係的「父子之邦」,這種名義是前所未有的。

與君臣名義比起來(稱臣),耶律德光更看重父子的名義,多次讓石敬瑭上表不必稱臣,止書兒皇帝,「如家人禮」。

石敬瑭向「異邦」稱兒皇帝,是否過於「屈辱無恥」,應從五代的特殊背景出發,首先考慮此事是否與當時普遍的倫理道德觀念不符?

事實並非如此。

比如說,五代時,向契丹奉表稱兒的,並不止石敬瑭一人或後晉一朝。

如契丹對後漢開國之君劉知遠,「賜詔褒美,呼帝為兒」——原來能征慣戰的劉知遠,也是一位隱形兒皇帝。

還有北漢之君劉崇,稱契丹為「叔皇帝」,自稱「侄皇帝」;其後劉承鈞則稱「兒皇帝」。

石敬瑭死後,繼嗣者石重貴降一輩,遂為「孫皇帝」。

 

 

(後漢高祖劉知遠。

這畫像,簡直是仿著石敬瑭畫的!誰叫他們都是「兒皇帝」呢)

 

對於中原王朝向北朝「自降身份」的卑稱,歷來只是痛責叱聲。

近代以來,學者從契丹社會制度與習俗出發進行分析,認為王國之間以類血緣的關係相稱,是契丹氏族及家長制殘餘的表現,契丹君主要求其臣民像家庭成員,如子與孫一樣服從他——事實上,中原王朝所稱「三綱五常」,其中有「君為臣綱」,也有「父為子綱」,何嘗不是家國同構的產物?

石敬瑭為了向契丹求援,在上表稱臣的同時,也用巧思拉近乎,順應契丹之俗,「請以父禮事之」。

依附於契丹(遼)的後漢、北漢無不如此。

有人認為石敬瑭為無恥之尤,還有一個原因:他這位「兒皇帝」時年45歲,可他認的「父親」耶律德光,卻才34歲,比他小了11歲。

其實,這也一個習俗問題。

 

「五代」時期的五個王朝(梁唐晉漢周),(後)唐、晉、漢三朝統治者都是沙陀人,而非漢人,在其集團內部也殘留著較多的氏族習慣,收養子就是其中之一。

 

(沙陀人已經融入漢人了)

 

養父子也是一種類血緣的紐帶,在「五代」時特別盛行。

李克用就有很多養子,甚至形成一支「義兒軍」,作為自己的親兵。

他的許多養子與其年齡相仿,如李存進只比他小1歲,李存賢小3歲等。

石敬瑭稱兒,實際上也具有養子的性質,尋常看來很奇怪、很顛倒的事情,在當時再正常不過了,無可怪者。

晉、契關係由唐、契之「約為兄弟」降為「父子之國」(石重貴所稱「孫皇帝」,只是兩國皇帝輩分的變化,而不是後晉的地位又趨卑了),是雙方國力對比以及需求轉換的現實結果,石敬瑭甘為人子,雖有其可恥無節的一面,但也不必過分誇大其事。

倒是作為中原「大一統」王朝與漢人王朝的宋朝,與遼、金交往中,稱臣猶覺不及,又稱叔侄,又降為伯侄,才是真正的無恥之尤者!

 

歡迎關注皇帝不稱朕微信公眾號 hdshuoshi

 

原創作者丨胡丹

(後晉高祖石敬瑭)

說起石敬瑭向契丹跪求稱兒這件事,「認賊作父」這個詞,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又被他貪圖帝位,割去幽雲十六州,讀史至此,令多少「仁人志士」痛心疾首,斥之責之罵之,恨不得持節擊之。

石敬瑭幾乎成了「史上最無恥的皇帝」。

其實,平心而論,石敬瑭向契丹主(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皇帝」,並沒有歷代文人說的那般可恥,是為「有情可原」。

先來看石敬瑭稱兒的背景——

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後,其養子李從珂奪位自立,眾將不服,國勢分裂。

清泰三年(936),北平王趙德鈞遣使契丹,「求立為帝」。

與時同時,受到李從珂壓迫的石敬瑭(駐守山西太原)也向契丹提出同樣的請求。

事實上,不單這兩個北方強藩,就是作為後唐君主的李從珂,在臣下的策划下,也有意聯絡契丹(書信都寫好,然未行)。

可見,後唐三大勢力均試圖取得強大的契丹的支持,成為後唐滅亡的「前戲」(前夕)。

趙德鈞和石敬瑭都是叛唐的地方實力派,當他們爭相獻媚時,契丹主耶律德光選擇了石敬瑭。

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敬瑭身段放得很低,而開價很高:他不僅稱臣,更「請以父禮事之」,且約事成後,割幽雲十六州之地,並歲輸帛三十萬匹。

耶律德光做出選擇後,即將石敬瑭的競爭對手趙德鈞逮捕(「索以入蕃」)。

當年九月,耶律德光應約率兵南下,擊敗唐兵,在太原北門會見石敬瑭,「因論父子之義」。

十一月,乃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史稱後晉),冊文中說:「朕永與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

遼、晉之君皆為皇帝,分別為北朝、南朝,而相互結為具有類血緣關係的「父子之邦」,這種名義是前所未有的。

與君臣名義比起來(稱臣),耶律德光更看重父子的名義,多次讓石敬瑭上表不必稱臣,止書兒皇帝,「如家人禮」。

石敬瑭向「異邦」稱兒皇帝,是否過於「屈辱無恥」,應從五代的特殊背景出發,首先考慮此事是否與當時普遍的倫理道德觀念不符?

事實並非如此。

比如說,五代時,向契丹奉表稱兒的,並不止石敬瑭一人或後晉一朝。

如契丹對後漢開國之君劉知遠,「賜詔褒美,呼帝為兒」——原來能征慣戰的劉知遠,也是一位隱形兒皇帝。

還有北漢之君劉崇,稱契丹為「叔皇帝」,自稱「侄皇帝」;其後劉承鈞則稱「兒皇帝」。

石敬瑭死後,繼嗣者石重貴降一輩,遂為「孫皇帝」。

(後漢高祖劉知遠。

這畫像,簡直是仿著石敬瑭畫的!誰叫他們都是「兒皇帝」呢)

對於中原王朝向北朝「自降身份」的卑稱,歷來只是痛責叱聲。

近代以來,學者從契丹社會制度與習俗出發進行分析,認為王國之間以類血緣的關係相稱,是契丹氏族及家長制殘餘的表現,契丹君主要求其臣民像家庭成員,如子與孫一樣服從他——事實上,中原王朝所稱「三綱五常」,其中有「君為臣綱」,也有「父為子綱」,何嘗不是家國同構的產物?

石敬瑭為了向契丹求援,在上表稱臣的同時,也用巧思拉近乎,順應契丹之俗,「請以父禮事之」。

依附於契丹(遼)的後漢、北漢無不如此。

有人認為石敬瑭為無恥之尤,還有一個原因:他這位「兒皇帝」時年45歲,可他認的「父親」耶律德光,卻才34歲,比他小了11歲。

其實,這也一個習俗問題。

「五代」時期的五個王朝(梁唐晉漢周),(後)唐、晉、漢三朝統治者都是沙陀人,而非漢人,在其集團內部也殘留著較多的氏族習慣,收養子就是其中之一。

(沙陀人已經融入漢人了)

養父子也是一種類血緣的紐帶,在「五代」時特別盛行。

李克用就有很多養子,甚至形成一支「義兒軍」,作為自己的親兵。

他的許多養子與其年齡相仿,如李存進只比他小1歲,李存賢小3歲等。

石敬瑭稱兒,實際上也具有養子的性質,尋常看來很奇怪、很顛倒的事情,在當時再正常不過了,無可怪者。

晉、契關係由唐、契之「約為兄弟」降為「父子之國」(石重貴所稱「孫皇帝」,只是兩國皇帝輩分的變化,而不是後晉的地位又趨卑了),是雙方國力對比以及需求轉換的現實結果,石敬瑭甘為人子,雖有其可恥無節的一面,但也不必過分誇大其事。

倒是作為中原「大一統」王朝與漢人王朝的宋朝,與遼、金交往中,稱臣猶覺不及,又稱叔侄,又降為伯侄,才是真正的無恥之尤者!

歡迎關注皇帝不稱朕微信公眾號 hdshuosh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代十國時期就為宋代埋下了很深的禍根

唐朝在唐末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更加衰弱,907年,朱溫最後取代唐朝建立了後梁政權。唐朝後期以來的藩鎮割據演化為五代十國的分裂混戰局面。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最頻繁的一個時期,實行的是軍閥強權...

歷史上著名的「兒皇帝」,遺臭萬年,婦孺皆知

石敬瑭是歷史上著名的「兒皇帝」,但是,歷史事實往往和人們的第一印象以及以訛傳訛大相逕庭,石敬瑭怎麼就做了「兒皇帝」?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能征善戰,深得他老爸耶律阿保機的信任,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