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負千古罵名的「兒皇帝」石敬瑭真是歷史罪人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五代十國的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原是後唐皇帝的女婿,擁兵一方,但是他藉助契丹的軍事力量,推翻後唐政權,建立了後晉。
為了得到契丹人的幫助,他甘做兒皇帝,割讓燕薊十六州,遭到人們無情的唾罵。
後晉高祖石敬瑭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皇帝,因為他恬不知恥地對契丹首領自稱「兒皇帝」。
究竟出於什麼考慮,讓石敬瑭甘心忍辱受屈呢?有人認為石敬瑭此舉實在是出於無奈。
歷史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一件一件說石敬瑭的罪名主要有兩個:一是給契丹君主耶律德光做兒皇帝,二是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三是引契丹兵滅後唐。
綜上,石敬瑭成為中華歷史上與吳三桂齊名的大漢奸。
但顯然沒有後者名氣大,這是不是得歸功於金庸大師呢?
下面,我們來看看石敬瑭的這三大劣跡:
第一點,首先,石敬瑭就不是漢人,他是沙陀人,不光他是沙陀人,五代里,後四個朝代都是沙陀(唐晉漢)所建,或是和沙陀有關(周)。
也就是說,五代裡邊,除了第一個,由喪盡天良的亂臣賊子,反覆無常的勢利小人朱溫建立的後梁之外,剩下的全部是晉王李克用的系統中派生出來的。
簡而言之,後唐建立者莊宗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長子,後唐鼎盛時期的皇帝是明宗李嗣源,李克用的義子,後晉的建立者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後漢的建立者劉知遠,則是石敬瑭的得力部下。
至於郭威,當年還是小字輩,是從李存勖身邊的小兵干起的。
所以你讓一個沙陀人,在一個沙陀人唱主角的年代中,為後世的漢人負責,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無厘頭的事情。
再說兒皇帝,其實從輩分上說,這事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從輩分上講,石敬瑭應該叫老晉王一聲爺爺。
然後,當年晉遼結盟時,李克用和阿保機約為兄弟,而這時的遼主耶律德光正是阿保機的兒子。
儘管石敬瑭年長,他也只能認耶律德光當爹。
就算丟人,丟的也是沙陀的人,漢人不應該跳出來感到羞臊。
漢人該羞臊的,應該是大唐傾覆,神州板蕩的時候,南方諸路豪強眼睜睜看著朱溫弒君殺臣,不是按兵不動保存實力,就是心懷鬼胎趁火打劫。
錢婆留,賊王八,楊行密,這些同樣吃唐朝的俸祿,領唐朝的爵位的漢人,對唐朝的留戀還比不上一個賜姓的沙陀人。
第二點,引兵滅後唐,因為當時的皇帝李從珂要殺石敬瑭,石敬瑭只有河東不到2萬兵馬。
他的族人包括兒子弟弟已經被皇帝殺害。
幽雲十六州當時並不在他手裡,在趙德均趙延壽父子手裡,趙氏父子也想當皇帝,他們也向契丹求援稱臣了。
為了報族仇當皇帝又不能讓契丹人支持趙氏父子,只能稱臣稱兒。
換做任何一個普通人,如果你的兄弟兒子被殺,自己沒辦法時,你要送別人一部分一土地叫一聲乾爹別人能幫你報仇雪恨,殺掉仇人,任何人都願意的。
換位思考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當時行為。
第三點割讓幽雲,幽雲之地在殘唐五代時期遠非今天這種繁華,說他把長城割讓給遼國更是十分穿越。
要知道今天的山海關-懷柔-居庸關-大同一線的長城,是明朝中期以後才逐漸完備的,你可聽說過唐朝在此用長城防禦外敵?
幽雲之地,在唐朝,除了出軍閥之外,沒有什麼特產。
你說後代的宋朝北邊防禦不利,是因為華北平原沒有屏障,而華北沒有屏障是因為幽雲在遼國控制下。
但北宋在完蛋之前,確實是短暫的收回了一部分幽雲之地,然後就得罪的金國,被滅,有很大自己作死的成分。
反倒是宋遼對峙時代,由於雙方實力均衡,又用比較科學的方式和平共處(澶淵之盟),保持了百年的不戰,不戰的結果,就是雙方的經濟、文化水平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這難道不是好事?
再說說幽雲之地的歸屬問題:首先,唐朝中後期,這裡就不是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轄範圍,五代初期,節度使劉守光稱帝,和石敬瑭同時代的,還有後唐的盧龍節度使趙德
毋庸置疑的是,在後晉割讓之前,幽州本不在契丹的勢力範圍之內,但後代的後周、宋,又憑什麼認為他們就對幽雲十六州有法理上的統治權呢?要知道五代的本質是藩鎮,宋在完成統一之前,也是藩鎮,既然是藩鎮就用藩鎮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打下來。
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三位皇帝都沒有辦法實現,到真宗時代,用澶淵之盟換取了兩國的和平,承認了遼國對幽雲之地的所有權,這樣說來,遼國對此地的統治是有理有據,並且幽州一躍升格為遼南京,更是成為後代北京城的肇始。
可以猜想,如果幽雲之地仍然在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那麼它仍然只是一個易守難攻,孕育軍閥藩鎮的偏遠之地,絕不會有遼金元三代,乃至明清的繁華都城。
幽雲,對中原王朝來說,或許只是一片軍事要地,但對北方王朝來說,他確實一片絕佳的膏腴之地。
總而言之,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微妙的存在,如果僅用「屈辱無恥」與卑鄙來譴責他,並不能圓滿地說明問題。
像石敬瑭這樣甘做契丹附庸的人,在五代時不只石敬瑭一人。
石敬瑭勾結契丹自助,只不過是隋唐以來一些方鎮軍閥的一種故伎重演而已。
不過現在一些學者冷靜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後指出,石敬瑭最初與契丹的約定也有著難言的苦衷。
當時中原朝政混亂,地方割據,民不聊生。
石敬瑭付出沉重的代價換來後晉的建國之後,對契丹採取低姿態,謙卑以對。
對內則整頓軍事,加強操練,鼓勵人民耕田種桑,恢復自由貿易。
在一段時期內,中原與契丹之間沒有發生大的軍事衝突,後晉也社會安定,出現了小康生活局面。
在五代五個開國皇帝中,石敬瑭的治績還算是好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石敬瑭犧牲了國家和民族利益,也犧牲了個人尊嚴,才換取短時的建國安邦。
只是這個犧牲超出了國家和民族所能夠承受的限度,因而才為後人不齒。
《舊五代史》說石敬瑭能禮賢下士,能納諫,生活節儉,但是不該為圖帝位引契丹進中原而給人民帶來災難,這如同「決鯨海以救焚,何逃沒溺;飲鴆漿而止渴,終取喪亡」。
這一評價還是比較客觀中肯的。
契丹看中石敬瑭的主要原因除了割地,還有一點,但不是兒皇帝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亂世,和三國時期周邊少數民族不敢放馬中原不同,這個時期五個中原王朝里後唐、後晉、後漢都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權,而且後晉還是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勢力建立起來的。一千年來,石敬...
五代十國,後晉高祖,兒皇帝石敬瑭
大唐帝國在安史之亂後就開始沒落,藩鎮割據,亂世出英雄,這不是一句空話,今天的主人公雖然名聲不好,但也絕對是個有本事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石敬瑭,出生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太原汾陽里,家裡排行老二,...
他是天字第一號賣國賊,割讓幽雲十六州甘當兒皇帝
說起賣國賊這個詞,大家估計都義憤填膺對於賣國賊恨不得人人得而誅之,可見無論在那個時代賣國賊都不是啥討喜的一群人。而在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人自甘當兒皇帝割讓了幽雲十六州,最終成為了人人唾棄的漢奸,沒...
被稱為漢族千古罪人,石敬瑭:有些事情你們可能怪不了我
在我們所學的歷史中,石敬瑭是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將幽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千百年來一直是「兒皇帝」和「賣國賊」的最佳形象代言人,被罵了千多年的「千古罪人」,與吳三桂齊名。但如果我們仔細...
有個沙陀族人為了當皇帝,割讓了一片土地,導致漢人被凌辱數百年
唐朝末年,在太原汾陽里的一個普通沙陀族人聚居地,有一個叫石敬瑭的小男孩出生了,石敬瑭在家裡排行老二,從小就沉默寡言,喜歡讀兵法書,而且非常崇拜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和漢朝名將周亞夫。在石敬瑭長大後...
這個官職目的是抵禦外族!最後被外族霸占
中國歷史上的兩次大分裂時期,無不跟外族入侵有這千絲萬縷的關係,不說南北朝時期,北方大片土地都戰慄在外族人的鐵騎之下,就說五代十國時期,除了開啟五代十國歷史的後梁太祖朱溫和五代最後一代後周太祖郭威...
此人為圖謀帝位而遺患中華數百年,成為歷史上最無恥的帝皇
公元936年,在五代十國時期「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歷史舞台上,出現了一個大名鼎鼎而又遺臭萬年的人物——「兒皇帝」石敬瑭。此公作為一個自私自利的軍閥,為了同後唐分庭抗禮,實現自己的皇帝夢,割...
石敬瑭是誰 為何稱他為兒皇帝 割讓燕雲十六州是怎麼回事
五代十國,天下大動亂,」亂慌慌你方唱罷我登場「,君王就如走馬燈似的走過,無法帶給台下觀眾絲毫印象,即使是一國之君也僅僅是換得比旁人稍稍多一點的目光,喝令天下,能讓後人記住的又有幾人?但是,五代中...
叫比自己小十歲的人「爸爸」是啥感受?這人割讓幽雲十六州稱兒子
唐朝雖然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巔峰,但是唐朝末年,卻不見得比任何一個其他的朝代好,各種農民起義不斷,後期還有遊牧民族叩關,內憂外患,最終被瓦解。唐朝末年的時候,北方遊牧民族契丹人崛起,建立了強大了遼國...
丟失燕雲十六州該怪誰?石敬瑭背了上千年黑鍋,真兇卻被稱作明君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末帝李從珂決意逼反重臣——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派大兵圍睏了太原。 石敬瑭在李從柯登基過程中立有大功,現在卻遭如此對待,十分心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