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這五條規律,第四條最耐人尋味,跟已有認知不一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開篇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為中國歷史發展過程的總結,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曹丕稱帝時,《三國演義》四句評語:兩漢經營事頗難,一朝失卻舊江山。

黃初欲學唐虞事,司馬將來作樣看。

與其說這是《三國演義》的宿命論思想,不如說在這麼一個亂世,朝代更迭的時間比較短,前人給後人做出了榜樣。

無論正史還是演義,三國時期的這幾條規律,耐人尋味:

第一,強不過三代。

無論是群雄逐鹿時代割據一方的諸侯,還是三足鼎立時期的魏蜀吳,要麼二世而亡,劉備辛苦打下的江山,被兒子劉禪葬送,袁紹、劉表、劉焉都和劉備一樣。

要麼三代以後,成為任人擺布的傀儡,曹魏政權曹叡死後,小皇帝就不能自作主張了;或者殘暴不仁,民心盡失,東吳的孫皓是個典型。

第二,無論禪位還是投降的統治者,都得以善終。

漢獻帝禪讓於曹丕,被封為山陽公。

公元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

265年,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宮室安排在鄴城,允許他使用天子旌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

享年56歲。

投降的統治者劉璋、劉禪、孫皓都是如此:劉備把劉璋遷至公安,並將財物歸還於他,再佩振威將軍印信;劉禪降魏被封為安樂公,孫皓降晉被封為歸命侯。

第三,依靠士族的政權比抑制豪強的政權命長。

東吳是完全依靠士族建立的政權,存在的時間比曹魏和蜀漢都長。

小編此前寫過一篇文章提到曹魏時期九品中正制就是為了抑制門閥世家;劉焉、諸葛亮治理蜀中也是百般打壓益州當地豪強。

因為門閥士族這個時期還沒有衰落,寒門子弟實力微弱,打壓豪強迫使他們為了自己利益不顧政權興替,就像魯肅對孫權說的:我迎降曹操,曹操理當送我回到故鄉,品評我的聲名地位,還能做官。

如果一個政權百般打壓我,我為什麼還替你賣命?所以號三國時代蜀中無大將。

第四,寡婦再嫁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而且還可以當皇后,這與已有的認知確實不一樣。

袁紹次子袁熙死後,曹丕在鄴城後宮見到他的妻子甄氏,非常喜歡她的美貌,於是收為自己的妻子。

明帝即位後,朝中掌管禮樂祭祀的官員奏請為甄氏追加諡號。

劉備的穆皇后,原是劉璋三兒子劉瑁的妻子,劉備平定益州後,孫夫人返歸東吳,群僚勸他聘娶。

後主承嗣皇位,尊封穆皇后為皇太后,穆皇后去世後,與劉備合葬惠陵。

第五,權臣和皇室的鬥爭是統治階級的主要矛盾。

無論是司馬懿誅殺曹爽,還是孫峻誅殺諸葛恪,都是權臣與皇室鬥爭的體現。

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

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

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

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

在劉禪眼裡,諸葛亮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就是權臣。

當然,這五條並不能概括三國時期的全貌,如果你有不同的總結,敬請爭鳴補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密蜀國滅亡的原因,到底是誰葬送了蜀漢

在中國5000年歷史長河中總有那麼一個時期,是婦孺皆知的,不講知道多少遍,仍然記憶猶新;總有那麼一個時期,能讓人聽起來熱血沸騰,想要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裡叱吒風雲;也總有那麼一個時期,至今還是人...

淺談三國時期士族群體

關於三國時期士族的論述,枚不勝舉;什麼是士族呢?通俗來講士族就是區分與平民階級、游離於統治階級,附有區域性和延續性,對時代具有影響性的家族式高級階級,在三國中士族的影子筆筆可見;劉表欲立二公子...

三國那些事之諸葛龍虎狗

三國時期,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其中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是龍;諸葛瑾報效東吳,做了孫權謀士,是虎;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是狗。其中...

三國時期真實面貌到底是什麼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蜀國治理得最好 卻最先滅亡 究其原因是什麼

自赤壁之戰以後,三足鼎立之勢已然形成,三國君主紛紛稱帝,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次年,劉備在蜀地稱帝,國號「蜀」,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