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勸劉禪投降的他,竟被稱為「蜀中孔子」還有傳世之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我方特邀金陵物
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位蜀漢大臣,他在劉備入蜀的時候,力勸劉璋投降;在鄧艾入蜀的時候,力勸劉禪投降。
他就是蜀漢光祿大夫譙周。
王夫之評價他「讀周《仇國論》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溫庭筠評價他「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對譙周盡情嘲諷;就連身為晉朝臣子的孫綽都說他和劉禪是「苟存」、「何恥之深乎」。
除了陳壽,古代文人對譙周的評價基本上都是貶義的,那麼身為蜀漢重臣的譙周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一、儒學大師
譙周的外號叫「蜀中孔子」。
敢帶上孔子兩個字,肚子裡肯定有點乾貨,就像當年號稱「關西孔子」的楊震一樣。
楊震是當之無愧的儒學大師,東漢中後期的士大夫都曾直接或間接受他影響,譙周雖然不如楊震,但也是博覽群書、學貫古今的人,他門下弟子也不少,比如《三國志》作者陳壽、《陳情表》作者李密、蜀漢最後的降將羅憲、以及杜軫、文立等人都出自他的門下,蜀人多向他請教學識。
譙周是巴西郡人,從小就愛學習,廢寢忘食地誦讀典籍,樂在其中,他的老師是三國中那位和吳國使臣張溫辯論的秦宓。
正因為他的博學,在蜀漢政權中譙周主要擔任從事這樣的閒職,不直接參與朝政,即使在擔任光祿大夫期間,他也是講經史典籍,幫助別人答疑解惑而已。
蜀漢亡國後,譙周被封為陽城亭侯,後病死於任上。
譙周最主要的學術成就是《古史考》,是譙周對古代歷史進行考證的專門著作,主要是對《史記》進行考究,對後世影響十分巨大。
其實不光是儒學,在天文學、史學、經濟學等方面都很有成就。
特別是在天文學方面對天命很有研究,比如在投降曹魏後,譙周曾寫過「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即司馬,月酉是當時八月,後來權臣司馬昭果然在八月份病死。
二、勸主投降
譙周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力勸劉禪投降。
公元263年,鄧艾攻入綿竹,打敗諸葛瞻。
面對曹魏大軍,成都城人心惶惶,逃的逃、躲的躲,已經形不成有效的阻擊。
當時朝廷上下有兩種意見:一是投靠東吳,二是逃往南中七郡,投靠當時的南蠻。
不得不說,這兩條路都是瞎扯。
譙周就充分認識到這兩條建議都不可取,反駁道:哪有天子去投靠別國的道理,那還是天子嗎?況且曹魏強大、東吳弱小,倘若東吳再被滅,我們還不是一樣要受辱;往南逃更是扯淡,諸葛丞相在的時候,他們都屢次反叛,現在走投無路再去投靠他們不是找死麼。
而且就算我們往南逃,曹魏大軍肯定會往南追,到時候還是難免一戰。
譙周的觀點是對的,無論是投靠東吳還是南蠻,蜀漢被滅在所難免,不過是能再苟延殘喘一段時間而已。
譙周勸劉禪投降,往難聽了說是賣主求榮,苟且偷生;往好聽了說是免於戰火,就像陳壽說得那樣「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陳壽雖然在偏袒譙周,但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
後人多詬病譙周不忠,但實際上他是忠的。
不過他忠的不是蜀漢,而是自己。
東漢以來,士族勢力崛起,士族大夫們為了家族的昌盛綿延,就不得不在政治站隊上多加考慮,甚至以不忠來換取家族利益,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投靠胡人的諸多士族,他們在保存家族利益和忠於主子之間選擇前者,以求得在改朝換代期間家族不至於衰敗。
而譙周作為益州土著集團對蜀漢的忠誠度本來就不像諸葛亮他們那麼高,勸主投降也就很好理解了。
益州的權力更迭史其實就是益州土著的鬥爭史。
相比於益州勢力,劉焉、劉璋的東州勢力是外來集團,益州土著地主發動過抵抗,但被鎮壓;而後為了推翻劉璋集團、獲得翻身,以張松為代表的益州勢力幫助劉備奪取益州,但沒想到的是,劉備的荊楚集團成為了蜀漢政權的核心,益州土著們仍然得不到重用,還是沒有實現蜀人治蜀的目的。
在劉備、諸葛亮的時代,尚能壓的住這些益州勢力,但是諸葛亮死後,姜維連年征戰,耗空國力,益州勢力集團當然不能忍,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益州土著勢力的代表人物譙周寫了一篇極具爭議性的文章——《仇國論》。
在《仇國論》中,譙周極力反對姜維北伐,斥責姜維是不體恤百姓,勞民傷財,明知自己是以弱擊強卻冥頑不靈,認為當時的國策應該是修生養息,待時而動。
正是因為這篇文章,譙周留下了千古罵名,被認為是他沒有民族脊樑、喪失民族氣節的證據。
譙周勸主投降的藉口是保境安民,實質內核則是益州土著階級的權利鬥爭。
因此,後世褒其者認為他保全蜀中百姓,功德無量,比如陳壽;貶其者認為他沒有氣節,比如溫庭筠、王夫之等等。
參考資料:《三國志》 《論譙周》
曹操為什麼非殺呂布不可?因為他知道的太多了
三國中真正能與司馬懿PK的,其實是這位背了千年大黑鍋的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