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末年群雄爭鬥,造就三分天下。各自封王,封侯,割據一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簡述

東漢末

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

永漢元年(公元189年),董卓控制了朝廷。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用連環計,讓呂布殺了董卓,而李傕、郭汜又控制了東漢王朝。

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

曹操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先後消滅呂布、袁術等割據勢力,降張繡、逐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後來又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了有四世三公之稱的河北強大割據勢力袁紹,最終統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征荊州,劉琮束手,寄身荊州的劉備被迫退守夏口。

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

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士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

其後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曹操被迫退守北方。

劉備乘勢占據荊州五郡,後分別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時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劉備大將關羽北伐曹操,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操大將曹仁於樊城,一度威震華夏,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

後曹操採納司馬懿的建議,派人勸說孫權合攻關羽,孫權大將呂蒙與陸遜設計偷襲荊州,殺關羽,至此荊州落入孫權之手。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復漢室,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

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報關羽之仇,在稱帝同年(公元221年),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爆發夷陵之戰。

次年(公元222年)被陸遜敗於夷陵,蜀漢元氣大傷,之後數十年再也沒恢復國力,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孫權於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

後又遷都建業,自此三國正式鼎立。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魏重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大權。

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征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鄧艾避開姜維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黜曹魏皇帝曹奐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摺疊

黃巾之亂

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迅速發展到數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亂。

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

最後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仍然散布各地。

隨著各地山賊土匪陸續出現,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

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

這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雖有利於鎮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生內亂後,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制。

例如益州牧劉焉為了割據巴蜀,藉由五斗米道首領張魯占領漢中,切斷與關中朝廷的關係。

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斷衰弱下,反而開啟群雄割據的局面。

188年漢靈帝駕崩,戚宦之爭又起。

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弟陳留王劉協。

漢少帝劉辯順利繼位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

何進還令涼州董卓、并州丁原帶兵增援。

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

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

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1]

摺疊董卓亂政

董卓為了奪權,開始剷除反對者,手段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

他促使呂布殺死掌管都城禁衛的丁原奪得其軍隊,袁紹及曹操等原先掌握過兵權的將領紛紛逃離首都洛陽。

最後董卓廢除並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群雄並起,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

董卓為了迴避其鋒芒,於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併火燒舊都洛陽。

其間,關東聯軍只有孫堅、曹操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關東軍也隨之解散。

此後,群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

董卓遷都後,自封為太師,繼續掌控朝政。

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

不久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人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其間涼州馬騰與韓遂等也率軍逼近長安。

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於長平觀擊敗馬騰等人。

195年,由於李傕與郭汜等人內部不和,發生內鬥,分別挾持獻帝與大臣,長安陷入一片戰亂。

7月,漢獻帝離開長安,開始東歸洛陽。

李傕與郭汜等人又聯合起來,追擊獻帝。

而後漢獻帝派人與李傕、郭汜講和才停止追擊。

196年獻帝輾轉流亡,回到已成廢墟的舊都洛陽,隨後被曹操迎奉到許都,以漢獻帝脅迫其他諸侯,史稱「挾天子以令諸侯」。

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將伍習殺死。

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領段煨等關中諸將討伐李傕,李傕被誅殺,至此關中初定。

摺疊群雄割據

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皇帝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

原董卓部下張濟因軍中缺糧,途徑荊州南陽掠奪,在攻打穰城時戰死。

其軍隊由侄子張繡繼承後,反被荊州牧劉表安置在宛城,聯手抵禦曹操。

孫堅在攻打劉表據有的襄陽時被黃祖埋伏射死,其子孫策投奔袁術後用玉璽向他借兵,帶領孫堅舊部於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

最後孫策獨領江東,與劉表對峙,並等待時機北上中原。

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國號「成」,最後被曹操及劉備攻滅。

194年益州牧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

馬騰、韓遂等人則於涼州、雍州一帶各自發展勢力。

公孫瓚擊敗劉虞後雄踞幽州,最後被袁紹滅亡。

東遷的呂布先是奪取曹操的兗州,被擊敗後先附劉備,接著奪其領地徐州,最後被曹操於下邳抓獲處死。

劉備繼任病故的陶謙成為徐州牧,但先後因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紹,後又逃到汝南試圖建立勢力。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占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

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約十萬人,擇其精銳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

曹操奉立東逃的獻帝於許昌後,藉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群雄;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

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

由於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

公元200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又通過幾年時間,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

通過北征烏丸以及平定遼東公孫康,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摺疊三國鼎立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

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迫使曹軍退回北方。

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

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

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

222年,又因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崩於白帝城。

之後不久, 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摺疊三分歸晉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司馬炎稱帝後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

在264年孫皓即位後,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

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

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

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

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

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

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

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

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

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

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摺疊編輯本段曹魏簡述

摺疊曹魏興亡

隨著漢丞相曹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對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製的施行,北方社會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

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

[2]恢復的冶鐵業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

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

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稱魏王,都鄴。

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

魏置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

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魏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

魏建立後不久,大權旁落。

曹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

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

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

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

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

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淩(251年)、毌丘儉(255年)、諸葛誕(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毌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

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趁時立功,於263年出兵滅蜀漢。

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通史之(八)三國六十年

今天要講的這個時期,想必大家已經太過熟悉了,因為四大名著的原因,三國一直是大家愛討論的話題。糾結了好久,一是大家熟悉,二來這個時間段只有短短60年,但想到初衷既然是要串一下中國歷史,所以還是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