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敢稱帝,孫權敢稱帝,比他們都強大的曹操為何不敢稱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軍閥相互攻殺,好在曹操橫空出世,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中國北方,而後來魏蜀吳三國相繼稱帝,值得稱道的一件事情是,蜀漢昭烈帝劉備220年稱帝,魏文帝曹丕220年稱帝,東吳孫權220年稱王,229年稱帝。
孫權和劉備算得上是各自政權穩固的第一代,稱帝自然無可厚非,可是曹魏的天下都是曹操一手打出來的,為什麼最後卻是兒子曹丕稱帝,而曹操卻不敢稱帝呢?難道曹操在死前就不想過一把皇帝癮麼?
實際上曹操不稱帝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曹操此人曾經身為漢朝大臣,而且對漢室頗有大功,早年受任騎都尉破黃巾,擔任濟南相,後來捨命刺殺奸賊董卓,逃回鄉里之後起兵召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好不容易把董卓給逼退了之後,各路諸侯沒有一個敢追擊董卓的,而偏偏只有曹操帶兵追殺,結果被早有準備的董卓軍給打的大敗,幾千軍馬毀於一旦,要不是弟弟曹洪捨命相救,曹操自己都沒命了,來到諸侯大營慷慨陳言:「討董之事,一戰可定天下,諸君畏懼不前,豎子不足與謀!」
而且漢朝歷經二十四帝,統治天下長達四百年,因此百姓對漢朝的歸屬感很強,都認為自己是漢朝的子民,為什麼曹操要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呢?就是因為漢獻帝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曹操擁立了漢獻帝的初期,天下人都認為曹操是大大的功臣,不少忠心於漢室的能人都紛紛投奔曹操,比如漢室後裔劉嘩,曹操一旦稱帝,很有可能就會使自己長久以來積攢的人心全部消散,到時候數十年征戰的辛苦全部都毀於一旦。
而第三個原因,則是因為將臣的阻撓,曹操之所以能夠接連取得北方與中原,離不開麾下諸多謀臣猛將的幫助,而這其中的不少人對漢室心存忠義之念,輔佐曹操成就大業也是希望能夠恢復漢室,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就是尚書令荀彧,每次曹操出征都要讓荀彧鎮撫後方,籌集糧草,職能等同於蕭何,官渡之戰若不是荀彧統籌後方,勸說曹操,只怕官渡之戰勝負難說,而聽說曹操進位魏公之後,荀彧當即勸諫曹操不要如此,以至於後來荀彧被曹操賜死。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聲名,正所謂生前身後名,一個人追求的無非是生前的財富地位還有死後的千古留名,生前的曹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平定了中原和北方,如果曹操並沒有篡漢自立,那不管後人怎麼說曹操姦猾,起碼從名義上來說曹操一輩子還算得上是漢臣,而不是篡國奸賊。
因此孫權上書曹操稱帝的時候,曹操斷然拒絕,因為曹操一旦稱帝,那也就意味著漢王朝的結束,孫權自然也就可以效仿曹操,跟在曹操後面一起稱帝。
出於早年對漢朝的忠誠,還有對天下人心和臣下的思慮,再加上為了保全名聲,因此曹操終其一生並未敢稱帝,但是漢末戰亂幾十年,諸侯更迭已經耗盡了漢室的人心,因此曹操統治期間已經基本掃除了障礙,所以魏文帝曹丕篡漢自立,廢漢獻帝的時候並沒有遭到太大的阻礙,曹操雖然並未稱帝,但是已經為子孫後代篡漢自立鋪好了道路,而魏文帝篡漢之後,也追封曹操為魏武帝,稱帝的願望在兒孫的手中得以實現,也算是完成了曹操的一個夙願。
曹操為何不稱帝?《三國演義》是胡扯,其實曹操才是漢室忠臣!
漢末時期的三位巨頭,曹操、劉備和孫權,後面兩位都先後稱帝,只有曹操,至死也不過是魏王的身份。當年高祖劉邦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能稱王,曹操已經是打破了漢朝的原則了,卻為何一直未稱帝呢?更何況曹操...
三國亂世,劉備、孫權先後稱帝,唯曹操至死也不做皇帝,忠臣也
漢末時期的三位巨頭,曹操、劉備和孫權,後面兩位都先後稱帝,只有曹操,至死也不過是魏王的身份。當年高祖劉邦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能稱王,曹操已經是打破了漢朝的原則了,卻為何一直未稱帝呢?更何況曹操...
三國時期為什麼曹操沒有稱帝而曹丕卻做到了,原因就在這裡
曹操這麼名字相比沒有人不知道,曹操在董卓進京之後就和王允合謀一起刺殺董卓,之後參加了18路諸侯討伐董卓的行動,可以說在這之前曹操的歷史形象應該大家都覺得很正面。但是在此之後曹操劫持了漢獻帝劉協,...
曹操是否有過篡漢自立的想法?
我移動視線,腳下的大地不斷變遷;我定睛一瞧,精彩的故事還在上演 ,歷史的車輪,滿載著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不斷轉動......曹操,三國時期的標籤、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