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賊」一詞究竟是否確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適存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提到曹操,大家想到的第一個形容他的詞恐怕就是「漢賊」。
然而這是曹操的敵對勢力對他的稱呼,並不能算數。
而《三國演義》的作者身處的時代持尊劉貶曹的歷史觀,只因《三國演義》影響太大,使得曹操的文學形象大大蓋過了其真正的歷史形象。
曹操英明一世,這點上卻是蒙冤不少。
那歷史上的曹操究竟如何?既然探究的是歷史,就應讓史實說話。
1.棒殺權貴
漢靈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舉孝廉,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主管洛陽北部的治安。
洛陽在天子腳下,權貴專橫很難治理。
青年時期的曹操卻不畏權貴,修繕官府,置五色棒,申明禁令,違反者棒殺。
但大宦官蹇碩的叔父不把曹操放在眼裡,違禁夜行,最後曹操依法棒殺,治安立即好轉。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早年時候的曹操非常有才幹、勇氣,秉公執法,做事雷厲風行。
那時候雖值東漢末年,但還沒有出現農民起義、軍閥割據的局面,曹操這樣的作為不正是應驗了那句「治世之能臣」的評價嗎?
2.鎮壓黃巾
鎮壓農民起義打殺農民不是件光彩的事,但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特定的階級中去評價才能不失公允。
曹操屬於官僚地主階級,鎮壓農民起義是其階級利益的要求,於他而言無可非議。
曹操先是大敗潁川黃巾,後來又收編青州黃巾數十萬,極大挫傷了黃巾軍。
這是積極捍衛皇室的表現。
圖片發自簡書App
3.追擊董卓
董卓廢了漢少帝,自立漢獻帝,獨掌朝綱,是造成東漢亂世的一大禍根。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天下眾怒,公元189年,曹操雖然實力不強但首舉義兵,之後各地諸侯陸續舉兵,以袁紹為首組成聯合軍討伐董卓。
然而各路諸侯陽奉陰違,各懷鬼胎,誰都不肯真正出力而想著藉機拓展地盤。
曹操不滿他們消極無為,獨自率兵追擊董卓,被其部隊殺敗。
相比於其他諸侯只顧自身利益不顧國家安危,曹操真正是心繫天下,為了天下太平而孤軍奮戰。
4.接獻帝入許都
迎帝入許這件事最被對手詬病,劉備、諸葛亮常常以此發難一口一聲「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隆中對》講「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恐怕未必全是。
先來看漢獻帝被接到許都之前的狀況。
董卓沒死的時候,漢獻帝完全活在他的倒行逆施之下,甚至自己都命不由己。
董卓死後,獻帝又被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人所控制。
好不容易讓他們答應東歸洛陽,卻又被楊奉、董承、韓暹等黃巾餘孽實際控制。
而洛陽被董卓燒成了焦土,獻帝和一班文弱官員在那過得日子簡直比叫花子還苦,甚至有官員被活活餓死。
獻帝東遷洛陽後,曹操是經常送給他一些食品和器物的。
接到許都後,又送了許多生活必須品(可見獻帝生活之窘迫),還幫獻帝搞起了皇帝排場,不至於像原先那麼狼狽。
其實這時候哪怕獻帝本人也是很感激曹操的,曹操的所作所為客觀上的確稱得上是忠臣擔當。
曹操迎接獻帝後,關中地區紛紛歸附,側面看出當時人們對曹操的內心評價。
再看看那位有著「四世三公」顯赫家世,實力最為強盛的袁紹做了些什麼。
起初是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因為獻帝是董卓所立),劉虞不肯配合只得作罷。
而後見曹操迎了獻帝得了好處,又要求曹操遷都甄城。
因為甄城靠近自己的勢力範圍,便於控制和後續操作。
結果被曹操拒絕。
由此可見,曹操是積極主動地拱衛漢室,世代門閥的袁紹倒是居心不良,對漢王朝顯得有點漠不關心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5.述志令
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
寫於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歲的時候。
曹操發布了這篇令文,借退還皇帝加封三縣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擊了朝野謗議。
文章內容講述了自己一步步由小做大,志向也一點點變大,最後止於宰相的奮鬥經歷和心路歷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雖不免有些美飾之詞,但總的情意還是真實的。
易中天先生評價曹操是「可愛的奸雄」,一大原因就是曹操喜歡講點真話。
6.畢生未稱帝
曹操生前做到了魏王,晚年野心開始有點膨脹,在禮節上對獻帝不再像當初那麼客氣,所享有的權力和配置超過了人臣之限。
不過晚年膨脹在歷史上是常有的事,漢武帝晚年因巫蠱案殺了許多無辜之人,唐太宗一生精治,但到了晚年卻有不少勞民傷財的舉措,直言納諫的開明也變成了「漸惡直言」。
但請大家注意到的是,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稱帝,「魏武帝」是曹丕在他死後的追諡。
再看看他的競爭對手們是什麼情況。
公元220年,曹丕威逼漢獻帝退位自己稱帝。
公元221年,也就是僅僅過了1年,急不可耐的劉備就稱帝了。
公元229年,孫權也正式稱帝,三國鼎足之勢形成。
這口口聲聲說要興復漢室的劉皇叔,那邊漢皇剛剛退位你就稱帝,恐怕不大合適吧。
賊喊捉賊的伎倆對於政治家來說實在是小菜一碟了。
至於孫權的野心,據《張昭傳》注引《江表傳》記載,孫權稱帝後一次大宴百官,把功勞歸於周瑜(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力排眾議堅決抗曹並最終大破曹軍),張昭也跟大家一起歌功頌德。
不想孫權嗆他一句:「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赤壁之戰前張昭是主降派)。
可見孫權早已有稱帝野心,根本沒為漢室江山操半點心。
結論
唯物主義論要求我們客觀地看待世界,現今刑法理論界也反對主觀歸罪的思想。
曹操一生都致力於統一群雄割據的中國版圖,希望恢復大一統的局面,這有利於百姓生息和社會發展進步。
而劉備、孫權一定程度上是反對大一統的割據勢力,違逆了時代潮流。
曹操一生沒有稱帝而劉備、孫權最後稱帝,不管曹操是出於何種考慮,事實終歸是事實無可辯駁。
所以說曹操篡奪漢室實在是冤枉了他,而認為劉備一路舉著正義的大旗,未免上了他那點小伎倆的當。
雖非秦皇漢武雄才偉略知人善任,用盡畢生精力仍未能實現天下統一,他該恨誰?
曹操因自己的出身不好,向來被袁紹、袁術這種世家子弟所瞧不起,儘管其祖父曹騰的爵位是侯爵,可畢竟是宦官出身,侯爵雖然顯貴,但在世族為尊的時代里,雖有富貴卻未必得到別人的尊重。曹操的官宦生涯較早,2...
漢末三國為何沒有謀臣名將選擇袁術?六個字:自作孽,不可活
東漢末年,經過十常侍之亂,董卓進京禍亂朝綱以及天下諸侯群起討伐董卓,董卓脅迫漢獻帝和百官遷都長安等一系列風雲大事之後,天下進入了逐鹿中原,群雄爭霸的混亂時期。一方面諸侯爭霸,另外一方面有能力的謀...
「協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到底是不是英雄
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末年,大漢王朝皇室衰微,從黃巾起義到董卓禍亂朝綱一直到三國歸晉近60年的時間,軍閥割據戰亂不斷,你方藏罷我登場,天下生靈塗炭,中間的出現許多的經典人物在後世演繹。現在我們來說說...
曹操一世英雄,為何最終沒有稱帝?
中華五千年文明,每一段歷史都很精彩。但是,由於時間太久了,我們了解歷史,往往是憑藉一些史書,古人筆記,以及出土的文物。所以很難說真實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由於小說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作者羅貫中,...
概述史:從董卓進京到三國歸晉,這才是最完整的三國歷史
讀《十八路諸侯》,看最真實三國歷史 如果說歷史上那個時期的人物,是最為大家熟知的,問一百個人,會有九十九個人會說是三國。因為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讓歷史上的這個時期,成了中國歷史上大家最最熟悉...
魏武揮鞭——連載之五
在整個大漢亂七八糟的時候,那個董卓還是在皇宮裡醉生夢死,只不過皇宮已經不是洛陽,而是長安了。在以袁紹為盟主的討賊聯盟的打擊下,董卓儘管有強悍呂布和的涼州兵的支撐,還是不太能夠抵抗討賊聯盟的力量,...
曹操是怎樣一個人 他是如何強大的(一)
三國,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歷時很短,從220年曹丕稱帝到280年西晉滅東吳,只有60年時間,這是狹義上的說法。其實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國歷史,是小說《三國演義》所記載的年代,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
曹操一心向漢,最終卻被說成漢賊,原因只怪當時漢獻帝太懦弱
漢末三國,群雄爭鬥,大家都應該知道《三國演義》只是一部被羅老師加入了感情色彩的小說,其中的內容就有很多不真實的存在,比如曹操就是一個被黑了千年的典型,三國的曹操一直被人罵成是漢賊,忤逆,謀反,小...
三國亂世,劉備、孫權先後稱帝,唯曹操至死也不做皇帝,忠臣也
漢末時期的三位巨頭,曹操、劉備和孫權,後面兩位都先後稱帝,只有曹操,至死也不過是魏王的身份。當年高祖劉邦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能稱王,曹操已經是打破了漢朝的原則了,卻為何一直未稱帝呢?更何況曹操...
曹操至死沒有自立為帝,為何背上了曹賊的罵名,毀於兒子之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
曹操為何不稱帝?《三國演義》是胡扯,其實曹操才是漢室忠臣!
漢末時期的三位巨頭,曹操、劉備和孫權,後面兩位都先後稱帝,只有曹操,至死也不過是魏王的身份。當年高祖劉邦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能稱王,曹操已經是打破了漢朝的原則了,卻為何一直未稱帝呢?更何況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