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顛覆陳橋兵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橋兵變是個快要被談爛了的話題,但是本文所講的陳橋兵變絕不是大家熟悉的那個老生常談的內容。

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深度剖析事情背後真實的,甚至可以說是駭人聽聞的,是完全顛覆歷史傳統觀點的寫照

第一,陳橋兵變發生的背景。

周世宗柴榮臨死之前做了周密的安排,這些安排為什麼僅僅維持了半年就被打破,周世宗具體是怎麼布置的。

第二,陳橋兵變的具體過程。

第三,陳橋兵變九大疑點。

我們先來看看陳橋兵變發生的背景。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在臨死之前,周世宗安排了三方輔政的格局輔佐繼位周恭帝柴宗訓,周恭帝是周世宗柴榮的第四個兒子,當時只有七歲。

再來詳細的分析下這三派力量的對比,第一派勢力--外戚。

自古以來皇帝都喜歡靠外戚的力量維護自己的統治,周世宗在不利的政治形勢下,也選擇了這條路。

本來周世宗的原配夫人符皇后死後就一直沒有立皇后,但由於符皇后的父親是當時勢力很大的地方軍閥符彥卿,周世宗在臨死前幾天把符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彥卿的另一個女兒立為皇后。

此舉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靠老丈人的力量維護年幼的周恭帝的天下。

說起這位符彥卿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有三個皇帝都做過他的女婿-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

當時符彥卿被封為魏王兼天雄軍節度使,天雄軍在哪裡,就是著名的河朔三鎮,我們來看看地圖,河朔三鎮就是盧龍鎮,承德鎮(今河北正定)和魏博鎮(今河北大名)。

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北可以抵禦北**遼,向南可以監督京城開封,一旦朝內有事,不搞定天雄軍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方,顧命大臣。

周世宗臨死前任命宰相范質王溥為輔政大臣。

范質是個直性子,而且奉公廉潔,長期擔任宰相的位置。

王溥的資格更老,這個人早在郭威時期就做了宰相,周世宗即位後契丹大舉入侵,滿朝文武只有王溥力主周世宗御駕親征,幫助剛剛即位的周世宗穩定了局面,不但立了大功而且很忠誠。

這是第二方勢力。

但是這一派都是文臣,沒有兵權。

第三方,禁軍。

禁軍駐紮在京城,是後周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禁軍包括兩隻部隊,一支叫殿前司,另一隻叫侍衛司。

周世宗首先解除殿前司首領張永德的兵權,安排他最信任的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

又把侍衛司首領李重進派到地方擔任節度使,安排韓通擔任侍衛司的副首領,調動軍隊的權利就在韓通手裡。

由此可見,周世宗把原來禁軍的兩位最高領導都換了人,而且還讓他們互相牽制,有制兵權的沒有調用權,有掉兵權的沒有制兵權,表面看起來這樣天衣無縫。

誰知這恰恰成為趙匡胤利用的一個弱點。

周世宗安排了三方勢力輔佐自己的兒子,以為後周天下可以高枕無憂,卻沒想到,他死後僅僅半年,三方輔政的格局就此徹底打破,老柴家的天下改姓了趙。

史書記載陳橋兵變發生的過程很快很短暫,僅僅5天就結束了,按照正史的記載事情的經過非常可疑,我們來看看這五天都發生了什麼。

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正在向年幼的周恭帝皇帝朝賀,忽然傳來一個消息,說北方的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關於這個消息的來源是整個事情的關鍵之一,後面我們要詳細分析。

)當時主政的是符太后,也就是周世宗臨死前新立的符皇后,她剛剛二十多歲,又是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范質。

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

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趙匡胤立即掉動軍馬準備出城。

正月初二,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京城出了一股留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

」,這個流言瞬間傳遍了整個京城和禁軍,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皇宮卻沒有聽到這個消息。

正月初三,趙匡胤帶領大軍出城,走到陳橋驛這個地方,一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

此時天色已晚,就駐紮在陳橋驛,當天趙匡胤喝醉了酒醉臥於軍中。

這個時候,據《宋史》記載,軍中有一個善於觀天象的人散布流言說「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者久之,」就是說天上出現兩個太陽在搏殺。

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這個流言很動搖軍心。

於是軍中眾將就聚集起來商議,大家認為,與其給年幼的皇帝賣命不如擁立趙匡胤為天子。

於是眾將就先去找趙普和趙光義,說明來意,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普說「太尉赤忠,必不汝赦」,意思就是趙匡胤是絕對忠誠於柴家的,如果他酒醒了聽到你們要擁立他為皇帝,肯定不會寬恕你們。

但是眾將認為另立天子的話一旦出口,已無退路。

所以在眾將堅持下,趙普和趙光義一邊派人保護趙匡胤的家屬,一邊派人通知京城禁軍另外兩個高級將領石守信和韓申琦早做準備,這兩個人也是趙匡胤的鐵哥們。

接下來的一切就等著趙匡胤酒醒。

正月初四,清晨,趙匡胤舒舒服服的睡到自然醒來,接下來的事情在司馬光的《沭水紀聞》和《續資治通鑑長編》都有記載,等趙匡胤酒醒,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有個人拿著一件黃袍披到他身上,大家跪在地上參拜新天子,這就是著名的黃袍加身,於是趙匡胤喝點酒睡了一覺就糊裡糊塗的被皇帝了。

至於這個拿黃袍的人是誰,史書沒有說。

黃袍加身的記載,雖然源自正史,但是不管別人怎麼想,筆者覺得這個事情根本就不符合邏輯,可疑的地方太多,後面我們要詳細分析。

趙匡胤嚴令部下不得驚擾皇帝和太后,然後大軍仍然如來時一樣,不擾民,非常有秩序的從僅僅四十里外的陳橋驛回到京城。

趙匡胤造反的消息傳到朝廷,滿朝文武皆驚得不知所措,宰相范質握著王溥的手,直掐到出血說「倉促遣將,吾之罪也」,王溥已經驚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所有人中只有一個人非常冷靜,就是侍衛司的首領韓通,一得到趙匡胤造反的消息,立即就準備跑回家裡組織抵抗。

沒想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個人,追著韓通殺,韓通跑到家裡來不及關門,就被來人一刀砍死,接下來殺了韓通一家。

正月初五,舉行禪位大典,這個時候才發現倉促之際沒有準備好禪位詔書,沒想到翰林學士承旨(官名)陶谷從靴子裡掏出個詔書就念,居然早就準備好了,趙匡胤對這件事情的反映,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是「太祖甚鄙之」。

整個政變只用了不到五天時間,幾乎不流血,因為只殺了韓通一個人,所以說幾乎不流血。

接下來進入本文的核心部分,九大疑點。

在整個陳橋兵變中,趙匡胤似乎毫不知情,置身事外。

難道他真的什麼也不知道,睡醒一覺就成皇帝了?以正常人的智力不用腦袋想,用腳趾頭想也能覺出不對勁。

第一大疑點,北**契丹的入侵。

契丹和北漢到底有沒有在顯德7年正月入侵後周,經過仔細的查閱文獻,筆者發現這個事情非常詭異,正史中記載這件事情有,但是也有一些文獻記載沒有。

其實這個事情有沒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入侵的軍隊後來怎麼樣了呢?

據《宋史.卷一》記載,「鎮州郭崇報,契丹與北漢皆遁。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的記載也是:「契丹與北漢皆遁去。

」難道契丹和北漢沒有任何成果,被趙匡胤一披黃袍都嚇跑了麼?正史中的權威資料《宋史》《舊五代史》《資治通鑑》雖然都記載了這次入侵,但是這些文獻的史源並不可靠,為什麼這麼說,大家要明白一點--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

《舊五代史》是北宋初年修錄的,也就是說趙匡胤自己修錄的。

令兩部是根據《國史》的資料,《國史》是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時期修錄的,而國史依據的資料是《太祖實錄》,也是趙匡胤時期修錄的,所以正史的關於契丹和北漢軍隊逃跑的記載都不可信。

我們還不如看看《遼史》,相對來說《遼史》可以不忌諱這件事,應該比較可靠。

據《遼史》記載,當時遼國王子謀反,忙的一塌糊塗的時間,所以遼史根本沒有記載出兵後周的事情。

所以基本可以確定契丹和北漢入侵的事情是虛造的。

誰製造的呢,答案不言而喻,當然是老趙本人了。

趙匡胤為什麼要製造這個謠言的,理由也很簡單,趙匡胤雖然是禁軍的最高首領,但是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利,調動軍隊的權利在韓通手裡。

而一旦軍隊調出京都,軍權就在趙匡胤手裡了。

第二大疑點,兵力部署問題。

在陳橋兵變之前,趙匡胤派韓令坤領兵守邊,韓令坤雖然是侍衛司的人,但是韓令坤是趙匡胤的髮小,和趙匡胤的私交非常好。

又派殿前司副點檢慕容延昭去河北,這個慕容延昭是趙匡胤的鐵哥們。

趙匡胤在政變之前,派了兩個自己的人去河北和邊界幹什麼--理由很明顯,控制住符彥卿,魏王符彥卿當時是天雄軍節度使,天雄軍我們前面講過,如果在京城發動政變,不先搞定天雄軍是不保險的。

趙匡胤先安排自己的人控制住天雄軍,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整個陳橋兵變過程中,身受周世宗重託的符彥卿沒有任何動作的原因。

一來,陳橋兵變進行的太快太順利,以至於符彥卿還沒反映過來,政變已經結束了;二來,即使符彥卿反映快,想抵抗,但被趙匡胤占了先機,他也不敢輕易動手。

第三大疑點,流言。

京城都知道這個流言,出師之日,策點檢為天子。

後來軍中又有人根據天象散布二日爭鬥的流言。

這是偶然事件還是預謀?

第四大疑點,醉酒問題。

趙匡胤何許人也,在筆者心目中,趙匡胤是在整個兩宋時期,最有軍事才能和統御才能,最能打仗的一個人。

像趙匡胤這樣的人在大敵當前之下別說喝醉,就是睡覺也是枕著刀,怎麼可能喝得酩酊大醉?而且軍中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

這個醉的境界實在是太完美了,答案只有一個「無心喝醉酒,有心裝醉人」。

第五大疑點,禪位詔書和黃袍。

先說黃袍,黃袍這個東西在那個時期可不是一件普通物品,皇室以外任何人私藏黃袍是要殺頭的,軍隊中怎麼可能有黃袍,這件黃袍是哪裡來的。

即使是臨時做一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所以此事在歷朝歷代都有人質疑,還有人作詩曰:「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軍中偶得之」。

再說詔書,翰林學士承旨陶谷的詔書是怎麼來的?翰林學士承旨是個官名,這個官就是給皇帝起草詔書的,所以陶谷起草詔書不奇怪,但是他怎麼知道趙匡胤需要詔書呢,而且需要的是禪位詔書呢?這個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第六大疑點,當京城流傳擁立點檢為天子的流言後,據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載,趙匡胤回到家裡說「外間洶洶如此,將若之何」。

這個時候史書記載的趙匡胤母親的反應也很有趣,據南宋人寫的北宋史 《東都事略》記載,其母曰:「我子素有大志,今果然。

」《涑水紀聞》的記載和《東都事略》大同小異,趙匡胤的母親說「我兒平生奇異,人皆言當極貴,何憂也,言笑自若。

」所以後來有名人岳正為此做詩曰:「家母素知兒有志,他人卻道帝無心。

史官兼載非相牾,後人那知費討尋。

」如果趙匡胤真的沒有稱帝的念頭,事發之後他的母親怎麼能表現的如此淡定?

第七大疑點,韓通被殺。

韓通得到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消息立即回去布置,史書記載韓通是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一個人,追著韓通殺,跑到家裡被殺了,然後接下來殺了他的妻子兒女。

韓通是個有名的武將,武藝肯定不會差,在冷兵器時代被一個人追殺最後跑到家裡還是丟了性命,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殺他的人絕對不是偶然碰上的,此人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是早就準備好的。

韓通是趙匡胤集團之外,唯一可以調動軍隊的人,被解決的如此乾淨利落,若非預謀已久,能有其他解釋麼?

第八大疑點,趙匡胤有異志其實早有人看出來,在周世宗柴榮還活著的時候,右拾遺楊徽之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楊徽之對周世宗柴榮說「以為上有人望,不宜點禁兵」,認為趙匡胤在禁軍的名聲人緣太好,不適合掌握軍權,但是周世宗沒在意。

還有一個人,就是被殺的那個韓通的兒子韓偉也提醒他父親要提早提防趙匡胤,但是韓通也沒有聽。

可見,要瞞過天下所有人並不容易。

第九大疑點,陳橋兵變的兩個重要人物,趙普和趙光義。

趙普這個人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半部《論語》治天下膾炙人口。

關於陳橋兵變,趙普還寫了一本書叫《飛龍記》,但後來證實,《飛龍記》中的記載多有謊言。

而趙光義在這個事件中表現的非常積極,和他哥哥形成強烈的反差,這符合實際麼?這裡要提到一個叫王禹偁的文學家,他是《太祖實錄》編寫者,因為秉筆直書,招致宋真宗的不滿而被貶官。

後來這個王禹偁寫了一本書裡面說到,陳橋兵變的時候趙光義根本就不在陳橋,趙光義當時是在京城。

如果這個事情是真的,那正史中整個陳橋兵變都是在撒謊,趙匡胤在撒謊,趙普在撒謊,趙光義也在撒謊。

綜上所述,陳橋兵變其實是一個目的明確,早有預謀,精心策劃的陰謀。

如果說這個陰謀是一部大片的話,趙匡胤在其中扮演了三個重要角色--總策劃,總導演兼男一號。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懷疑筆者是心理是不是太陰暗了,把趙匡胤說成是如此不堪的一個陰謀家。

而筆者要說的是,這恰恰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所在,幾千年來滄桑變化,一切都在變,只有一個東西是永恆的,就是人性,人性是不變的,所以歷史告訴我們的真實情況雖然殘酷,我們還是要接受它,這才是治史最難的地方也是治史的精髓所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四削弱相權

經過趙匡胤不斷的對中央進行集權改革,很多重要部門都缺少任職人員,鑒於此范質上奏說:【自古帝王開創基業,都分封子弟,樹立屏障,宗族親戚一旦興隆,國家就可長久鞏固。我看皇弟泰寧軍節度使趙光義,自從...

柴榮死後趙匡胤怎麼做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

大宋謎案之趙匡胤稱帝之謎,迷霧重重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個叫趙匡胤的後周將領率軍北上抵禦契丹的進攻,大軍行至陳橋驛,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戲劇性的一幕,睡夢眾的趙匡胤被眾將領叫醒,稀里糊塗地就被披上了黃袍,擁立為帝。結束了五...

陽光下的陰謀(四)

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突然從邊關傳來契丹和北漢聯軍南下攻打後周的消息。史書通常說「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給人一種朝中宰相都是慌了神,病急亂投醫的感覺。仔細...

趙匡胤真的沒策劃陳橋兵變嗎?

前文說了一大通,那麼,陳橋兵變之於趙匡胤,到底是無心被逼,還是有意為之的呢?我認為是有意為之的!理由有以下幾點:①出兵之前,「時都下歡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惟內庭晏然不知。」(《續資...

陳橋兵變的歷史真相

陳橋兵變是怎麼回事?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取代後周,建立大宋王朝的事件,歷史上稱為陳橋兵變。陳橋兵變介紹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