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一下被諸葛亮大材小用的都是什麼人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大材小用第一例:被一味打壓的李嚴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中國三國時荊州南陽郡(治今河南省南陽市)人,蜀漢的將領和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

年輕時為郡中專職吏員,以才幹知名。

荊州牧劉表讓他到郡中各縣任職。

曹操進入荊州時,李嚴正為秭歸縣令,於是西往奔蜀,劉璋用他為成都縣令,又獲得能幹的名聲。

建安十八年(213年),李嚴被劉璋臨時任命為護軍,與參軍費觀督綿竹軍拒劉備;李嚴、費觀陣前倒戈,率眾投降,同拜裨將軍。

劉備攻取益州後,李嚴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益州因在劉璋治理下,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劉備於是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李嚴5人一起制定《蜀科》,後來成為了蜀漢的法律體系的基礎。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事例來看李嚴的軍事才幹,建安二十三年,有盜賊馬秦、高勝起事且合聚部伍數萬人。

這時劉備遠在漢中,李嚴沒告訴劉備,就帶了本郡五千人馬去征討,斬二賊首級,大勝而歸。

以五千人打敗數萬人,是主動出擊戰而不是據險防守戰,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李嚴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

劉備把李嚴看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才,在白帝城拖孤時,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與諸葛亮共同輔政,然而諸葛亮「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李嚴儼然成了一個閒人,「平常冀亮當自輔」,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

諸葛亮也評價他說:處理事物猶如流水般自如、迅速,任何艱難的工作在他手中從來沒有遲滯。

由於諸葛亮在每次戰爭中,都是親自統兵,所以李嚴對此表示非常不滿,在第三次北伐戰爭中又剝奪了李嚴的兵權,使其催督糧草,而讓這樣的一個人有很好統兵能力的人去管糧草豈不可惜?古語道:「兵未發,糧草先行。

」這沒錯,這是為了防止糧草被劫從而無奈的退軍,所以糧草官必須很有能力。

但在蜀軍北伐的路上,根本不會有人來劫糧草,所以只要保證糧草按時運到就可以了。

所以讓李嚴督糧就是太大材小用了。

但是在運送糧草上「值天霖雨,運糧不繼」,李嚴便矯詔召回諸葛亮。

然而,由於李嚴平時與諸葛亮不和,於是便把李嚴廢為平民。

李嚴這樣做,雖然違反了軍紀,但是卻延緩了國家危機。

如果諸葛亮能夠從國家利益出發,對待李嚴不抱有成見,重視李嚴的軍事才幹,讓李嚴率軍北伐發起戰役攻擊,諸葛亮自己身為丞相兼大將軍,自應坐鎮成都居中調度一切,做總體戰略謀劃和原則性指導,同時做好人才的培養,配備好人才梯隊,也許一切就要重新書寫。

2. 大材小用第二例:待之不公的楊儀

楊儀(約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

最初,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投奔關羽,任為功曹。

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劉備讚賞,擢為尚書。

因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調為弘農太守。

建興三年(225年)任丞相參軍,此後一直跟隨諸葛亮戰鬥。

「楊儀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梁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在後備供應和政治宣傳方面發揮了無與倫比的才能,為南征北戰提供了較好的基礎保障。

亮卒,他部署安全退軍。

這一段描述就很能說明楊儀處理政務軍務方面卓越的才幹,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楊儀原本是荊州刺史傅群的秘書(主簿),後投靠關羽,又經關羽引見,見到了劉備。

《三國志》載:「先主與語論軍圍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闢為左將軍兵曹掾。

」楊儀的確是有才幹才被劉備和諸葛亮賞識。

他跟隨諸葛亮參加了歷次北伐,擔任丞相長史加綏軍將軍。

丞相長史的職務相當於諸葛亮的秘書長,協助諸葛亮處理日常軍務。

而楊儀把這個工作做得很出色。

《三國志》中云:「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

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說明當時諸葛亮對楊儀十分信任,把軍隊的日常雜務以及規劃調度等具體工作都交與楊儀,而楊儀處理這些事務來也是井井有條,因此深得諸葛亮的器重,每天伴隨諸葛亮左右,成了諸葛亮信任並易中的人。

劉備、諸葛亮都是閱人無數且眼裡都不揉沙子的人。

楊儀能得到他們的賞識器重,說明這個人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楊儀也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心胸太狹隘。

史書上說他是「性狷狹」,在劉備征東吳之時,就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被貶到弘農左遷遙署當弘農太守去了。

至於兩人因何起爭執,《三國志》並未說明,但以劉備的賞罰分明,過錯一定在楊儀這邊。

而楊儀在諸葛亮身邊擔任長史期間同魏延不和,兩人的關係甚至「勢同水火」。

有一次魏延拿著刀想宰了他,把他嚇得跑到哭著跑到諸葛亮那裡告狀。

而諸葛亮因為愛惜這兩人的才華,便在其中當和事老,但也常恨兩人不能和睦相處。

不過有諸葛亮在,兩人只得都壓著火。

但諸葛亮一死,兩人胸口這座壓抑已久的火山終於噴發了出來。

諸葛亮臨終時把兵權交與楊儀,導致了武將之首魏延的不滿。

這也難怪,魏延跟著諸葛亮出生入死多年,戰功赫赫,如今已成為三國的第一名將,結果卻讓長史楊儀撿了便宜,自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氣勢洶洶來找楊儀算帳。

他趕到楊儀部隊的前面,所過之處都燒絕閣道。

兩人又都上表劉禪告對方謀反。

楊儀命大將王平抵禦魏延,魏延的部隊因為不滿魏延的做法便陸續星散開了小差,只剩魏延與其子數人逃到漢中。

楊儀又派被馬岱去追。

最終馬岱將魏延斬殺,人頭交與楊儀。

這時楊儀狠踩魏延的人頭且邊踩邊罵:「庸奴!復能作惡不?」而後又向劉禪告發魏延,導致了魏延被誅三族。

此時楊儀狹隘心胸一目了然。

回到成都給諸葛亮發完喪後,劉禪根據諸葛亮的遺囑把丞相大權交與蔣琬,軍權交與姜維。

諸葛亮知道以楊儀的性格弱點不堪大任,所以利用完他之後就被靠邊站了。

楊儀此時的心境和當時的魏延是一模一樣的。

況且蔣琬的資歷也確實沒他老,在劉備時代楊儀就是尚書,而蔣琬只是尚書郎,是楊儀的下屬。

後來兩人雖同為丞相參軍長史,但楊儀一直隨諸葛亮在軍中作戰籌劃,而蔣琬一直在大後方當太平管事,所以楊儀認為自己比蔣琬資格老,功勞大,如今兩人的地位卻相差如此懸殊,以他「狷狹」的個性自然咽不下這口氣。

終於有一天憋不住向當年一起對抗魏延時的費禕吐露了心聲:「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就是說後悔自己在諸葛亮死後沒有帶兵投靠曹魏,如今是追悔莫及了。

但這個費禕當初是怎麼對待魏延的,今天就怎麼對待楊儀,轉過天來費禕就向劉禪打了小報告。

劉禪自然大怒,想要斬了楊儀,結果還是一直遭楊儀妒恨的蔣琬求情,說楊儀縱然有錯,但看在他跟隨丞相多年征戰有功的份上把他貶為庶人就行了。

楊儀這才逃過一死,被削職為民。

但楊儀並沒有老實下來,也許是為自己辯白,史書上說:「上書誹謗,辭指激切。

」至於誹謗誰?是他妒恨的蔣琬,還是告密的費禕就不得而知。

總之這次上書不但沒洗清他反倒徹底激怒了劉禪,派人來捉拿他。

楊儀見大勢已去,已經沒人能信任他,也沒人能救得了他了,但也可能的確是為自己的言行羞愧,最終自殺身亡了。

至此我們作個小結,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楊儀不負眾望,領蜀漢大軍迅速脫離險境。

他是為蜀漢立過大功之人,又有非常優秀的才能。

然而,諸葛亮在臨死之前,就已經把丞相繼承人指定為蔣琬。

之後削奪楊儀的實權,降低了楊儀的待遇,楊儀當然不服,即使「怨憤行於聲色,嘆咤之音發於五內」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他們有才能卻沒有得到重用,心裡肯定有不滿意之處。

的確他們是有缺點的人,即使不讓他們來擔任丞相一職,也應該讓他們做一些和他們的才能相當的事。

「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責遍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味的對他們求全責備,確實有點不公道,這也是對於人才的一種扼殺。

上述兩個案例說明了作為丞相兼大將軍的諸葛亮在用人問題上的很大失誤,這也為蜀漢國在他累死後的衰敗埋下了大的隱患。

教訓極其深刻,令人深省。

讀者朋友,您同意我的分析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禪其實並不傻嗎?

關於這個話題,很多人都認為老生常談,這個話題被說了很多次了,但是小編還是想拿出來說一說。首先,目前史學上已經把劉禪定性為昏庸之主,證據如下: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

諸葛亮為什麼要選蔣琬為接班人

諸葛亮生前,曾經對劉禪有過交待,希望以後由蔣琬繼任。蔣琬雖然沒有直接擔任丞相一職,最初也沒有開府,但無庸置疑,蔣琬就是蜀漢國的宰相,第一執政大臣。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三國還處於交戰狀態,作為執政...

蜀漢大將魏延之死,罪責應該歸咎於他

魏延是蜀漢的軍事名將,他善於養兵,又能征善戰,從一屆小兵(部曲)官至牙門將軍,然而卻死於非命,舉家上下更是被夷平。那麼,魏延究竟有什麼罪大惡極,導致落得如此下場?

探案:魏延到底是怎麼死的?

作者:於是乎v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這起案子的主要涉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