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識人之明,即使酒意朦朧之時,仍不減分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權(字仲謀)無疑是一個福將,當然不是《說岳》中牛皋一流,為示區別,同時也符合他"吳主"、"吳侯"的身份,我們不如說他"福帥"吧。
他的基業為了不起的父兄所創,年僅十九,幾乎已有了"守成之主"的氣象,有老謀深算的張昭和風流倜儻的周瑜為之輔佐,有程普、黃蓋等不惜"馬革裹屍"的老將為之戮力。
最能見出孫權福大命大之處在於,每逢危急之時,他身邊總能及時有一位天賜良將命世,為他排憂紓難,使他轉危為安。
曹操八十萬大軍屯集赤壁,欲與孫權"會獵於吳",當是時,黑雲壓城,甲光映日,也許是三國時代最具文士風流的儒將周瑜,如神龍翩然現身,遂演出一場"談笑間強虜(檣櫓)灰飛煙滅"的"三國周郎赤壁";荊州被劉備借而不還,關羽威風八面,又公然辱罵孫權派去求親的使者,孫權怒火攻心,苦無良策,驀見"次及公瑾"的呂蒙應命而出,以羸弱之病軀作最後一擊,從而一舉奪回荊州;劉備替關羽報仇,盡起蜀國軍隊,瀰山遍野,旌旗蔽空,向吳國殺奔而來。
孫權正因周瑜、呂蒙相繼辭世而感嘆命薄,又一神奇小子陸遜劃然而起,一戰而將劉備連營七十里的軍隊盡付丙丁。
三國時三大戰役:袁曹官渡之戰、魏吳赤壁之戰和吳蜀彝陵之戰,孫權參加其二,藉助兩把神奇的烈火,而竟能凱歌雙奏。
妙的是,孫權幾乎無須親臨前線,他只消在後方稍加調度,落實些糧草和後續部隊,就能盡收煌煌戰果,這一份福氣,實在夠令人羨慕的,也難怪他出生時即"方頤大口,目有精光",活脫脫一個"碧眼兒",充滿貴人之象。
孫權平生除受到關羽極度輕慢外,還曾遭受張遼的藐視。
區別是,關羽的輕慢與孫權的性命無關(倒使關羽自己因此種下禍根),來自張遼的藐視則幾乎要了孫仲謀的命。
那也是孫權難得的一次"御駕親征",在合肥。
那一天,張遼大概"吃錯藥了",他召集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隊,向著數倍乃至數十倍於自己的東吳人驟然發難。
八百人個個披甲持戟,如餓虎下山,撲向東吳羊兵。
當張遼提坦巨神般的身姿率先衝破吳軍陣勢時,東吳人突然膽寒了,他們護衛著孫權,逃向邊上那座由墳堆構成的小丘,再挺出一長列長矛,擺出一種類似古羅馬軍團的烏龜陣,將孫權鐵桶也似護在垓心。
"孫權,你懦夫!"張遼咒罵道:"我就是魏將張遼,你敢下來與我一對一決戰嗎?"孫權當然不敢,但他也許回了一句嘴(身為三軍主帥,被對方咒罵而不出口反擊,情面上說不過去),"懦夫還敢羅唣!"血脈賁張的張遼得勢不饒人,再次發難,急沖而上。
最先抵擋的東吳兵成了最早的犧牲品,二十米,十米,五米,張遼割草機般的鐵戟清除著眼前的障礙,直到剩下對孫權的最後一躍……
命不該死的孫權再次得救了。
他忠勇的部下不惜用人肉方式阻擋張遼的瘋狂,貼身護衛紛紛發出臨終前的慘叫,愛將甘寧身負重傷,凌統一枝長槍又死命抵住了張遼,就在距孫權胸口不過三寸之地。
──由於孫權視張遼如瘟神,致使整個吳國一度都談張遼而色變。
後來張遼病重,魏文帝曹丕仍堅持讓張遼出征。
孫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告誡眾位將士道:"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不必嘲笑孫權的懦弱,怪只怪那一刻的張遼太過瘋狂。
因為,孫權按說不該如此驚慌失措,他早年射獵時,曾遭遇過理論上比這更可怕的場景:一頭吊睛白額大蟲突然直撲上來,兩隻前爪堪堪已搭上馬鞍,好個孫郎,竟擲出雙戟,分別擊中猛虎的前爪。
幾乎在獸王剛剛淪為殘疾的同時,又一枝箭激射而出,貫通它的腦門……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養俠士"的孫權,天生就具備帝王的威嚴和駕馭群臣的能力,而他偉大的兄長孫策,也從來沒忘記提醒他這一點。
孫策也許早就知道,自己好勇鬥狠,孤身犯險的氣質,註定會命不久長,所以帶兵出征時常常將這位阿弟帶在身邊,讓他"參同計謀"。
更有意思的是,每逢酒宴,群僚畢集之時,孫策還會私下裡對孫權說:"兄弟,你得打點精神,在座諸君,日後都是你的大將。
"那一雙極有魅力的碧眼,一眨一眨,眼瞳里倒映出的虹彩,幻化為三千里東吳形勝。
雖然如此,當兄長猝然殞命的時候,哀慟過度的孫權,一時間仍然生出放棄之念。
他神情憔悴,悲哀無度,完全忘記了眼下的當務之急。
威嚴的張昭出現在門外,"孫將軍,這是哭的時候嗎?你英勇的兄長難道希望你像個匹夫那樣哭個沒完,把軍國大事完全撂在一邊嗎?你看看外面,天下鼎沸,群盜滿山,正等著將軍重振雄威,收拾山河。
請將軍快快更衣,檢閱你的部下,整頓你的郡國。
"說完,張昭立在門口,直到孫權一身戎裝重新出現,才露出滿意的笑容。
張昭親自將孫權恭敬地扶上戰馬。
孫權上馬了,這以後,他再也沒有忘記自己肩荷的使命。
當年漢高祖劉邦與淮陰侯韓信相對敘談,論及帶兵之能。
韓信對劉邦的帶兵能力頗為不恭,"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兵。
""那麼你呢?"劉邦再問,"我?哈哈,我可是多多益善的呀!"劉邦接下去那句質問,正恰切地反映了他早年作為一介亭長的見識:"你既然多多益善,何以反而成為我的手下?""臣善於帶兵,陛下善於帶將",韓信答道。
將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重說一遍,當然是為了引出孫權的特點。
即,如果孫權有部下敢於像韓信這樣講話,孫權根本就不會有任何不快。
他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什麼,他知道君王和大將不僅職位上有著不容逾越的分工,能力上也應各有側重。
他需要做的只是,在合適的崗位上找准合適的人才,一旦覷准,決無懷疑。
他最擅長做的一件事,便是在不失君王之尊的前提下,與群臣和睦相處,打成一片。
也許他還認為:忙忙碌碌、事必躬親的君主不是合格的君主,他的使命在調度,他只要長著一雙善於發現人才、識拔人才的眼睛,就大功告成了。
和張昭的交往,便很能見出孫權這方面的特點。
孫權見張昭無疑是有點怕的,孫權自稱"我在張公面前,從來不敢胡亂說話"。
理由不僅在於此人"容貌矜嚴,有威風",不僅在於此人學富五車,一派長者之象,也不僅在於此人在東吳宮廷里資格最老,資歷最深,還在於這老傢伙特會找孫權的茬子。
當然,就張昭一面來說,他可能是因為孫策臨死前曾特地叮囑過他,好好輔佐我的弟弟(據說,孫策還講過類似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亮說過的話:"若我弟弟不行,先生可取而代之"),再加張昭年長,所以幾乎是習慣成自然地喜歡數落孫權幾句。
孫權由於年輕,有時難免意氣用事,想掙脫人主的拘束衣,與臣下胡來一氣,藉此稍稍鬆弛一下繃得過緊的君王神經。
一次在酒宴上,興致勃勃的孫權與臣下約定:"今天大家都要痛飲,直到有人醉得從樓台上掉下去,這酒才算喝過了。
"但見張昭拂袖而起,在外面自己的馬車裡一屁股坐定,滿臉怒氣,哼哼不止。
孫權急忙追出來:"張公您何必呢,我不就是想和大傢伙樂一樂嗎?""這是君主的取樂方式嗎?這是桀、紂輩酒池肉林的行徑。
"張昭說得既堂堂正正,又無線上綱。
"罷了罷了,我聽您的,這酒不喝了。
"雖然張昭頗有張居正的架勢,孫權可不像後來萬曆皇帝那樣,只會躲在宮廷里耍賴般地拒絕臨朝。
孫權迅速學會對張昭陽奉陰違起來,方法大致同打鼾人接受別人批評相似:虛心接受,堅決不改。
孫權在外面打獵射虎,張昭見了總又要嘮叨一番"為人君者,當如何如何"的大道理,孫權鞠躬謝過,轉眼便給戰馬加上一鞭,又朝著獵場飛馳而去。
"孩子,你耍我吶!"張昭氣壞了,不覺也老夫聊使少年性起來,遂託病不起,拒絕上朝。
孫權可不想得罪這位沒有幽默感的老爺子,幾次三番派人去請張昭都不搭理,孫權只能親自出面。
"張公,孫權給你賠不是來了,你快出來吧。
你再不出來,我可要在外面放火啦。
"君主無戲言,火焰果然在張邸四周燃燒起來。
耿直的張昭不僅沒有出來的意思,反而讓下人用泥土把大門填實,完全擺出一副視死如歸的架勢。
"快快滅火",孫權只能改變主意。
這以後,孫權便一直站在張昭門外,從早晨到黃昏。
隨著一聲"咿啞",在兩個僕人的攙扶下,張昭終於出來了。
孫權立刻迎上去,兩人抱頭痛哭。
孫權也該任命一個丞相了,所有人都舉薦張昭。
這一刻,孫權的那雙碧眼可一點沒看含糊,他沒有答應。
他知道,張昭屬於可敬重而未必可倚重的人,性格剛直不屈,孫權寧可以師禮待之,也不想把國家交給他管理。
當然,孫權嘴上說得漂亮溜滑:"張公年事已高,丞相一職殊勞心力,恐與張公健康有礙。
"結果,無法"立功立德"的張昭,老年時只能在家裡從事"立言"活動,專事著述起來。
孫權拜將,亦頗值一書。
東吳原有一班當年追隨孫堅、孫策的老將,個個具有廉頗般的老資格,但孫權看出來,這些人皆忠勇有餘,智謀不足,難以荷一方之任。
所以每逢大戰,孫權都會起用一些新人。
這些新人在證明自己真才實學之前,如何讓老將們誠心服膺,便成了對孫權的一大考驗。
你想想程普這樣的人,甚至當年與雄姿英發的周瑜同領大都督之職都不僅沒有深感榮幸,反而滿肚子不快活,讓他們聽命於比周瑜名聲差好幾個檔次的小字輩調度,他們能接受嗎?
他們能接受,因為孫權有辦法。
孫權讓出身寒門的平虜將軍周泰鎮守濡須塢,老資格的朱然、徐盛任周泰的副手。
孫權知道朱、徐二位肯定滿心不服氣,一天便以視察之名來到濡須塢。
酒席上觥籌交錯,孫權突然讓周泰把衣服脫了。
在座的還沒等明白過來孫權的用意,便集體倒吸一口涼氣,但見周泰身上,劍傷累累,刀痕處處,簡直可用體無完膚來形容。
"周將軍這一道傷因何而起?""周將軍這一道傷來自何處?""周將軍這一道傷又為哪一個敵將所創?"伴隨著孫權與周泰的一問一答,舉座皆驚,齊齊把敬仰的目光投向周泰。
為加強和鞏固戲劇效果,孫權再接再厲,臨時又急出一把眼淚來,邊撫摸著周泰的臂膀,邊泣不成聲,"將軍,我與你親如兄弟。
將軍在戰場上戰如熊虎,為孫某不惜軀命,以至受傷數十餘次,皮膚歷歷如刀鑿,我孫某又怎能不知恩圖報,委將軍以兵馬重任呢?"朱然、徐盛在一邊聽得噤若寒蟬,從此再也不敢對周泰有任何不敬。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早先也曾受到魯肅的輕慢,"吳下阿蒙"的渾號,當頗能說明呂蒙本來地位之有限。
但孫權用人不疑,還廣造聲勢,大搞促銷活動,為提高呂蒙的知名度可謂不遺餘力。
事實證明了孫權的慧眼識英才,奪回荊州,擊敗關羽,呂蒙功高,堪稱一時無二。
呂蒙病重時,為使愛將起死回生,孫權曾在全國範圍內高價尋訪杏林聖手。
人主而能賢達若此,呂蒙真可死而無怨了。
陸遜被孫權任命為抗擊蜀軍的主將時,也許整個東吳都在私相詢問:"陸遜是誰?"孫權遂仿效漢高祖劉邦"韓信拜將"的做法,大起將台,在做足了聲勢之後,才將陸遜隆重推出。
《三國演義》里羅貫中對此頗有渲染,茲不贅。
其實陸遜早先因呂蒙病重而領軍職之時,就曾將自己的藉藉無名利用為克敵制勝的法寶。
他知道關羽極端自負,遂在殺心初動之時,先給關羽寫了一封信,信中一面對關羽的神勇大加讚嘆,一面將自己的仰慕之情表達得無比肉麻。
如果關雲長真是"大意失荊州"的話,這份"大意"也差不多是陸遜強加給他的。
──碰到這樣一個只會奉承拍馬的東吳小子,關羽那把漂亮的長須能不飄飄欲仙嗎?
孫權對周瑜、魯肅,均敬如兄長。
雖然沒有劉備那種動輒與愛將"寢則同席"的愛好,但把他們請到家中,一邊喝酒,一邊秘密商議,孫權處理得別有一套。
為了加強對部下的籠絡,商議前他常常還會把自己年高德劭的老母請出來,讓母親代自己說兩句得體的話。
孫權派諸葛謹出使蜀國時,因諸葛謹乃諸葛亮的親哥哥,所有人都認為諸葛謹將一去不還。
"胡說",孫權拍案而起,"我與子瑜(諸葛謹字)生死與共,天地同鑒,子瑜不會背叛我,就像我不可能背叛子瑜一樣。
"果然,諸葛謹回來了。
孫權識人之明,即使酒意朦朧之時,仍不減分毫。
據《資治通鑑·卷七十二·魏紀四》記載,蜀人費禕出使吳國,孫權酒後吐真言,對費禕說道:"貴國楊儀、魏延,不過是兩個小人,即使對蜀國曾有過雞鳴狗盜之德,也不該委以重任。
貴國一旦沒有了諸葛亮,兩人必定會生出禍亂來。
諸君太不曉事,不知早加防範,那時不僅貴國深受其害,怕也要連累孫某不輕。
"──這是驚人的預言,由於後事完全如孫權所料,孫權便不僅善於識人知人,竟然還顯出看破悠悠時空的超凡功力。
江東那一雙碧眼,深不可測。
孫權本來也有稱霸中原的雄心和意圖,所謂"思有(齊)桓(晉)文之功",只因魯肅的規勸,他才即刻明智地放棄了這一想法,決定先識時務,再成俊傑(魯肅當時告訴孫權:"漢室不可能復興,曹操也不可能猝然滅亡,所以將軍只有鼎足江東,先觀望天下再說")。
孫權的長處在於,一旦明確,他絕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基本思想。
這以後,孫權便兢兢業業,先求安定一方,同時百般警惕,不斷做好外交工作。
總體上看,孫權的政策較少攻擊性,無論赤壁之戰還是彝陵之戰,都不是由他挑起戰端。
襲擊關羽,其實也是蜀國食約在先,對荊州借而不還。
為了一方太平,孫權時而與蜀國和親,時而又想著與魏國通婚,於兵法中的"借"字訣玩得猶為嫻熟:或借力打力,或借力去力,或借力生力。
吳國派使者趙咨都尉出使魏國。
曹丕問道:"吳王何等主也?"趙咨答道:"聰明仁智,誠乃雄略之主。
""願聞其詳",曹丕顯得饒有興致,趙咨便做了這番發揮:"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而虎視天下,是其雄也;不得已而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這最後一句話,即孫權之"略",更能說明孫權的本質。
因為,我們只有將他的隱忍與韜晦(亦即陳壽所謂"勾踐之奇"),與"安得彎弓如滿月,親射虎,看孫郎"的勃勃英姿結合起來,才更能接近那雙眼睛的真相。
在那樣一個亂世,孫權居然能把人主的位置坐得那麼穩妥、長久,實際執政時間長達半個世紀,簡直是一個奇蹟。
難怪曹操生了那麼多傑出的兒子,仍然要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呂蒙——吳下阿蒙終成一代名將
原創精彩不斷,歡迎點擊關注,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呂蒙,字子明,今安徽人,在15,16歲的時候就私自跟隨姐夫鄧當去打仗,把這鄧當嚇得呀,回去就給呂母打小報告,什麼您兒子這樣太危險了,你得管管他。呂...
此人若不早逝,諸葛亮出不了那麼大風頭,不是郭嘉
一部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捧成神了,只要有他的存在,什麼司馬懿孫權的,都統統是陪襯,諸葛亮一出,天下誰與爭鋒!也有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是後來人說的,也有巧合,因為郭嘉是207年病逝的,而劉備...
一代名將斬殺關羽之後,卻死得非常悽慘,吳下阿蒙悲慘的結局
《三國演義》中死的最蹊蹺的非呂蒙莫屬,一位戰勝名將關羽,席捲荊襄的東吳大都督竟然在慶功宴上毫無預兆的死去。作為一個高明的小說家,羅灌水先生在文學上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解釋——關公附體。然而實...
東吳四英將之呂蒙——江湖脾氣的大都督
三國是個創造英雄的時代,就因此一句便深深吸引了我,然而越是研究三國史,對三國裡面的人物卻越是忌憚,從開始的先入為主、了解之後的喜好惡憎、到最後的雲裡霧裡慎言慎思。再不寫幾個以後怕是不敢放肆點評了...
話說三國 揭秘東吳大都督皆短命的真相
作為三足鼎立唯一一個既可以向漢也可以背漢的集團,東吳一直處於顛簸的狀態,但是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這與統治者的英明決策息息相關,而出風頭的一直都是大都督,東吳大都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為什麼坐...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
看看孫權是如何對待他下面的文成武將的!
關於君臣之道,孟子曾有這樣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意思是君臣的相處之道是:「君主把臣下當手足相待,臣下就會把...
三國時期東吳大將武力最強二十人,四大都督兩人榜上有名
說到三國時期大將武力如何,頂尖的幾位東吳比起曹魏和蜀漢來差距很大,但是東吳眾將除了前幾位之外,其他人實力都比較平均,就拿江東十二虎臣來說,除了甘寧凌統程普強一點,其他人貌似差距都不大。當然這是...
打殺三國:三國時期東吳的人才,諸葛恪,周瑜,諸葛瑾,陸遜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東吳即三國時代的吳國,亦稱孫吳。3世紀時孫權建立的政/權,首都開始建於吳(今蘇州),後來孫權築石頭城建業(今南京)。222年,孫權稱吳王。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稱帝,國...
東吳四代謀主,誰更勝一籌?孫權至死仍念念不忘他,卻被小說醜化
三國時期,魏國文成武將數不勝數,綜合實力絕對第一;蜀國也有小說中吹的五虎上將,無人能力,文有空前絕後宇宙第一的諸葛亮,那也是牛得不行!但是東吳就很尷尬了,明明就是一個小受,文不成武不就,似乎一直...
呂蒙殺關羽後驟然死去,傳聞他是被孫權毒殺的,歷史真相顛覆認知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國時東吳名將。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追隨孫策為將。呂蒙以膽氣聞名東吳,他能征善戰,屢立戰功,後來累集軍功被封為別部司馬。
誰說三國東吳沒有大將?這七位名將,足以讓吳國鼎立於天下!
一提到三國的名將,不是什麼蜀國的五虎上將就魏國的五子良將。那麼三國的另一國東吳呢?難道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名將嗎?非也,吳國能成為三足鼎立的其中一環,怎麼可能少得了能征善戰的大將呢?只不過可能吳國的...
細數三國時期東吳的幾任「大都督」
1.東吳最早的一任大都督,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周瑜。周瑜是孫策時代就已經很有名氣的謀士,孫策臨終前有一句非常重要的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也為孫權早期掌權定下了基調。這其...
我是孫權,我為渣男代言
文/三國文藝范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其實從寫第一篇文章開始,就本著不黑任何一個人的初衷。「鳳雛」龐統喜歡品藻當時的人物,可是他的評價多是高於被評人的能力。時人問他問什麼要這麼做,他說當今天下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