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新朝一世就亡國了,是偶然性還是必然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個王朝如一個人的生命,誕生以後,終會有壽終正寢那一天。
西漢王朝即是如此。
與西漢相比,王莽的新朝一世而亡,可謂是早夭。
今天我們探討王莽的失敗原因,也許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對王莽的失敗,史書上的評論大體相同,一般都歸結為改制無方、食古不化、人心思漢等。
然而若綜合分析,應該說,王莽失敗的原因是多重的。
就客觀原因來說,王莽的失敗是一種必然。
西漢末年人口自然增長加速,帶來了大量社會剩餘勞動力,改變了農民與土地的依附關係。
結果是流民數量暴漲,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嚴重破壞。
以前,在解釋王朝興廢原因時,我們過多強調階層的對立與矛盾,其實,在耕地面積基本固定,生產方式無革命性改變的情況下,人口激增是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承受之重。
此外,自然災害也加速了王莽的失敗。
黃河在歷史上一共有九次大改道,第一次是在春秋時期,第二次就是王莽新朝的始建國三年(11年)。
黃河在魏郡,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決口改道。
這給了王莽政權最致命的一擊。
禍不單行,與水災相伴又有旱、蝗、瘟疫等災害。
新莽朝的農民起義,大多集中在黃泛區,自然災害愈重的年份,起義的聲浪也愈高。
就主觀原因來說,王莽代漢而立,其實是以王莽為中心的儒生集團的一場政治實踐。
作為儒生,王莽有與傳統文人相同的性格缺陷。
其一,習慣把理想當作現實。
班固說「莽誦六藝,以文奸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王莽誦讀六經,藉以包裝自己的謬論。
班固的評說是不對的。
王莽不過是把夢當成真而已,所以他的改革措施只看到改革社會的必要性,沒有顧及社會現實的可能性,所以,好夢難以成真。
其二,做事優柔寡斷,猶豫不決。
王莽的改制多朝令夕改,遇到困難時,缺乏堅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撓的勇氣。
地皇三年(22年),各地農民相繼起義,「天下潰畔,事窮計迫」,王莽於是徹底廢除井田、奴婢、山澤、六筦之禁,即位以來不便於民的詔令也都廢除,可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滅亡。
因為「口惠而實不至」,所以「怨災及其人」。
其三,過於相信自己,而疑心過重。
在王莽代漢的過程中,劉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王莽做了皇帝後,便對劉歆有了防範,棄之不用。
棄用劉歆,昭示著漢末儒生集團的分裂。
與秦始皇一樣,王莽是一個勤勉的皇帝,但事必躬親,很難容人、任人,也許過於勤勉,不善於用人,便很難做一個好皇帝。
新朝: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悲劇,王莽的孤獨與寂寞(下篇)
王莽和古文經學的關係主要還在於提出用《周禮》的理論和制度來作為改制,建立新王朝政權核心的理論依據和制度依據,也是一種延續了西漢的經學政治的發展。王莽復古《周禮》的一件大事,既是建明堂、立辟雍。...
他曾被看作「周公再世」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是為新太祖,也稱建興皇帝或新帝,大約於公元8年-公元23年在皇帝位。
此人和東漢的開國皇帝同名,卻幫助劉莽建立了新朝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接下來的文章,先介紹下西漢的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不感興趣的可以跳過下面引用介紹的部分。秦始皇統一最全國後,為了加強封建專治,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採用了殘暴的手段及焚書坑儒的措施...
儒家恢宏的理想和怯懦的實踐:王莽理想主義改制的失敗
王莽作為儒家一派的鉅子,代漢而立,創建一個龐大而嶄新的帝國,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與一般帝王相比,王莽有超越現實利益的更大的政治抱負,他斬獲帝王的權力,目的是能夠把經學家學說付諸實踐,創建一個...
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僅僅存在了一世就結束了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衍功侯王光之叔,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