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和東漢的開國皇帝同名,卻幫助劉莽建立了新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接下來的文章,先介紹下西漢的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不感興趣的可以跳過下面引用介紹的部分。
秦始皇統一最全國後,為了加強封建專治,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採用了殘暴的手段及焚書坑儒的措施,極力的打壓流傳下來的異種經書學說和儒士。
到西漢時期,有兩種學說研究逐漸成為了當時社會上主流的經學教派,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
今文經,顧名思義,就是用當時的統一字體隸書,來寫定的儒家經典,這種經書多由儒家師生口耳相傳。古文經,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包括一些在焚書活動下倖免的經書。
研究古文經的學派即古文經學,研究今文經的學派即今文經學。
西漢時期,今文經學成為了社會中的主流,而古文經學少有人問。
和現在差不多,現在的人們不喜歡都文言文,都喜歡看白話譯文,因為不方便註解。
當時當官考試,考的就是今文經。
漢成帝時期,王莽被任命為黃門侍郎,在這裡他認識了一個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劉歆。
劉歆當時是皇家藏書的圖書管理員。
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劉歆是劉向的兒子,劉向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父子二人曾聯合編訂《山海經》。
劉歆做管理員期間,經常引用解釋經文的著作來解釋經典,相互引證,推陳出新。
而當時社會大多是草草的直譯。
西漢末年,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外戚輪流執政更是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加上日益激增的人口和自然災害導致的土地負擔不中,不能提供足夠的糧食,滿足溫飽的需求。
現在的經學並沒有解決社會問題,這也是當時今文經學的弊端。
而古文經學所倡導的思想,對於社會穩定和尋找社會治理的方法有很多的演繹。
劉歆和王莽都認為社會的問題嚴重,可以從古文經學的思想找到社會治理的辦法。
就這樣,年齡相近的兩個人王莽和劉歆,靠著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成為了朋友,死黨。
二人開始以古文經學為基礎,開始規劃理想的政治藍圖。
劉歆負責設計的部份,而王莽則負責假如社會設計成這樣,要怎麼實踐。
但是苦於二人的地位,當時也只是一種理想罷了。
機會總是留給又準備的人。
王莽平時非常注意自己的名聲,生活簡樸,為人謙恭。
當時的官員和百姓對於王莽都十分的信任,漢哀帝時,王莽的名聲和地位近乎達到了頂峰。
漢哀帝死後,由於無嗣,留給西漢百官一個爛攤子。
人們從王莽的身上看到了重整河山,復興社會的希望,於是太皇太后王政君任命王莽為大司馬,總覽軍政大權。
王莽立年僅九歲的漢宣帝曾孫,劉衎為帝,即漢平帝,王莽效仿周公輔政。
同時,王莽決定成立一個自己的團隊,改善社會矛盾,於是把他的死黨劉歆拉到了小團隊中來,成為了文化部的最高官員。
當時的劉歆以改名為劉秀,不是東漢的漢光武帝劉秀,當時的漢光武帝只有10歲左右,而原名劉歆的劉秀已然50多歲了。
王莽和劉秀(即劉歆,下文如不做特殊說明,劉秀皆為劉歆),開始就古文經學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文化運動。
二人以「罔羅遺失,兼而存之」為名將古文經書《詩》《書》《禮》《樂》《春秋》等列為官方學科,使研究古文經書的學者可以為官。
王莽還特意為這些學科,設立了博士。
王莽廣招通曉各種學問的人才數千人進京,以傳播古文經學。
王莽甚至在長安為這些學者建立了一萬套豪宅,大力宣揚禮樂教化。
王莽希望建造一個能造福於最大多數人的和諧的社會,因此恩惠也波及到了更多的普通百姓。
他在長安城中造五個里,有住宅二百區,讓流民居住。
這可能是最早的現代住宅小區。
。
王莽的終極理想就是按照上古堯舜禹的上古思想,和古時「市無二價,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一樣,建造一個國給民富而頌聲作的小康社會。
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王莽提出的這種《周禮》的復古的理論和制度,得到了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
而要實現這種復古改制的理念,憑藉現在的權利和地位是遠遠不夠的。
公元6年,漢平帝駕崩。
王莽進一步掌握政權,做起了假皇帝。
此時的王莽意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宏偉理想,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就必須全面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
公元9年,在劉秀和很多儒官的支持下,王莽兵不血刃,用和平的方式接受了西漢的政權,從假皇帝做到了真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王朝滅亡。
王莽徹底爭取到了國家的話語權。
做了皇帝後,王莽雄心勃勃的準備在全國進行改革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於是,他任命劉秀為國師,展開了眾所周知的王莽改制,又稱「托古改制」。
王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等。
然而由於過於的激進,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政策的朝令夕改,更使的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稱帝後又過於自信,對劉秀產生了防備,不再重用。
而以王莽為核心的改革小組沒有了劉秀,此刻遭遇到改革面臨失敗的危機。
此時,與王莽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的大古文經學家劉秀,也不再相信王莽了,他決心恢復大漢的江山。
公元23年,劉秀參與了廢除王莽的一場兵變,失敗後,自殺身亡。
人生難得一知己,作為王莽一生的知己劉秀,竟然也參與反叛自己。
晚年的劉莽政治理想破滅,政治實踐難以進行,好友的背叛,讓他徹底的感覺到了人生的孤獨和寂寞。
而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更是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
同年,劉玄作為義軍領袖,攻克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新朝滅亡了,王莽和劉秀的政治理想徹底破滅了。
然而古文經學在新朝時盛極一時,到東漢時又獲得了更大發展,尤其是東漢後期,出了馬融、盧植等幾位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
後來經過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今文經典喪失殆盡,而古文經學卻流傳不絕,持續影響了一千多年,包括現在的我們,直到清末時今文經學才重新出現。
新朝: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悲劇,王莽的孤獨與寂寞(下篇)
王莽和古文經學的關係主要還在於提出用《周禮》的理論和制度來作為改制,建立新王朝政權核心的理論依據和制度依據,也是一種延續了西漢的經學政治的發展。王莽復古《周禮》的一件大事,既是建明堂、立辟雍。...
歷史上的今文經與古文經之爭是怎麼回事?
今古文經之爭是漢代始興的儒學內部的一場派系鬥爭。作為學術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學術流派之爭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耐人尋味的是,經今古文之爭卻是曠日持久,自漢代起一直波及到漢代末年。且其範圍也遠...
儒家恢宏的理想和怯懦的實踐:王莽理想主義改制的失敗
王莽作為儒家一派的鉅子,代漢而立,創建一個龐大而嶄新的帝國,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與一般帝王相比,王莽有超越現實利益的更大的政治抱負,他斬獲帝王的權力,目的是能夠把經學家學說付諸實踐,創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