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魯肅沒死,呂蒙會不會偷襲荊州?|文史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以言

對於東吳偷襲荊州一事,歷來聚訟紛紛,褒貶不一,東吳鴿派魯肅與鷹派呂蒙的優劣也是三國史最常見的話題之一。

本文從戰略形勢出發,分析大勢之下,孫劉的荊州之爭不可避免,魯肅也好呂蒙也好,無非是方式方法的區別。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建安二十四年冬,東吳奪取荊州、擒殺了關羽父子。

在之後的慶功宴上,偷襲盟友的呂蒙被關羽的亡魂上身,大罵孫權後倒地而亡。

呂蒙的死在小說中可謂大快人心,因為他欺騙關羽,趁虛而入,偷襲荊州,完全是小人作為。

而在《三國志》中,呂蒙呈現出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折節讀書,結好同僚,不計私怨,屢獻奇策,甚至陳壽稱他為「有國士之量」。

唐肅宗時期所立的「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中也包括呂蒙。

那這位有國士之量的大將為什麼會成為三國演義中的奸詐小人呢?

有國士之量的呂蒙

因為呂蒙曾經做過一件較有爭議的事情,就是「呂子明白衣渡川」。

白衣渡川成功後,東吳不僅從劉備集團手中奪取了戰略要地荊州,並且擒殺了其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以擁劉反曹為創作基調的文學作品,在白衣渡川這個事件中將呂蒙刻畫為一個偷襲盟友、目光短淺的小人形象。

從文學角度上講,這樣的人設和情節安排非常地精彩。

而在《三國志》中,白衣渡川(擒關羽)則被陳壽稱為是呂蒙一生乾的最漂亮的兩件事之一(另一件事是智取三郡時的譎郝普)。

一直以來,對於呂蒙這個選擇是否值得,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以下我想拋開演義,僅分析正史中「呂子明白衣渡川」這個事件,對於呂蒙所屬的東吳集團,究竟是破壞聯盟的「鼠目寸光」還是謀求發展的「斷識軍計」。

荊州是東吳的必爭之地

1

關於理想

在赤壁之戰之前,迫於北方強大的曹操集團的壓力,孫權劉備兩家選擇結盟。

初期,因為有共同的強敵,所以聯盟應當是比較穩固的。

但是當戰後三分天下的基礎奠定之後,兩家戰略規劃的分歧慢慢體現出來。

劉備集團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以北伐為使命。

而孫權集團則很早就打算要「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可以接受暫時僅在南面稱孤。

所以東吳的北伐壓力相對較小,也就不會把身家性命全部都賭到北伐上,甚至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考慮同北方的曹操集團合作。

因為孫劉聯盟雙方最終的理想並不完全相同,所以兩家不會永遠是一路人。

當曹操集團威脅到東吳時,孫權選擇了和同樣較弱的劉備方面結成聯盟。

但是面對劉備集團,尤其是在其攻取西川、定下漢中之後,東吳來自長江上游的防守壓力急劇增大。

孫劉聯盟基礎本不穩固

所謂「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對於孫權集團而言,不論是南面稱孤還是一統天下,自保都是最首要、最重要的。

想要北伐,也首先要自保。

而東吳只有占有荊州才能有自保的資本,才能與其他兩家抗衡。

否則三家發展下去,東吳可能是最先被滅掉的一家。

那荊州對東吳究竟有多重要呢?

關於荊州

首先荊州的地理位置北靠漢水、沔水,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

這是長江上游的重要屏障,咽喉要地,東吳守住荊州就能守住從長江上游順江而下進入東吳的水路,這對於東吳的防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很多南方政權並不是被直接橫跨長江而來的敵人消滅,而是無法抵禦來自長江上游的力量。

比如元滅南宋,西晉滅吳。

最後西晉滅吳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 「王濬樓船下益州」。

因為東吳沒有按陸抗的要求加強在西陵、建平的防守力量,最終使敵人 「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突破荊州,順利滅吳。

而這一切和東吳最後的名將陸抗去世前所預料的完全一樣。

所以占有荊州是保全整個東吳政權的重要一環。

東吳占有荊州的話,在防守的同時還可以試圖進取,比如以江陵為據點北伐。

甚至可能很多年以後,如果有向西延展的需求和機會,東吳也存有向西突破的資本。

除了政治上的優勢外,因為北方戰亂,部分北方人南下定居在荊州,給這裡帶來了很多人口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了荊州經濟的發展。

而且荊州人才雖然被曹操帶了很多去北方,但還有一些留在荊州(比如潘濬),東吳只有拿下荊州才能獲得這些優勢。

按東吳想要的方式聯盟

2

關於聯盟

荊州固然重要,但不論東吳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奪取荊州,都免不了會傷害到盟友劉備的利益,甚至可能會導致聯盟的破裂。

兩家之間任何形式的內鬥都不利於聯盟共同北伐最強的曹魏。

那東吳為什麼還是冒著破壞聯盟的風險,執意要攻取荊州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些看法是呂蒙偷襲荊州,使得聯盟破裂,彼此消耗,削弱了北伐曹魏的實力,所以聯盟破裂的鍋要由呂蒙來背。

但是我認為在白衣渡川之前,孫劉聯盟就已經岌岌可危了,是東吳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從赤壁戰前到白衣渡川前這段時期,孫劉兩家處於聯盟狀態。

但是這個聯盟是極其不穩固的。

期間發生了很多摩擦:周瑜要求軟禁劉備,孫小妹要帶阿斗回吳,呂蒙智取三郡,關羽罵退孫權求婚使者等等。

尤其是在呂蒙智取三郡之後,劉備、關羽都提兵而來,大戰一觸即發。

好在曹操突然攻打漢中,劉備趕緊與孫權講和,以湘水為界,兩家並沒有公開撕破臉。

但其實這個時候的聯盟幾乎快要崩潰,而暫時的講和並不意味著荊州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孫劉聯盟這樣貌合神離的關係,就連他們聯盟要對付的曹魏集團都是心知肚明的,於是襄樊之戰期間曹操就提出與孫權合作。

而孫劉兩家不斷起摩擦的核心就是荊州。

所以不徹底地解決荊州的問題,孫劉聯盟就不會達到真正的穩固。

荊州糾紛不解決,聯盟無法穩固

而在東吳奪取荊州、打贏夷陵之戰,重創劉備集團之後,劉備集團沒有能力和機會再從東吳手中奪回荊州。

所以在夷陵之戰之後重組的孫劉聯盟是非常穩固的,而且這樣孫強、劉弱的聯盟狀態正是東吳想要的。

雖然奪取荊州的行為確實極大地傷害了聯盟的整體實力,但出於東吳的立場又無可厚非。

關於東吳集團

這次白衣渡川、偷襲荊州的大事件並不是呂蒙如何無視聯盟的個人想法,而這是符合東吳整個集團規劃的。

在一千八百年後我們只能從僅有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分析當年的情勢,所以並不一定會比當時身在其中的東吳將領們看得清楚。

在呂蒙向孫權提出奪取荊州相關計劃的時候,孫權表示完全同意,而且當時確實並不適合出兵徐州。

除了孫權、呂蒙之外,東吳的陸遜和全琮也不約而同地分別向呂蒙和孫權提出了這時正是偷襲關羽,攻取荊州的大好機會。

賈詡有評價曰:「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陸議即陸遜)。

在當時的情況下,東吳的幾個大智囊都認為現在應該奪取荊州,而且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所以站在東吳的立場上,這樣做是符合東吳這個集團整體發展規劃的。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的勢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關羽又發動了襄樊之戰,在前線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打到曹操可能都想遷都,其背後卻留下了一個空虛的後方和一眾離心的守將。

而關羽自身的性格弱點又被東吳看在眼裡。

這樣天賜的機會,東吳最終還是選擇抓住了。

魯肅與呂蒙的公案

3

關於魯肅

在發生白衣渡川時,孫劉聯盟東吳方面的最大促成者、維持者魯肅已經去世,而接替他掌管荊州事務的就是呂蒙。

所以有些看法說魯肅如果還在,一定能阻止白衣渡川,聯盟就不會破裂。

我認為魯肅去世對白衣渡川的發生不會有特別深刻的影響,理由如下:

魯肅在初見孫權時提出了 「榻上策」,其中表明孫權集團應「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由此可見在魯肅的規劃中,東吳是一定要占有荊州的。

為了與劉備形成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魯肅勸孫權暫時「借荊州」給劉備。

而劉備拿下西川後,東吳卻多次討要荊州無果,只能 「智取三郡」。

所以 「單刀赴會」時魯肅才義正言辭地數落關羽,表明他這時對劉備集團的行為也很失望。

畫家劉曉陸繪製的魯肅

魯肅去世之前,劉備還沒有拿下漢中,而呂蒙的「智取三郡」也沒有遭到魯肅強烈地反對。

魯肅是想在儘量不傷害聯盟關係的前提下,和平地討要荊州,但是天不假年。

如果這時魯肅尚在,面對劉備拿下整個長江上游並且沒有任何要歸還荊州的意思,而自家的呂蒙又身體不好是個病秧子的情況下,不知他是否會反對這次白衣渡川。

因為這次行動對於雙方,尤其是東吳,已經是最和平的方式了,而且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畢竟即使關羽親自帶兵北上,他留下的備兵已經足夠讓呂蒙不敢輕舉妄動了,只能選擇使詐,更何況是平時沒有戰事呢?

如果呂蒙仍然在建安二十五年因病去世,那關羽作為有兼并之心的上游,曾經被呂蒙從眼皮底下智取三郡,而且沒有見識過能接替呂蒙的陸遜的奇才,很難保證關羽不會在呂蒙去世之後有所動作。

更何況即使魯肅反對行動,孫權只要認同呂蒙,就可以像之前認同魯肅時,對待要二分天下的周瑜那樣,不採用他的建議。

所以我認為魯肅的去世不會對白衣渡川的發生產生很大影響。

(因為這裡的論證是從東吳的立場出發的,他們認為是劉備是「借」荊州,所以這裡全部採取借荊州的說法)。

關於劉備

呂蒙的白衣渡川為東吳以最小的成本拿下了荊州,但這對劉備集團卻造成了毋庸置疑地、巨大地傷害。

丟了要地荊州,折了大將關羽,又直接引發了之後的夷陵之戰。

這一切幾乎粉碎了劉備匡扶漢室的夢想,最終白帝城遺恨。

所以很多三國迷在這裡並不希望白衣渡川這件事發生。

可最終卻只能遺憾:因為呂蒙是呂蒙,所以他註定不會從羅貫中的角度看待這一切。

關於呂蒙

最後呢,我想為呂蒙申辯幾句,就是關於呂蒙道德低下,偷襲盟友,背信棄義的問題。

在那樣的亂世之中,在政治的層面上,集團之間彼此的博弈本來就充滿著各種陰謀。

大家謀事本來也都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免不了會傷害到別人。

僅在這三國時期,集團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辜負的事件就數不勝數,而孫劉兩家圍繞著荊州出現的不平衡局面遲早要解決。

呂蒙在當時的情形下抓住戰機,設計了白衣渡川的行動,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荊州,並採取懷柔政策,盡力安撫荊州的百姓和士卒。

又用類似的方法瓦解了關羽隨行的力量。

呂蒙的行為在盟友道義上確實是辜負了劉備集團,但在解決荊州的問題上卻避免了一場血腥的殺戮。

之後發生的夷陵之戰,正面應戰的陸遜殺到劉備 「僅以身免」。

比起殘酷的夷陵之戰,呂蒙這樣抓准機會,避免了更多人傷亡的選擇,還是可以讓大家接受呂蒙的吧。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話說三國 揭秘東吳大都督皆短命的真相

作為三足鼎立唯一一個既可以向漢也可以背漢的集團,東吳一直處於顛簸的狀態,但是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這與統治者的英明決策息息相關,而出風頭的一直都是大都督,東吳大都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為什麼坐...

東吳四大都督:一人被氣死,三人病逝!

在三國歷史上,相對於曹操、劉備兩大勢力,孫權這一邊的人物,在總體歷史知名度上稍遜一籌。一方面,曹操是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方,占據了北方中原,人才濟濟。另一方面劉備建立的蜀漢,打出了匡扶漢室的口號...

呂蒙到底該不該打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進軍圍困樊城。同年,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十一月敗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於臨沮(今湖北遠安北)被俘,與子關平一同被殺。東吳占領荊州。在奪取荊...

關羽北伐,東吳最害怕啥?

在那樣一個機不可失的歷史檔口,東吳無論做出哪種決策,相應的另一個被暫時捨棄的決策都會失去驗證的基礎,就算你給出再多的猜想做出再多的預演,也不過是為了印證自己的觀點所做出的紙上談兵罷了。事實上孫權...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誰最厲害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號稱東吳四大都督。那麼這四大都督到底誰最厲害呢? 從政治志向來看,周瑜在赤壁之戰取得領荊州後,想趁蜀中虛弱占領益州,並以此為資本,要與曹操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如果其計謀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