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手握實權的諸葛亮為什麼不稱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起諸葛亮,無數人都被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諸葛亮是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劉備集團智囊的核心,劉備能從一個「常敗將軍」轉身成為皇帝,諸葛亮的功勞如果是第二,恐怕沒人敢認第一。
劉備經夷陵大敗後,抑鬱成疾,白帝城託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聽後,連忙下跪,把頭都磕破了,並表決心輔助劉禪,不會有二心,劉備才安心。
劉備死後,劉禪愚鈍,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取代劉禪並不是什麼難事吧!但事實會是如此嗎?
第一,諸葛亮是一個文臣,雖然是軍師,但帶兵攻城拔寨的是前線將領,這些將領在士兵中的威望是極高的,諸葛亮要造反,必然要收服這些將領。
表面上蜀漢內部和諧,北伐各路大軍都服從調配,那也是打著先帝匡扶漢室口號去的。
蜀漢內部有幾大派系,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外來集團,李嚴的東州集團,益州本地豪強集團。
雖然諸葛亮除掉了李嚴,東州集團衰落,但益州集團慢慢抬頭,而益州原住人本來就很排外,在東漢末期,漢室宗親劉焉被任命為益州牧,也就是益州的最高軍政長官。
對此益州地區豪強不服,還出現過叛亂。
劉焉用東州兵才平定叛亂。
因此,在益州內部有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之間的矛盾,三大派系也矛盾重重。
再有,諸葛亮作為一個文臣,就算大權在握也是很難篡位,「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不是農民就是武將,再有就是流氓,唯獨不見文人篡位當皇帝。
李世民、楊堅、趙匡胤等都是武將,像魏忠賢號稱九千歲,嚴嵩想殺誰就殺誰,趙高都能指鹿為馬還是當不了皇帝,要是比權力,他們的權力不比諸葛亮差。
古代文人和武人互相看不起,文人認為武人目不識丁,空有一身蠻力,武人認為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只會風花雪月,紙上談兵,哪懂得金戈鐵馬。
要是你孔明當了皇帝,其它派系的勢力恐怕不會束手就擒,特別是武將,他們本來就是對劉氏忠心,最明顯的是魏延,本來諸葛亮要殺了魏延,是劉備饒了他,他還是對劉備有感恩之心的,魏延軍功顯赫,才能也不低,軍中威望甚高,於公於私,他都不會站在諸葛亮這邊,諸葛亮稱帝之路第一道坎就是要跨過魏延。
第二,外部環境,諸葛亮稱帝必然會造成蜀漢內部政局動盪。
畢竟天下要換名字了嘛,魏國難保不會趁火打劫,大好機會豈能放過,逼急了,可能忠於漢室的人還會引狼入室,給魏國帶路,以魏國的軍力,諸葛亮龍椅還沒坐熱,魏軍就兵臨城下了。
魏國動手了,吳國會作壁上觀嗎?一旦蜀國被破,吳國將不能久遠,唇亡齒寒,上策就是瓜分蜀國,壯大自己地盤。
更為明顯的是,你諸葛亮由拯救漢家天下到奪漢家天下,這個角色一換,魏國、吳國就師出有名,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人心,諸葛亮雖然軍事才能等其它方面異常超群,但要輪到收買人心,劉備才是老大哥。
當初劉備逃難時,帶著十萬百姓,是何等壯觀,快要被曹操追上了,諸葛亮都勸他放棄百姓,自己保命,但劉備毅然不從,這等魄力,也怪不得那麼多人追隨他。
靠著這一身籠絡人心的功夫,劉備集團聚攏了不少人才,漢中之戰後,實力更是達到頂峰。
益州的百姓大多還是忠於漢室的,貿然稱帝,必然會造成百姓反彈,或趁機鬧分裂。
孔明的北伐大業,他是打著復興漢室、攘除奸凶的旗號,如果他篡位稱帝的話,自己不也像劉備那樣由拯救皇帝到自己做了皇帝麼,但劉備起碼還有個劉氏後人的身份支撐,沒那麼被動。
諸葛亮要是當了皇帝,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打自己的臉,曹魏恐怕也會宣傳造勢,爭取人心,屆時,就算諸葛亮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人心離散,眾叛親離是必然了。
西漢末年的王莽篡位,手握四十萬重兵,但軍心不穩,人心不向,最後還不是被劉秀打垮。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人罵漢賊,曹賊,不敢邁出稱帝那一步,袁術剛一稱帝,馬上被諸侯圍攻,最後落個自刎下場。
劉備有那麼多人跟著,是因為他有「中山靖王之後」這個稱號,是正義之師,跟著我就是擁護正統,是忠臣。
百姓還是認為這個天下還是姓劉,沒到該改弦易轍的地步,終究還是人心。
更關鍵的一點是,劉備讓劉禪叫諸葛亮做相父,也就是父親了,劉備這一招把諸葛亮的後路堵死了,你要殺了你兒子自己當皇帝,整個天下會怎麼看你,就算諸葛亮的臉皮再厚也會掛不住的,難怪康熙皇帝說劉備有帝王之術。
第四,道德的因素,諸葛亮是讀書人,最看重道德理性。
以他的聰明肯定知道失敗了,不管之前他多麼出色,後人只會記住他謀朝篡位,辜負劉備知遇之恩,是個不忠不義之人,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子上。
他出山之前自比管仲樂毅,可見他還是把自己定位於輔助人,實現自己才能的抱負。
所以,諸葛亮更像一個管家,事必躬親,把蜀國上下管理得很好。
諸葛亮雖然沒有成為皇帝,但並不影響他手中的權力,劉禪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一個傀儡。
諸葛亮如果成為了皇帝,相信也是一代明君,但歷史原因,他成為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影響深遠。
文:飛揚
參考文獻:《三國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劉禪投降司馬昭的如意算盤
公元263年,司馬昭處理好國內部問題,開始推進兼并蜀國的事業。幾萬大軍,兵分三路向蜀國開進。當蜀國內部還在投降與抵抗的問題猶豫不決的時候,鄧艾的隊伍已經兵臨成都城下。此刻的劉嬋,打開城門,投降魏...
劉禪算不算得上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
劉禪是一個亡國之君,自古就被看成是一個無能君主的代表,成語「扶不起來的阿斗」說的就是他。還有一個成語與他有關,就是「樂不思蜀」,是說他到了魏都,因為司馬昭對他好,連自己的故國也不想了。不過現在有...
蜀漢後期諸葛亮手握大權為何不稱帝?
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名相之一,杜甫詩讚曰:「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伊尹是商湯時代的大臣,協助商湯治理國家,成就商朝盛世;呂尚,即姜子牙,年七十齣山,輔助周文王,後事武王,攻滅商湯六...
蜀國四大派有何矛盾,為何益州本土派不支持劉家?
文/寂寞的紅酒蜀國,也叫蜀漢、季漢,是三國時期割據我國西南地區的地方政權。蜀地本為益州牧劉蔫、劉璋父子的地盤,211年張魯進犯益州,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抵抗張魯,沒想到劉備趁機奪權,占了益州。221...
諸葛亮為啥要堅持北伐,而不能選擇休養生息?不信來辯!
關於諸葛亮北伐,留給後世爭論不已,昨天小編髮文《諸葛亮這麼厲害,北伐為啥還是沒有成功?》,近百位看官討論,今天小編斗膽給大家談談,諸葛亮要北伐,而不能休養生息,以逸待勞,如果有不對之處,請多多批評!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接管執政大權,為什麼諸葛亮不取代劉禪稱帝?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接管執政大權,為什麼諸葛亮不取代劉禪稱帝? 諸葛亮在人們心中,往往是光輝正面形象。遇到諸葛亮之前的劉備,四處投奔,無可長時間依靠,這個時候劉備沒軍隊沒地盤,自諸葛亮到劉備陣營後...
諸葛亮堅持北伐被誤解了一千八百多年,真實原因讓人心服口服
諸葛亮北伐歷史上又叫諸葛亮北伐中原(長安),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史上,對諸葛亮北伐多有看法,有的...
三國皇帝排行榜,阿斗的名次你猜不到!
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總共有11位皇帝,包括魏國5位,吳國4位,蜀國2位。這裡就對此11人進行綜合排名。排名的依據包括文治武功、品行道德。不過才能方面,當然以作為皇帝所需要的經緯之才為主。同時,也...
諸葛亮明知蜀國勢小,為何一直堅持北伐?
諸葛亮一生主要有三大功績,為劉備謀劃了「三分天下」的戰略目標,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最後是兵出祁山北伐中原。就魏蜀吳三國來說,劉備建立的蜀國最晚,人口兵力最少,地域最小,經濟也是最弱。劉備死...
諸葛亮死後劉禪敗光蜀國基業?三大先天缺陷決定蜀國不能長久
在我國歷史上,對蜀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不高。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劉禪描述成一個昏庸無能的昏君,自諸葛亮死後就無力支撐國政,導致蜀國滅亡。《三國志》中陳勝對劉禪的評價是「素絲無常,唯所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