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蜀國勢小,為何一直堅持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一生主要有三大功績,為劉備謀劃了「三分天下」的戰略目標,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最後是兵出祁山北伐中原。

就魏蜀吳三國來說,劉備建立的蜀國最晚,人口兵力最少,地域最小,經濟也是最弱。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不久,就有雍闓和朱褒先後反叛,越嶲夷王高定也在同一時期反叛,這是蜀國的內憂。

南方的少數民族,時而歸順,時而反叛,直到諸葛亮準備北伐的前一年才平定。

這說明,蜀國一直有著內憂外患,到諸葛亮北伐中原時,蜀漢國才剛剛安定。

這個時候,魏、吳兩國都沒有主動對蜀國用兵,蜀國最應該做得事情是趁此機會休養生息,積聚力量,可諸葛亮為什麼反其道而行之,要主動挑起對魏國的戰爭呢?

就蜀國和魏、吳兩國的關係來說,吳國偷襲荊州,殺了蜀國的第一大將關羽;先主劉備興師報仇,又在夷陵被東吳打敗,間接導致了劉備死亡,可以說蜀國有仇在於吳國。

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為國家、為先帝復仇,而是選擇一個並沒有新怨的魏國呢?

魏、吳兩國比較,吳國相對弱小,蜀國處在吳國上游,可以順流而下,直取吳國,地利上具有優勢,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吳國這個弱的對手而是主動選擇一個強者呢?荊州曾經為蜀國所有,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經有過設想,要想恢復漢室(統一全國),要有一個上將軍「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再要有一路大軍「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諸葛亮為什麼不先取荊州而直接出秦川呢?

總之,諸葛亮為什麼放棄一切優勢,而要選擇北伐中原呢?

1.建立個人權威

劉禪當皇帝的建興元年,諸葛亮的這個丞相和劉備在世的時候已經大不相同,他已經是「開府治事」,就是自己有獨立的辦公機構丞相府,且「政事無論大小,都有諸葛亮全權裁決。

」權力有了,諸葛亮還必須要證明自己有行使這個權力的能力,否則,軍事上的事情為什麼也要你裁決?而軍事方面,蜀國恰恰認為李嚴更強。

李嚴本來是蜀國的中都護,而後來卻成了丞相府的中都護,到後來只是一個押運糧草官員,而最後,李嚴更是被廢為平民,不能不說這是諸葛亮對他的壓制。

難道平定南方的叛亂不能證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嗎?應該說,這個對手實在是太弱,用這樣的對手來證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還不能令李嚴這樣的軍事將領服氣,要想使整個蜀國的人服,還必須要用更強大的對手來證明。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選擇曹魏這個最強的對手呢?

2.讓蜀漢政權具有「合法性」

劉備這個政權是從兄弟手中奪來的,他所在的益州,原來的主公是劉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劉璋聽說曹操將討伐漢中的張魯,非常害怕。

在張松的勸說下,劉璋將劉備引入益州,目的是討伐張魯,奪取漢中。

不成想,劉璋這是引狼入室,劉備沒有討伐張魯,反而攻擊劉璋,奪取了成都,逼迫劉璋投降。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劉備攻下了益州,這時候,他給自己的名號也就是一個「益州牧」,名義上,還是漢獻帝這個皇帝下屬的一個地方行政長官。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自任漢中王,仍然要做個樣子上表漢獻帝,說是為了討賊才這樣做,一旦這事情做成了,就「退伏矯罪」。

只是在曹丕把漢獻帝給廢了,遠在益州的劉備認為漢獻帝死了,老劉家沒有人即位當皇帝了,他這才為了漢祚不至於「湮滅」,「不得已」當上了皇帝,以便續上漢祚。

但是,蜀漢要想鞏固政權,需要給自己、給天下一個說法,你憑什麼要建立這個蜀漢國?繼承漢家皇統,就是這個說法。

既然說,你這個蜀漢政權延續的是漢室江山,一個自家的皇帝被人家廢了,你不報仇復國,只是為了當皇帝而即位,那你和曹魏謀逆有什麼區別?

3.蜀國不可以攻吳嗎?

孫權在江東雖然「已歷三世」,基業穩固,但是,孫權是在劉備當皇帝的蜀國彰武元年(公元221)才稱王,稱皇帝是在建興七年(公元229)的事情。

這期間,孫權一直對曹魏稱臣,自己並沒有當皇帝,也就是說,在政治上,孫權不是一個「出頭鳥」!假如這時候諸葛亮伐吳,政治上是站不住腳的,你放著一個「篡漢」的曹魏不去討伐,而是對一個「地方政權」吳國用兵,怎樣能夠證明你不是在搶掠地盤,而是為了繼承漢家江山?就現實情況來說,假如對吳國用兵,魏、吳兩國可以聯合起來進攻蜀國,蜀國難以應付這樣的局面。

而只有進攻魏國,才能在政治上站得住腳,證明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也只有繼續維持和吳國的「聯盟」,才能避免兩面受敵。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主動進行戰爭呢?

4.以戰立國

劉備這個政權是從兄弟手中奪來的,他所在的益州,原來的主公是劉璋。

劉備奪取益州,除了劉璋暗弱無能,他還得到了益州張松、法正等本地豪強的支持。

不過,劉璋本身也不是益州人,四川歷來又分為巴、蜀,而張松、法正、李嚴又是屬於蜀地的東州勢力。

劉備的老班底,被看成是荊州集團,這當中也有兩個不同的來源,即跟隨劉備起事的關、張、趙等創業者,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系。

除了益州、東州和荊州這三大派系,蜀漢還有馬超一支。

另外,益州又處在和少數民族接壤的地區,可以說是內外關係複雜。

劉備在的時候,他可以皇叔的身份以及個人的威望平衡各種關係,即便是從劉璋手中奪得這個地盤,也是人家老劉家「自家」的事情,畢竟,一個「劉皇叔」,說明他是正宗的皇家血脈。

即便這樣,劉備也是始終處在一個戰時狀態,而只有維持一個戰時狀態,才會最有效的迴避和處理一系列矛盾。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三國三個政權不可能長期並存,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國家終究會走向統一,而統一的道路和過去走過的路一樣,那就是其中一國吞併另外兩國。

因此,要想不被他國吞併,就必須始終保持一支能打仗的軍隊,這是任何人都不敢有絲毫懈怠的事情。

士兵能夠上陣打仗,是需要訓練的,不經過訓練的士兵,是不敢指望他們有多少戰鬥力的。

諸葛亮明白這一點,以打代練也是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之一。

看看諸葛亮北伐所走的路線就可以明白,他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選擇。

初次北伐,諸葛亮放著陳倉不取,而是北上街亭,為什麼?陳倉離長安最近,而街亭離長安較遠,為什麼諸葛亮會捨近求遠?很顯然,諸葛亮並不是要像韓信那樣,直取長安,兵指中原,和曹魏進行戰略決戰,而是在「收編」安定、南安、天水等三個郡,這就是在「掠地」!他是想利用這種「蠶食」方式,慢慢地擴大地盤,再利用祁山山區的地形,鞏固這些成果。

因此,當馬謖失卻了街亭,諸葛亮失去了依託,只好放棄這次北伐。

而當諸葛亮失去這次「掠地」最有力的局面時,他的北伐也就剩下了用戰事方式處理內部矛盾和練兵這些目的了。

說明他的這個目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在他北伐失利的當年冬天,「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糧盡而還」。

這裡面有很多疑問:一年當中進行兩次北伐,這是一個小弱之國該採取的行動嗎?前次戰役失敗,證明這條路走不通,為什麼還要走?最重要的是,諸葛亮是因為糧食用完了而主動退出,糧食都沒有準備充足,又是在新敗後,為什麼要主動挑起戰事?諸葛亮這次北伐時間很短,魏明帝調大將張郃,問:「假如你晚一點到,諸葛亮是不是已經拿下陳倉啦?」張郃說:「還沒有等到我到達,諸葛亮已經撤退走了。

屈指算來,諸葛亮的糧食不會超過十天。

」準備這麼一點兒糧食,不是練兵又是什麼?

後來的北伐,諸葛亮走的幾乎是同一條路線,每一次戰役,雖然有小勝小得,卻始終沒靠近長安城,難道他就是要證明自己,他是個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人?還是劉禪在建興七年給諸葛亮官復原職的詔書中說得明白:「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震凶暴,功勳顯然。

……」。

說到底,這些戰事不過是顯示軍隊勢力(耀師),讓敵人心生畏懼而已(威震凶暴),否則,這種反覆不斷的進攻撤退,再進攻再撤退的北伐,會有什麼「功勳」?

不管怎樣說,諸葛亮頻繁的進行戰爭,總免不了有些窮兵黷武的成分。

從建興六年的第一次北伐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死在北伐途中,七年間諸葛亮進行了五次北伐戰爭,哪一個國家能夠承受得了這樣的重負?所以,也只能是以「以戰立國」來解釋這樣的行為。

也可以說,諸葛亮已經把伐魏作為蜀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而在他死後,劉禪可以不給繼任者「開府」的權力,也可以不給諸葛亮立廟,但是他卻不能改變這個國策。

從能力上來說,他不具備這個智慧,從人員配置上來說,他只能用諸葛亮留下來的人員班底,除此之外,他並沒有人可用。

也正是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蜀國不是還有一個姜維嗎?而恰恰是這個姜維,是最深刻理解並接受這個國策的人,因而就有了新一輪連續的「北伐中原」。

蜀國為什麼會第一個滅亡?而滅亡的為什麼又是那麼的迅速?真實的原因,蜀國的經濟已經難以為繼。

因此上,姜維要去屯田。

只可惜,姜維沒有耐心,北魏政權也不給他這個機會,所以這屯田還沒有見到成果,蜀漢政權也只好被動應戰了。

這樣一個羸弱的國家,已經是不堪一擊了,因此,當魏國真正想滅亡蜀國,到派出大軍進攻,不到半年時間,後主劉禪投降,蜀國就滅亡了。

不能不說,這是諸葛亮始料未及的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堅持北伐曹魏,屢敗屢戰的真正目的

東漢末年,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政權發動了五次戰爭。公元234年在渭水五丈原,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僵持不下。諸葛亮準備屯田,與曹魏進行持久戰,但...

揭秘:諸葛亮為什麼要連續不斷的北伐中原呢

1、立威:建立個人權威 劉備去世時,太子劉禪只有十七歲,按照傳統的說法,這時的劉禪還不是成年人,一般做法,「先帝」在把皇帝位子傳給這個小兒子的同時,還要安排幾個大臣輔佐他,這就是所謂的「託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