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被埋沒了的十大人才,正史中的蔣干根本不像演義中那樣白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是一段混戰的歷史歲月,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它造就了曹操這樣的梟雄,也讓諸葛亮這樣的一代謀士含恨而終,在這個滾滾亂世之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英雄?那些被演義醜化的人是否就真的如作者所言一無是處?且看正史中那些被低估的人才。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在三國中被埋沒了的十大人才
1、蔣干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國演義》里卻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超級大白痴。
其實,正史中的他,的確是個風流名士,並不是個白痴。
曹操南征,強征蔣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馬懿一樣),而後又命他去勸降周瑜。
蔣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語打動的人,但仍知疾不可為而為之——這一方面是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對被稱當世名士的周瑜進行近距離的觀察
周瑜確實是如演義中所寫的,一聽蔣干來訪,就知道了他的來意。
便帶著蔣干巡營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願。
蔣干在整個過程中,也都只是 " 但笑而不語
",從來沒有作過勸降周瑜的意圖,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群英會。
而之後的蔣干盜書,也完全是子虛烏有,蔡瑁、張允被攻殺,也是因為荊州兵有一部分仟亂,而被張遼、于禁攻破,蔡張二人死於亂軍之中。
再之後的連環計,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過——這完全是因為船隻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緣故。
蔣干回見曹操,也只說周瑜非言辭所能動,並勸曹操死了這條心之後,蔣干也仍然在曹營悠遊他的歲月,過著他名士的風流生活。
所以正史中的蔣干根本不像演義中那樣白痴。
2、孫邵
孫邵,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在孫權掌權的五十二個年頭中,孫邵算是個老資格。
他並非是孫權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國人,曾在孔融手下當過一任功曹,其後轉到揚州刺史劉繇底下作官,於孫策擊敗劉繇時轉為為孫策效力。
孫策死後,孫權剛上台,孫邵即上表勸孫權向許縣朝廷納貢,弄好了對曹操的關係,受到孫權的賞識。
孫權之後任命孫邵為廬江郡太守,在劉備表薦孫權為 " 行車騎將軍 "
之後,他又作了車騎將軍長史。
在孫權稱王之後,即黃武元年,孫邵便作了孫權的第一任丞相。
可惜孫邵僅僅當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黃武四年五月病故。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孫邵並沒有來得及有什麼突出的表現,而且,陳壽關於《三國志 · 吳書》的部分是根據韋昭所寫的《吳錄》,而韋昭是張溫的黨羽,張溫又恰恰是孫邵的政敵,所以整部《三國志》,居然沒有任何一卷或一個分卷對孫邵的介紹。
所以,現在的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孫邵當丞相的這三年里,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 " 任子
"(即以兒子當人質)的壓力,對蜀漢信使往返,言歸於好。
而這,極有可能是當時位居丞相的孫邵所向他建議的——因為其它人的傳記中均未有提及向孫權提出此等的建議。
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竟然因為個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幾乎淹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3、高順
高順,呂布的部下,與張遼一起共同統率呂布的一部騎兵。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高順應該是呂布最為倚重的大將,甚至超過了張遼。
從整部演義中,呂布的武勇被片面而過分地誇大,使得他的部下幾乎失去表現的機會,其實,他的幾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張遼,因為他打了逍遙津一戰,名震八方。
但是,當時在呂布的麾下,張遼每次出戰幾乎都是與高順搭檔,而高順,幾乎就是為呂布獨當一面的大將。
在評論一名將軍時,其實不需用要他打過無數的勝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費苦心,打得出名就行。
高順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
劉備在沛國駐紮,陸陸續續地招兵買馬,已經達到了有一萬多人。
呂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劉備。
劉備投奔曹操,曹操送給他兵和糧,使劉備收復小沛。
呂布就讓高順再次領了兵去打。
呂布當時在徐州的兵不會很多,至多不過兩三萬人,還要用來分兵防禦曹操和袁術,所以交給高順的兵頂多只有五千人,甚至於不到五千。
劉備當時已算是一個全國舞台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將也有關羽張飛等人,但是這樣的一支勁卒完全禁不住高順的一擊,立刻就被高順擊敗,擊潰。
曹操小看了高順,讓夏侯惇領兵來救。
夏候惇可說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將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順的對手,被高順輕易地擊敗。
雖然後來曹操親自領兵來攻殺了呂布,但那已是呂布的事,與高順無關。
破關後,張遼降了曹操,高順選擇了殉主。
誠然,呂布是個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寧死不屈的氣節,高順也畢竟要強過張遼的吧。
4、淳于瓊
淳于瓊,是一個有名聲,有能力,也有資歷的名將。
在靈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軍,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碩統領。
曹操和袁紹都曾是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軍校尉,袁紹是中軍校尉,淳于瓊,也是這八名校尉之一。
在袁紹軍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將,根本沒有什麼貪杯誤事之說。
官渡前夕,袁紹命他和郭圖顏良攻白馬,顏良貪功冒進,又大意輕敵,被張遼關羽刺死於軍中。
多虧有淳于瓊,袁軍才不致潰敗,也使得袁紹能繼續保持對曹軍的壓倒性氣勢,一路追擊到延津。
烏巢之敗,不是因為他喝酒,而是因為他的大意。
當時淳于瓊手下有一萬人,曹操雖帶兵五千,但為了避開沿路袁軍的盤查,都散布成小股部隊改扮成袁軍,直到烏巢前沿,才改裝來襲。
淳于瓊乍看之下以為曹操沒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戰,沒想到曹軍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紹求救。
袁紹一方面是剛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淳于瓊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數人去救烏巢,反而令張郃高覽去襲曹營。
結果烏巢終告失陷,曹營也沒有打下來,張郃高覽更是降了曹操。
根據《三國志 · 袁紹傳》的記裁,淳于瓊未死,他和袁譚二人單騎渡河逃走;而根據《三國志 · 魏志 · 武帝記》的記裁,淳于瓊在此役戰死.這就是記傳體史書的弱點,把一個史實割裂成數塊不說,還往往自相矛盾。
可惜,可嘆。
所以說,淳于瓊雖然沒有守住烏巢,但也不是個酒囊飯袋。
他的對手曹操畢竟是三國第一人,敗在他手上也沒什麼可說的。
5、劉封
劉封,劉備的義子,原名寇封。
在演義中,這個傢伙在戰場上什麼作用也沒起過,也就扯扯旗放放風而已,最後還把關羽給害了,一副死有餘辜的樣子。
但是在正史中,這卻是個悲劇。
劉封是劉備在荊州時收養的義子,當時劉備無嗣,所以收了劉封為義子。
等劉備入川時,劉封剛剛二十出頭,已是個力大無窮,勇猛無比的青年將軍了。
在跟隨孔明趙雲張飛入川的途中,劉封攻戰克敵,以功晉封為副軍中郎將。
之後劉備遣孟達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難以成功,加派劉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風而降。
劉封因此又升為副軍將軍。
關羽攻樊城時,請劉封孟達發兵相助,二人因與關羽不睦,加以拒絕。
後關羽兵敗,卻不敢走二人所駐的上庸,結果兵敗身死,劉封確實也是難辭其咎的,但關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與劉封沒有多大關係。
劉封因為關羽之事而責問孟達,結果與孟達致於不和,就奪去了孟達的鼓吹,孟達也就因此懼怕而降魏,並反過頭來勸劉封也降魏。
劉封拒絕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達三路攻擊,又申儀叛變,劉封腹背受敵,只得退走成都。
劉備見了劉封,只是責備他為何欺負孟達,以及不救關羽,並沒有殺他的意思。
但是諸葛亮卻認為劉封剛猛,恐劉備死後劉封爭位,那劉禪是萬萬爭不過劉封的,力勸劉備殺死劉封。
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話,賜劉封自盡。
劉封臨死時嘆曰:" 恨不用孟子度(孟達)之言!" 劉備聽了,也不免為之流淚。
一代忠心猛將,只因有爭位的可能(注意,不是嫌疑),便被賜死,真是惜乎,惜乎!
6、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分了。
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
孫策敬佩他,對他行 " 升堂拜母 " 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 " 長史 " 兼 " 撫軍中郎將 "。
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並對他以 " 管仲 "
相比。
臨死前還將孫權托給他,並說:" 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
萬一事不順利,由 ' 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 所以說張昭日後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係
張昭的骨氣,表現在他對孫權的犯言直諫上。
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張昭不論是公私,對孫權的不當之處都能直言諫勸。
也因此時常與孫權發生衝突。
衝突最大的一次當屬給公孫淵封燕王一事。
孫權當時氣得要拔出劍來刺死張昭,張昭卻絲毫沒有退縮,回到家中以託病不上朝向孫權抗議。
孫權派人用泥封了張昭家的門,張昭也在門的內側用泥加封了一道。
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封賞他的吳國特使張彌與許晏,孫權這才悔悟,向張昭道歉。
但是張昭卻給孫權一個閉門羹,孫權氣得放火燒了張昭家的門,也沒能讓張昭服軟。
後來孫權滅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張昭幾個兒子的相勸,張昭才出門與孫權相見。
張昭死於喜禾五年,作了孫權幾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
不封他丞相,是因為孫權對他的愛護。
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
這就是孫權對不封張昭丞相的解釋。
7、高幹
高幹,袁紹的外甥。
應該說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個名字很符合他。
袁紹當年全盛時期一共占有四州的領地,而高幹卻也領了并州刺史的職位。
要知道,袁紹可是有著四位成年的兒子的。
能讓私心頗重的袁紹將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沒兩把刷子是不成的。
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曾命袁譚與高幹各自領兵從側方攻擊曹操。
但是直到袁紹兵敗,也不見二人有所動作。
或許有過動作,但是也不會是什麼大的舉動。
因為當時奉命駐守在側方負責防禦事務的是臧霸,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將領,也許兩軍有過接觸,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務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
之後曹操挾官渡之威來征高幹,高幹不得已而降。
曹操卻仍任命高幹做并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幹此時也仍有一定的實力,曹操急於北方的穩定,不願立即與高幹開戰。
而高幹,也不願與此時風頭正勁的曹操對決。
興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討烏丸。
東漢末年烏丸的兵力和戰力都很強,一直是邊境的大患。
高幹認為曹操短時間內不會得勝,便終於起兵作叛。
曹操立即命李典樂進兩將分兩路圍擊高幹。
此時的高幹兵力早已不如當年,但仍然為了袁氏一族而奮起抗曹。
以他不多的兵與糧,對抗李樂二人的兵,居然從興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興平十一年也沒有敗。
興平十一年正月,曹操親自領大軍來攻,高幹此時已打了四個多月的仗,兵糧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
於是死守壺關。
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壺關,曹操大軍一共又打了三個多月也沒打下來。
只是此時城中實在已無糧,高幹只得棄城而去,結果在逃向荊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殺。
袁紹的眾多兒子中,絕沒有一個有高幹這樣的才能的。
便是袁紹自己,恐怕也遠遠及不上高幹。
8、劉焉
劉焉,也是在事實上割據了蜀中的人。
比起劉備,他並不差多少。
劉焉是荊州江夏郡人,他是從寺主官的佐吏開始,以賢良方正(是一個官名,與孝廉茂才相似)進階仕。
之後一帆風順,先做了雒陽縣的縣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轉做南陽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
黃巾之亂後,劉焉認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為長,便活動到了益州牧之職。
同時兼一個監軍使者,爵封陽城縣候。
劉焉對於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後人稱讚的,他的法冶很嚴,而且是對百姓寬,對那些豪強官吏
" 嚴 "。
劉焉最聰明的一項舉措,是以張魯鎮漢中,密使他斬漢使阻隔道路,再宣稱因為張魯阻隔道路而無法上貢,在事實上進行了割據。
張魯攻西川,是因為劉璋猜忌他而殺了他的老母,張魯才對劉璋反目成仇的。
劉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漢朝朝庭因劉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劉璋回去勸他安分守己。
但是劉焉卻讓劉璋留下不回長安,一方面繼續進行割據。
後來他的長子響應他的號召,勾結馬騰造反,結果被殺,另兩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而死。
從現實上來說,劉焉做得要比劉備好,只是他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賢人相助,且他也確實年老了,來不及多有布置便撒手西去,將益州留給了劉璋。
在小人法正許靖張松等人的攛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讓與了劉備。
9、魏延
魏延,蜀漢首屈一指的武將。
當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對曹操取得戰鬥勝利後,準備回到成都時留下守漢中的將領給了當時還是一個屈屈牙門將軍的魏延。
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當兵的辛苦,很體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
劉備慧眼識英雄,提拔了他,讓他做了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 這就是魏延的就職宣言,這番話讓劉備滿意,也鎮服了眾人。
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當屬建興八年率部與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與後將軍費耀之戰。
這一戰魏延以少勝多,在陽溪將郭淮打得潰不成軍。
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中戰果最輝煌的一役。
諸葛亮也因此上表升魏延為前軍師——也就是整個前部的總帥——征西大將軍,進位南鄭候。
南鄭候是縣候,比諸葛亮自貶時的武鄉候要高,更是高出關羽的漢壽亭候。
魏延對諸葛亮提出的以一萬人出子午谷的戰略構想也是千百年來後人所爭議的焦點。
至於他與孔明誰更正確,這裡無暇評敘。
只是在這裡我要說,能夠有這種構想的,當時的確再無他人,說魏延是當時第一的武將,這一點絲毫不為過。
一部《三國演義》帶給我們一部波瀾壯闊的三國史,同樣也讓我們帶著濃濃的漢室正統去審視三國中的每一位英雄,於是我們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感情的傾向,這才有了眾多英雄的埋沒。
10、廖化
人們一直以「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俗話來評價蜀國中後期人才的青黃不接,人才青黃不接是事實,但以廖化來作為談資並不符合史實。
。
陳壽的《三國志 廖化傳》對廖化的評價是:果斷剛烈。
廖化,稱得上是一位儒將,也是蜀漢政權從崛起、興盛到最後滅亡的見證人。
他有一定的能力。
既有地方管理經驗,又有率兵抗敵武將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漢兩代帝王及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個人才。
縱觀廖化,從早年黃巾軍到蜀漢建立,到敗走麥城,到蜀漢滅亡,我們都能看到廖化的身影,那麼他這一生我們如何評價,留給了我們什麼值得思考或者尊敬的東西?
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盤點三國演義里那些坑自己人的豬隊友
三國演義里英雄人物很多,但往往也有很多英雄人物因能力性格等各種各樣的原因把自己隊友給坑了。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人是坑隊友的。袁術坑孫堅
如果《三國演義》倒著寫,那麼就沒有司馬懿什麼事情了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南北朝十六國欲瓜分天下,之後被晉所吞。晉安帝廢劉裕而自立,一統江南。後來元帝中興,傳至武帝司馬炎,其年尚幼,不能專注於朝政,至此晉滅,天下三分。
三國演義電視劇改掉的細節
相信現代人接觸四大名著更多的是看電視劇,其中比較接近原著的是94央視版的。而更多的人又少去看那本厚厚的書,讀書少又何嘗不是現代人的通病呢?小編據書結合史冊總結點個人的冷知識。
我看《三國演義》中的「張昭」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三國時期張昭在吳國的份量。《三國志·吳書·張昭傳》記載:「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這段話不難理解,也...
他們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人物,卻因自己的缺陷而遺憾的死去
三國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時代,不少大人物死亡,他們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人物,卻因自己的缺陷而遺憾的死去,讓我們的一起來看看他們究竟是誰。董卓 董卓於鳳儀亭撞見呂布調戲貂蟬時,非常生氣。但帳下謀士...
三國24名將綜合實力排名,還在相信一呂二趙三典韋嗎
「三國二十四名將」起源於元末民間說書人之口,期間根據武力值進行一次排名,只是順口溜,其出處卻不得而知。「一呂二馬(趙)三典韋,四關五趙(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
三國實力被嚴重低估的名將,一位連敗孫堅曹操,一位擊敗關羽張飛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談及三國名將,我們總離不開影響深遠的《三國演義》,不得不說,演義之中描繪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其中讓大家耳熟能詳的英雄豪傑。然而,由於...
三國歷史中被埋沒的六大名將,排名第一的鞠義你可認識?
今天筱佰科給大家說一說三國歷史中被被埋沒的六大名將第六名、李典李典,字曼成,圍毆呂布的六猛將之一,看似儒將性格,卻是低調奢華的武力內容,曾一箭救樂進,讓張遼大勝東吳戰神太史慈,可真謂一箭價值連城...
三國十大最低調的名將,保護了劉備,揍哭了曹操,第一嚇死司馬師
熟讀三國歷史,英雄出眾,武將更是不勝枚舉,呂布,關羽,趙雲,張飛,張遼,周瑜,呂蒙等,他們的英雄之名,時隔千年還能被人們津津樂道,然後,三國之中也存在不少非常低調的名將,他們的名聲雖然不顯,卻戰...
盤點三國人物的各種死法!左慈老神仙到底死沒死?
三國各大名將的死亡原因: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
古今天下要想成功,究竟什麼才是必要條件,這回告訴你答案……
如果深入了解三國時期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我們會發現一個道理:天下能成大事的人,必然都不是光靠自己的。身邊若沒有人才輔佐,那麼即便個人能力再強,哪怕獲得成功,那也是轉瞬即敗。所以人稱「人中呂布」的...
三國時期顛覆大家印象的5大能人!你可能只認識最後一位!
提到三國時期,大家的印象可能大多來源於《三國演義》,演義的人物和真實人物相比有很多誇張之處,尤其是離現代社會時間更遠的三國時期,很多我們印象中的人物其實並不是你想的那樣,其中幾位顛覆您對印象的人...
解析三國中九大被低估的人才:蔣干居首
一本《三國演義》道盡英雄如雨,在滾滾亂世之中,各方謀士縱橫、諸侯爭霸,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英雄?那些被演義醜化的人是否就真的如作者所言一無是處?且看正史中那些被低估的人才。
《三國演義》誤導了多少讀者 十個被低估了的人物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立場是偏向劉備的,不免把歷史的真實一面給輕描淡寫甚至篡改。小編給大家總結了十個最最被歪曲形象的人物。蔣干,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國演義》里卻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了的十大人才(上),原來他們被人誤解這麼多年
三國是一段混戰的歷史歲月,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它造就了曹操這樣的梟雄,也讓諸葛亮這樣的一代謀士含恨而終,在這個滾滾亂世之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英雄?那些被演義醜化的人是否就真的如作者所言一無是...
三國歷史中最不該被忽略的十大將領:三國經典名將
提到三國將領,人們往往只記得關張趙馬黃、張遼、徐晃、甘寧、鄧艾等演義中精彩描寫的人物,實際上,三國時代以下這些將軍的本領絕對不該被忽略:一、蔣干蔣干,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人。歷史上的蔣干是當時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