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4名將綜合實力排名,還在相信一呂二趙三典韋嗎

文章推薦指數: 72 %
投票人數:11人

「三國二十四名將」起源於元末民間說書人之口,期間根據武力值進行一次排名,只是順口溜,其出處卻不得而知。

「一呂二馬(趙)三典韋,四關五趙(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

這次的排行為正史《三國志》排行,並非《三國演義》,主要按照他們的事跡戰例來安排的,最先考慮的都是有詳細記載事例的。

各位可結合在圖片下面寫的史料勇武簡介,然後具體分析一下其勇猛事跡怎麼樣,不要只看了一下排名就把演義里的事件帶進去。

24、徐盛

徐盛,字文向,琅琊莒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

徐盛年輕時,遭逢亂世,客居東吳,以勇武聞名。

黃祖曾派兒子黃射率領數千人攻打徐盛,徐盛以不到二百人的兵力抵抗,殺傷黃射的部隊千餘人。

其後開門主動出戰,大敗黃射,黃射被擊退後再也不敢前來侵犯。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出兵濡須口(今安徽無為東南),徐盛跟隨孫權一同迎擊。

當時魏軍曾經大舉進攻橫江,徐盛率領諸將前往迎戰,不料突然遭遇大風,吳軍的蒙沖戰船被吹到敵軍岸邊,諸將心中恐懼,不敢出戰,只有徐盛單獨率領士兵上岸砍殺敵人,敵軍只得退走。

風停後,徐盛率軍返回,孫權對他大加讚賞。

221年,孫權向曹魏稱臣,曹魏派邢貞前往東吳,拜孫權為吳王。

徐盛認為這是喪權辱國之恥,十分氣憤,對身邊的同僚們說:「我們不能奮身出命,為國家分憂,反而讓主君和這個邢貞會盟求和,實在是恥辱!」說著,不禁淚流滿面。

邢貞聽說後,對隨行人員說道:「江東有這樣的將相,恐怕不會久居人下啊!」

224年,魏文帝曹丕率領大軍南征,企圖渡過長江。

徐盛獻計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周邊築起圍欄,製造籬笆,圍欄上設下假樓,江中準備浮船。

曹丕大軍到達廣陵(今江蘇揚州),看到綿延數百里的圍欄,心中驚疑,又見長江正在漲水,於是引軍退卻。

徐盛有勇有謀,諸將拜服。

縱觀徐盛一生,身經百戰,智勇兼備,與名將張遼,臧霸,曹休多次交手互有勝負,亦可為一代名將也,而徐盛在此後不久就去世,而他的老對手臧霸則是被奪兵權,張遼病故。

不禁令人感嘆。

23、張嶷

自五虎將死後,蜀國後期猛將乏人,所以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一說。

後期諸葛亮北伐,身邊都是魏延、馬岱、張翼、張嶷、王平、廖化等武將。

其中張嶷可以說是智勇雙全、有膽有謀。

他平南蠻、定越嶲,開通了從越嶲郡到成都的大路。

他最終帶病戰死,後主劉禪為之流涕。

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人,二十來歲的時候,做了縣裡的功曹。

劉備平定西川的時候,山賊侵犯縣城,縣令丟了一家老小自己跑了。

張嶷不畏刀槍,冒著生命危險,背著縣令夫人,殺出一條血路,救了縣令夫人,從此揚名(先主定蜀之際,山寇攻縣,縣長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攜負夫人,夫人得免)。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在漢中。

廣漢、綿竹山賊張慕等人偷到軍資,劫掠吏民,張嶷以都尉身份帶兵征討。

張嶷猜測對方肯定會作鳥獸散,這樣無法一舉平定,於是就假稱要和親,並約期舉辦酒宴。

眾人喝得大醉的時候,張嶷親自帶人,殺了張慕等大小頭目五十餘人,隨後十幾天,平定張慕餘黨。

在這以後,張嶷升為牙門將,隸屬馬忠,北討叛羌,南平蠻夷,都有出謀劃策、攻克城池的功勞(北討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蠻夷,輒有籌畫戰克之功)。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維率領張嶷等揮師北伐。

而此時張嶷風濕已經嚴重到靠拐杖才能站立,有人提議把張嶷留在後方,但是張嶷執意跟隨大軍北伐。

出發之前,張嶷向後主上書道:「臣屢受恩惠,但有病在身,常擔憂身亡不能報答主上。

如今總算可以隨軍出征,為國效勞。

如果取得涼州,臣願意擔任藩鎮守將;如果不能報捷,只好犧牲自己以作報答。

」後主看了也流淚(後主慨然為之流涕)。

隨後張嶷與魏將徐質交戰,終因寡不敵眾而死。

越巂吏民聽聞張嶷戰死,痛哭不止,為張嶷立廟,四時祭祀。

張嶷平定南蠻,通暢越嶲,穩定了蜀漢後方,為蜀國立下赫赫戰功,臨終上書,後主流淚,他堪比蜀漢的中流砥柱,在他最後的人生中,他用自己的鮮血和忠誠,為蜀漢譜寫了一篇華麗的篇章,這篇章將在史冊之上,流芳千古。

22、甘寧

甘寧原本是江賊,用虎皮包裹船身身系鈴鐺,人稱錦帆賊,試問沒有實力敢這樣顯擺嗎?地方政府沒有能制服的,水戰他們來去如風,甘寧是首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甘寧也想走正途,當時孫策還沒有統領江東,孫堅還是袁術的部將,甘寧就投了黃祖,但是出身的問題沒有被重用。

黃祖和孫堅打仗,居然被追著打,而甘寧一上場就射殺了凌統的父親凌操,也和凌統結了怨氣。

後來他轉投孫策,孫策當即委以重任,就是小霸王對甘寧武勇的肯定。

208年甘寧獻計奇襲夷陵得手,可是不足千人的甘寧被曹仁四五倍的人數圍住,連日箭如雨下,所有人驚慌失措,唯獨甘寧談笑自若,硬是撐到周瑜來援。

後來和魯肅在益陽防備關羽,關羽號稱三萬人,準備從上游帶五千精銳渡河。

甘寧宣稱只要八百人防守,要關羽聽其名號都不敢過來,渡河也是被甘寧抓。

後來關羽果然沒有渡河,那裡因為也命名為關羽瀬。

第二次合肥之戰,甘寧身先士卒,爬上城牆,直接破城,但是孫權與張遼作戰失利,眾將護孫權突圍,周泰被刺了十來槍,甘寧振奮士氣而且毫髮無傷。

此後曹操號稱四十萬大軍到了須濡口,甘寧領三千人與曹操作戰,晚上挑選了百人精銳奇襲曹營,等曹魏反應過來,甘寧已勝利返回,極大振奮東吳軍心,扭轉了張遼在逍遙津的影響,孫權稱讚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矣。

」而張遼是魏國的頂級武將,孫權以張遼和甘寧相比,足以說明甘寧在頂級武將的行列。

加上上述種種事例,說明甘寧智勇雙全,不愧於頂級武將的名譽。

21、孫堅

《三 國志》評曰:「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

」 少為縣吏。

年十七,與父共載船至錢唐,會海賊胡玉等從匏里上掠取賈人財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進。

堅謂父曰:「此賊可擊,請討之。

」父曰: 「非爾所圖也。

」堅行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羅遮賊狀。

賊望見,以為官兵捕之,即委財物散走。

堅追,斬得一級以還。

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 兵,合千許人,與儁并力奮擊,所向無前。

汝、潁賊困迫,走保宛城。

堅身當一面,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之。

20、董襲

孫策死後,吳夫人擔憂孫權年紀太小不能成事,召見張昭等人詢問江東能否安定。

此時有一人,從東吳地勢到人才一一分析,吳夫人這才放心。

這個人卻不是文臣謀士,是個武將,叫董襲,身長八尺,武力過人,十二虎臣之一。

當時山陰慣盜黃龍羅、周勃糾集黨眾幾千人,孫策親自出兵征討,董襲親手砍下黃龍羅、周勃的首級。

吳夫人問江東能否安定。

董襲回答:「江東之地,有山川之固,長江天險,而主公是一位好的掌事者,對百姓有恩德,上下都齊心效命,張昭掌管大事,我董襲等人為幫手,正是地利人和之時,不用擔心。

」眾人都認為董襲的話豪壯!

208年,孫權報父仇,征討黃祖,黃祖用兩條艨艟橫在河面扼守沔口,艨艟之上有一千多人,弓弩交替發射,箭如雨下,孫權軍無法向前。

董襲和凌統各帶100名敢死士,每人身披兩副鎧甲,突擊到艨艟前。

董襲親自用刀砍斷兩條纜繩,艨艟散開,孫權大軍終於能夠前進。

黃祖打開城門逃走,被吳兵追殺。

次日宴會,孫權舉杯對董襲說:「今日宴會,歸於你斷纜之功!」

213年,曹操南征至濡須口,董襲跟隨孫權前往,孫權命董襲率五樓船駐紮濡須口。

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眾將士乘走舸逃走,並求董襲一起逃出。

但董襲大怒說:「我受主公重任,在此處防備敵人,怎能委身而去,再說要逃走的立斬!」於是無人敢逃。

當夜船沉,董襲淹死。

19、CC

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等。

能成就霸王之業者。

答案補充根據易中天老師的解答:他可能是歷史上性格最複雜、形象最多樣的人。

他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姦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有心胸狹窄。

可以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看來,曹操好像有好幾張臉,但又長在他身上,一點都不矛盾,這真是一個奇蹟實際上,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

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的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

這實在是一種『『大氣』』。

「惟大英雄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不過,這個大英雄又是很奸詐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

即『『奸詐的英雄』』。

事實上,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英雄、奸雄、奸賊】。

從離不開「奸」和「雄」兩個字。

有強調奸的,有強調雄的,也有人認為他即奸雄的。

所以認為曹操是「奸雄」,不過前面要加上『可愛的"三個字。

18、張飛

義氣沖天,是為英豪,膽大心粗.

論個人武勇,張飛在長板橋頭,單挑曹操大軍,無人敢近,是有名的「萬人敵」!

論軍事進攻,張飛帶兵迅速攻取了西川,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進攻能力甚強。

論戰略防禦,張飛把來犯的曹魏名將張郃打的全軍覆沒,防禦甚佳。

論個人魅力,張飛愛敬君子,義釋嚴顏,被譽為有國士之風,魅力不俗。

論忠肝義膽,張飛獨自斷後,死守長板,使劉備免於危難,且兄事關羽,夠忠夠義。

論百姓口碑,張飛治理川中,受人愛戴,死後百姓立即為其立廟,口碑很好。

論文學修養,張飛書法、繪畫雙絕,且喜好吟詩,是文人雅士。

論內政才幹,張飛治理巴蜀,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穩定,內政不錯。

論個人功績,張飛西取巴川,北抗曹操,南治巴蜀,可謂功績彪炳。

論歷史地位,張飛是蜀漢開國大將,「世之虎臣」,在三國時期有重大影響。

論個人缺點,張飛對小人"暴而無恩",且又令其左右,性格過於率真,缺乏世故。

17、黃忠

黃忠(?-220),字漢升,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益州劉璋。

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升任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后改封后將軍,賜關內侯。

次年,黃忠病逝,諡曰剛侯。

人物生平 黃忠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

黃忠原在荊州軍閥劉表麾下任職中郎將,與劉表從子劉磐共守長沙攸縣。

及後曹操南侵荊州,仍擔故任,假行裨將軍,統屬於長沙太守韓玄手下。

赤壁之戰後,劉備征荊南四郡。

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及零陵太守劉度投降。

黃忠隨韓玄投靠劉備,並隨劉備軍隊入川。

後劉備與劉璋決裂,黃忠於葭萌關受任進攻成都,作戰時不顧年邁,身先事卒、勇冠三軍。

益州定後,被封為討虜將軍。

219年,劉備北攻漢中時,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戰役中,對著曹軍將領夏侯淵的精英部隊,仍帶領士卒奮勇殺敵,更斬殺魏國名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升為征西將軍。

同年,劉備稱漢中王,改封黃忠為後將軍,賜關內侯,與張飛、馬超、關羽同位。

次年,黃忠病逝,追諡剛侯。

黃忠與嚴顏、廖化共稱為蜀漢三老將。

16、樂進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也。

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為帳下吏。

遣還本郡募兵,得千餘人,還為軍假司馬、陷陳都尉。

從擊呂布於濮陽,張超於雍丘,橋蕤於苦,皆先登有功,封廣昌亭侯。

從征張繡於安眾,圍呂布於下邳,破別將,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沛,皆破之,拜討寇校尉。

渡河攻獲嘉,還,從擊袁紹於官渡,力戰,斬紹將淳于瓊。

從擊譚、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行游擊將軍。

別擊黃巾,破之,定樂安郡。

從圍鄴,鄴定,從擊袁譚於南皮,先登,入譚東門。

譚敗,別攻雍奴,破之。

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桴鼓,手不知倦。

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

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於是禁為虎威;進,折衝;遼,湯寇將軍。

進別征高-干,從北道入上黨,回出其後。

乾等還守壺關,連戰斬首。

干堅守未下,會太祖自征之,乃拔。

太祖征管承,軍淳于,遣進與李典擊之。

承破走,逃入海島,海濱平。

荊州未服,遣屯陽翟。

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縣山谷蠻夷詣進降。

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施陽長梁大,皆大破之。

後從征孫權,假進節。

太祖還,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並前凡千二百戶。

以進數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薨,諡曰威侯。

子綝嗣。

綝果毅有父風,官至揚州刺史。

諸葛誕反,掩襲殺綝,詔悼惜之,追贈衛尉,諡曰愍侯。

子肇嗣。

15、周泰

周泰與蔣欽隨孫策為左右,服事恭敬,數戰有功。

策入會稽,署別部司馬,授兵。

權愛其為人,請以自給。

策討六縣山賊,權住宣城,使士自衛,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圍落,而山賊數千人卒至。

權始得上馬,而賊鋒刃已交於左右,或斫中馬鞍,眾莫能自定。

惟泰奮激,投身衛權,膽氣倍人,左右由泰並能就戰。

賊既解散,身被十二創,良久乃蘇。

是日無泰,權幾危殆。

策深德之,補春谷長。

後從攻皖,及討江夏,還過豫章,復補宜春長,所在皆食其征賦。

從討黃祖有功。

後與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

荊州平定,將兵屯岑。

曹公出濡須,泰復赴擊,曹公退,留督濡須,拜平虜將軍。

時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並不伏也,權特為案行至濡須塢,因會諸將,大為酣樂。

權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權手自指其創痕,問以所起。

泰輒記昔戰鬥處以對,畢,使復服,歡宴極夜。

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蓋,於是盛等乃伏。

後來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他與蔣欽一起投靠孫策,孫策平江東時,孫權被山賊圍攻,近衛兵皆陣亡,惟有周泰奮不顧身,救出孫權,身中十二刀,差點戰死。

後於平江東,戰赤壁,圍南郡皆力戰有功。

孫權曾命人數他身上的疤痕,叫周泰每條傷痕喝一杯酒,結果周泰喝得大醉,可知其赫赫戰功。

黃武年間(222—229年)病卒。

14、姜維

姜維在三國後期是一個爭議非常大的人物,對他的評價有兩極分化的趨勢。

其實這種討論還遠不僅局限於姜維個人的品質,而是和漢國後期的戰略息息相關。

在實力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到底應該自守還是積極進取?首先要明確一點,不論選擇哪條路,戰勝魏國的希望都是極其渺茫的,反映在可能性上,最多是幾個百分點的差距。

但是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禕再到姜維,他們努力的目標一直是這幾個百分點而已,畢竟有總比沒有要好。

我們知道諸葛亮選擇的是積極進取的那條路,用《後出師表》里的話來說就是「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姜維繼承的正是諸葛亮的這條路。

但是諸葛亮本人是否贊同自己去世後蜀漢依然主動進取?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要不然就不能解釋他選擇路線保守的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這是基於一種實際考慮的,在物質方面,蜀國和魏國的差距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越拉越大,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軍事才能,選擇出擊的道路,就可能造成一戰滅國的結局,畢竟家底小的那一方是經不起消耗的。

再說回姜維,《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於姜維是持負面評價的,」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

』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這裡說的道理當然是對的,作為和姜維同時代的蜀人,陳壽完全有資格做出這樣的評價。

不過問題是,姜維本來就是一個戰將型人才而非諸葛亮那樣的全能型選手,要他做出非常全面的規劃是不現實的要求。

事實上,如果不是費禕突然遭到魏國降將的刺殺,費主內,姜主外這樣的體制還會堅持很久,這樣一來,姜維的對外用兵自然會遭到很強的掣肘。

」十六年春,禕卒。

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而此前姜維北伐的最大規模不過萬人。

這樣當然可以大大延緩蜀國滅亡的時間,但卻無法阻止這件事的發生。

大廈將傾一木難支,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天才尚且有左支右絀之感,那麼本來就不長於政治的姜維只能通過主動進攻來維持威望也就可以理解了。

姜維的軍事能力不弱,如果諸葛亮的用兵有90分,那麼姜維拿個80分應該沒有問題。

但是他過於桀驁自負,不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用兵也比較急躁,這除了個人性格因素之外,也由當時的軍事形勢決定,蜀國是耗不起的。

在和鄧艾、陳泰的長期交戰中,雙方都有很精彩的表現,姜維有洮西之戰的輝煌戰績,也有上邽會戰這樣的慘敗。

總體而言,姜維的表現是略遜於鄧艾的,但是雙方基本在一個檔次上。

至於最後的防禦戰,其實姜維已經做到了最好,鍾會在姜維構築的正面防禦體系之下幾乎已經要撤退,但鄧艾賭博式的偷渡陰平取得了成功導致戰事逆轉,要不然這次伐蜀幾乎又將演變為數年前曹爽的那次無功而返。

這就只能歸結為天數了。

13、太史慈

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應頭頂藍天,腳踏大地,生得其名,死得其所,我認為,太史慈就是對「男子漢」、「義士」等名詞的最好詮釋。

相對於子義,蜀國的關羽、趙雲,魏國的張遼、徐晃,都是這一類人,他們為人壯勇,重信義、輕財利,忠君愛國、不顧生死,重友情、重承諾、重節義,光明磊落、大義凜然,符合中華民族男子的道德審美要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12、小霸王

1.孫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

他僅用了幾年時間,便開拓出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招攬了大批人才,為日後東吳開國奠定了根基。

確實是難得的人物。

但他有時過於輕率武斷,以致英年早逝。

2.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

孫堅長子,孫權長兄。

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

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

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11、呂布(來來來開噴,呂奉先居然不是第一)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為人粗略,有武勇,號為飛將。

為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

英雄記曰:郭汜在城北。

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 卻兵,但身決勝負」。

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

事露,布走河內,與張楊 合。

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攻備,備求救於布。

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 去,不中可留決鬥。

」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

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

10、龐德

曹丕:「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

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諡曰壯侯。

陳壽:「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

王應麟:「『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則有魏樊城之龐德。

『寧為國家鬼,不為羌賊臣』,則有晉河南之辛恭靖。

之人也,英風勁氣,如嚴霜烈日,千載如生。

其視叛臣要利者,猶犬彘也。

羅貫中:「威武不能屈,節操不能改。

生當立金鑾,死尚披鐵鎧。

烈烈大丈夫,垂名昭千載。

南安龐令明,日月競光彩。

毛宗崗:「關公初欲與馬超比試,而今與馬超之部將爭鋒,是與戰馬超無異也。

馬超既與關公為一家,而龐德乃與關公死戰,是亦與戰馬超無異也。

以關公敵馬超,猶未為損重;而以龐德 斗馬超,毋乃為背主乎?其後既不肯背曹操而降關公,其初何以背馬騰而降曹操?故龐德之死,君子無取焉。

李贄:「龐德舁櫬而行,志已必不兩立,非彼即此,定當一傷.此亦丈夫圖事之法也。

天下事只有成敗兩途;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此定理也,何必畏首畏尾以取笑天下乎?如龐德者,真丈夫圖事之樣子也,可取可取。

雲長欲降龐德,龐德不降。

兩兩丈夫,俱堪敬服。

鍾敬伯:「將軍戰死沙場,幸也。

龐德舁櫬而行,何哉!天下成敗兩途,原不並立,其有死無二,百折不回,鬚眉丈夫,決不可無此壯志。

9、曹彰

少 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數從征伐,志意慷慨。

太祖嘗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為將。

」太祖曰:「為將柰何?」對曰:「被堅執 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以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

彰追之,身自搏戰, 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

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逐北,至於桑乾,去代二百餘里。

時鮮卑大人軻比能將數萬騎觀望強弱,見彰力戰,所向皆 破,乃請服。

8、周瑜

周瑜在漢末軍閥割據混戰之初即嶄露頭角,成為幫助孫策奠定江東基業的第一功臣。

而此時的諸葛亮,還是一個在南陽深山「躬耕」的、不為人知、乳臭未乾的頑皮少年。

周瑜早在「三顧茅廬」之前,就已經為孫吳勾畫了美麗的藍圖:劃長江二分天下,據江東,圖荊益,再伺機雄霸中原,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而後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三分天下」,只能說是一個抄襲之作。

歷史上,周瑜、諸葛亮二人並無過節,也無正面交鋒,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調賦稅以充軍實,主要做的是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

而周瑜病逝後,蜀國來弔唁的是龐統,也不是諸葛亮。

除了促成孫劉聯盟之外,赤壁之戰近乎與諸葛亮無關!《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的故事乃羅老先生編撰忽悠的。

「既生瑜,何生亮」,實乃歷史上最大的歷史冤案之一。

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戰勝號稱擁有八十萬水師的曹操軍隊,作為聯軍統帥的周瑜無疑是第一功臣,從決策到軍事行動都是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他在整個戰役中表現出了完美的治軍、謀略、用人、臨陣指揮、戰前預見等等綜合軍事能力,培養出來的5萬水軍軍團表現了強大作戰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而且,周瑜不僅能夠審時度勢虛心採納黃蓋、呂蒙等將領的計策並屢屢取得成功,而且自己也能巧施計策。

比如說:「草船借箭」的故事本身是真實發生的,演義中把它歸功於諸葛亮,而且還說盡周瑜嫉妒諸葛亮之詞,而在正史上常常把它歸功於孫權,而實際上草船借箭的發明人恰恰是周瑜本人,在《三國志平話》中有周瑜巧計借箭的記載。

在周瑜戰功赫赫之時,諸葛亮才剛開始玩嘴皮子。

諸葛亮留下的唯一戰略之作《隆中對》,不僅是抄襲了周瑜的觀點,而且被一代偉人毛澤東批為: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在周瑜仙逝N年後,諸葛亮借託孤之名實際執掌偏安一隅、弱小的蜀漢政權,連年北伐征戰(即演義中的「六出祁山」),屢戰屢敗,最後落的是:外患未除卻新添內患。

《三國志》對諸葛亮是這樣評價的:「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其短處。

周瑜不是一名簡單的文臣、武將或軍師,他是真正的統帥!而與其能相媲美的只有曹操。

然而,周瑜選擇了輔佐,曹操選擇的是稱王。

但輔佐的,卻打敗了稱王的,而且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硬仗!周瑜二十歲即當縣長,卓而不凡呀,但與後來官至丞相的諸葛亮相比,定要遜色,但從軍事才能上看,諸葛亮幾乎沒有什麼閃光之處,不可與周瑜並肩相提。

7、丁奉

丁奉讀書不多,是個粗人,然而「計略過人,能斷大事」。

公元252年,孫權去世,魏國趁機大舉進攻東吳,諸葛誕和胡遵率領許昌和洛陽一帶的全部兵力,傾力南下,一路進發到東興。

東吳方面的諸葛恪率師前往迎敵。

丁奉講究以速制敵,帶領三千先頭部隊日夜不停地趕往前線。

他的觀點是「若敵據便地,則難與爭鋒矣」,敵人若占據了地利,我們就喪失了戰略優勢,無法與之角逐。

丁奉的三千軍隊終於在兩天內趕到最前線——徐塘。

當時北風呼嘯,魏國的將士們正在船上喝酒。

丁奉鼓勁說:弟兄們,建功立業的時機到了。

說完,他脫掉盔甲和衣服,一個老人家赤膊著身體,在寒風中奮起兵刃,也真夠拼的。

但魏國將士們並不覺得這是拼,都覺得是一場滑稽戲,站在船頭上取笑。

沒想到,丁奉這老人家拼起來誰都擋不住,他帶領勇士們躍入敵方陣地,手起刀落,殺得敵軍手忙腳亂,紛紛逃竄,「奉縱兵斫之,大破敵前屯,魏軍遂潰」。

這一段歷史,在《三國演義》里也有描述,頓時刷亮了丁奉的形象,絲毫不在其他虎將之下。

丁奉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同時也明白,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成敗的關鍵,往往就在一兩次局部戰鬥上,甚至就在一個小戰略點上。

丁奉就是看到了這個關鍵點,因此奮不顧身,以一場「行為秀」麻痹敵人,然後撕破敵軍陣營的口子,以局部的敢死隊行為,造成敵軍大面積的潰敗。

6、許褚

《三 國志·魏書·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褚性謹慎奉法,質重少言」、「許褚、典韋折衝左右,抑亦漢之樊噲也。

」褚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 人。

褚飛石擲之,所值皆摧碎。

賊不敢進。

糧乏,偽與賊和,以牛與賊易食,賊來取牛,牛輒奔還。

褚乃出陳前,一手逆曳牛**百餘步。

賊眾驚,遂不敢取牛而 走。

諸從褚俠客,皆以為虎士。

從征張繡,先登,斬首萬計。

5、關羽

歷史上,關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猛將,斬顏良,禽于禁,無不顯其威猛。

個人覺得,同時代的魏,吳將領相比,關羽應該是最強的將領之一。

他的弱點:過分虛榮,而且瞧不起其他將領,馬超來降時,他問諸葛亮馬超的才能誰能比,諸葛說,馬超雖然雄烈過人,但只能於翼德並爭驅,而未及髯之美逸絕倫也。

關羽聽後,非常高興,立即到處把諸葛的這封信給別人看。

後來,劉備評五虎將時,將黃忠列為後將軍。

關羽聽說後,非常不服氣,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也。

孫權派人來說媒,要關羽將他的女兒許配給孫權的兒子,這是非常有利於吳蜀聯盟的,可是關羽居然把媒人罵走,真不知道他怎麼想的,這麼不給孫權面子,被孫權殺害也在情理之中。

可見關羽雖然有很強的軍事才幹,但是個性太強。

用陳壽的話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各以短取敗。

4、魏延

以部曲身份跟隨君主劉備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

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遷回成都,要決定重地漢川的守將,大家都認為張飛會擔任此職,但劉備卻提拔魏延為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見劉備對魏延極為看重。

劉備稱帝,再被升任為鎮北將軍。

劉禪繼位再封都亭侯。

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三年後,魏延西入羌地,大敗魏將費瑤、郭淮,再被升調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

後隨諸葛亮北伐,成為當時蜀漢頭號將領,立下了赫赫戰功。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發萬兵給他出子午谷襲取潼關,這就是極具爭議的子午谷之計,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用盡。

233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

」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

」。

後來諸葛亮病困,命楊儀、費禕等撤退,魏延、姜維斷後。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開始撤離,但魏延不甘心北伐就此結束,與屈於楊儀之下,早一步南歸,燒毀棧道。

相方各自上表劉禪指對方謀反,劉禪問董允、蔣琬的意見,兩人都質疑魏延。

後楊儀與魏延在對峙於南谷口,楊儀軍的王平叱責魏延:「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士卒都知是錯在魏延,軍隊一鬨而散。

魏延唯有與幾個兒子逃亡回漢中。

最後被馬岱捕殺,更被楊儀踏著斷頭羞辱。

魏延善對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人人都避其鋒。

唯獨楊儀不削魏延,與魏延勢成水火,諸葛亮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三國志評曰:魏延以勇略任。

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3、曹仁

曹仁在曹魏陣營里是這麼一員將領:他永遠不在正面戰場,卻總是默默地為正面戰場提供安全保障,減少意外風險。

他是曹操的戰略清道夫、布局大保鏢、曹軍每戰必買的太平洋保險,是圍棋里的一手補棋。

要知道,補棋這種事,很少石破天驚,不顯山露水,不激動人心,但卻是裨補闕漏的重要手段,絕對必要。

它的作用不在於做出了什麼事,而在於防止什麼事的發生,將隱患壓滅於未然。

曹仁不能確保勝利,但卻可保證曹操的棋形在最壞的情況也不致崩盤。

曹操打陶謙的時候,曹仁別領一路,負責鉗制陶謙的大將呂由,一路襲破諸縣,夾擊彭城,給主力製造機會。

要知道,曹操打完彭城以後,戰場形勢一片大好,但他沒糧食了,只能退兵。

可見曹軍當時也已經接近極限,如果沒有曹仁掃平諸縣,萬一哪路出點妖蛾子,遲滯了曹軍退兵,說不定勝敗之勢就會逆轉。

曹操去濮陽打呂布的時候,曹仁別領一路負責攻打句陽的劉何。

句陽在濮陽東南,鄄城正南。

事實證明,這一手棋補得非常及時,曹操打不動呂布,還有鄄城可以退回。

試想若曹仁沒滅掉劉何這個隱患,很可能劉何會趁曹軍主力撲向濮陽時偷襲鄄城,曹軍退回來將無立足之地。

曹操打張繡的時候,曹仁負責別徇旁縣,充當戰略預備隊。

當曹操作戰不利時,他及時補位,避免崩潰。

曹操打袁紹的時候,曹仁在南邊把劉備、韓荀打得屁滾尿流,確保大後方和糧道的安定,讓曹操可以專注於官渡。

曹操打馬超的時候,曹仁別領一路,把響應馬超的田銀直接按死,讓曹操可以專注於潼關。

若無曹仁偏師策應,變數恐怕就要大大增加了。

赤壁新敗,聯軍勢大,曹仁守江陵,讓周瑜無功而返。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嚇得曹操都要遷都,曹仁捍守樊城,抵死不退,為策動江東的外交手段以及調遣徐晃兵團贏得寶貴時間。

兩次守城,曹仁都處於戰略形勢十分惡劣的環境,資源也少,他的任務不是摧營拔寨斬將破陣,而是維持戰線不墮,讓主力贏得調整機會。

2、張遼

張遼威震逍遙津等戰例足以顯現張遼的能力,而在三國志中很多戰役也有張遼不俗表現,如果貼主有興趣可以搜一下這兩年遼神黨出的帖子就會知道。

不過話說回來,看貼主說的內容能看出貼主主要接觸的是影視作品、遊戲為主並且受到演義的影響,所以有重劉的傾向。

當然這也很正常,不過如果貼主看過三國志就會發現三國時代可謂將星閃耀(絕對絕對不比日本的戰國時代差),而張遼和二爺、三爺等均為這些明耀將星中更為璀璨的名將。

1、文鴦

率部經過了連續一夜的作戰,天明之時文鴦又遭遇了三國後期最著名將領之一的鄧艾,二將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的交鋒被魏軍的主動攻擊破壞,所領軍馬遭到潰散後,文鴦單騎沖開魏兵輕鬆而走,敵方主帥鄧艾自己放棄追殺。

是的,布姜首先提到了文鴦沖開魏兵輕鬆而走的個人戰例,或許有人問,這等表現在演義中不是很平常嗎?不平常,孔明後期最依賴的武將之一的關興就曾經單騎被三百兵困住,而根據布姜的統計,演義中有單騎在正規軍輕鬆而走表現的武將只有呂布、趙雲、關羽、典韋、文丑、許諸、龐德以及曹仁、周泰和徐晃。

文鴦騎的那匹戰馬由於連續作戰已經疲憊不堪在樂嘉橋邊只能緩緩而行了。

數百魏將從後追殺文鴦而來,而文鴦的戰馬卻無力加速而跑,眼看文鴦就要被追上了,忽然間,文鴦勒回馬,大喝一聲沖入魏將隊中來,鋼鞭起處魏將紛紛落馬,而尚未擊到的魏將各各倒退。

殺退了魏將,文鴦又緩緩而行,就像這一切都不曾發生過。

(曾有網友因為演義章節的標題是「文鴦單騎退雄兵」而稱文鴦殺退的是兵而非將,布姜深不認同,引用三國演義網絡武評界資深網友煮酒正熟的理解,原文在七次提到「魏將」的同時,前後文各兩次都是提到「魏兵」。

例如「只鴦單騎沖開魏兵,望南而走。

背後數百員魏將,抖擻神威,驟馬追來」等。

可見,此處作者是有意表明這「數百」確實是「魏將」而不是「魏兵」)

「連續作戰的文鴦單騎殺退數百魏將」這一個人戰例,布姜曾經猶豫是否該排在「呂布單騎獨退李傕大軍」這一個人戰例的後面,但是鑒於文鴦的戰馬極度疲憊而呂布的赤兔馬漢末第一,而且文鴦當時孤身但呂布身後有自己的軍馬做觀眾,故最終布姜認為文鴦此個人戰例打破了三國演義中前輩們的輝煌,躍居第一名,然而,文鴦這個勝績榜排名第一的記錄很快被打破,而且是被他自己打破。

被殺退的魏將們又聚到了一塊,其中有人驚訝地說:「此一人尚敢退我等之眾,可再追之!」於是并力復來追趕。

文鴦行到樂嘉橋邊,見魏將又來追趕,文鴦很生氣地說:「鼠輩何故不惜命也!」於是提鞭驟馬,再次殺入魏將叢中,鞭起處數人落馬,殺退魏將後,文鴦緩轡而去。

如果說魏將第一次追殺文鴦時尚且不知道文鴦底細,所以不乏武力泛泛之徒亦想借群毆之力建功立業,所以和文鴦交鋒的武將或許並非武力最高者,那麼,經過第一次交鋒後,魏將已經對文鴦武力略有見識了,敢帶頭追殺者若非厭世找死就是武力當還算不弱者。

加之文鴦原本疲憊的戰馬經過第一輪殺敵,自然更加疲憊,於是文鴦第二次單騎殺退魏將的難度自然要高於第一次。

依此類推,魏將連追四五番,皆被文鴦殺退,文鴦的每次最新世界紀錄都隨即都被自己打破,直到最後一次徹底殺退魏將,於是「連續作戰的文鴦單騎最終殺退數百魏將」這一勝績自然也排名整個三國演義的第一名。

0、神將馬忠(三國演義)

先說樂進,字文謙。

其箭法也十分了得!後和張遼,李典一起鎮守合肥,並斬殺吳國大將宋謙,可惜後中躲在一旁的吳國馬忠的暗箭而死。

張遼,字文遠,五良子將之首。

原為丁原將領,丁原被呂布殺死後投降呂布,後與白門樓投降曹操。

武略兼有,且為人正義。

與關羽關係甚好,結下青龍之誓。

曾和關羽土山約四事,將關羽勸降。

與于禁,李典一起鎮守合肥。

逍遙津一戰八百人擊潰孫權十萬大軍,東吳之人聞張遼喪膽千萬小兒皆不敢啼哭!可惜後為保護曹丕,被躲在一旁馬忠的暗箭射中腰部,傷重身亡。

曹仁,字子孝。

曹洪的哥哥,為人節儉清廉。

善於布陣,其發明的金鎖八門陣十分了得。

其守城也十分了得。

在關羽的猛攻下,堅守樊城數十日,並將關羽擊敗。

後與吳國交戰時中躲在一旁馬忠暗箭而死。

許褚,字仲康。

山賊出身,人稱『虎痴』虎衛隊二哥。

常站於曹操左右,曾和馬超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其實力也得到了馬超的肯定!後為救曹操過河被躲在一旁吳國的馬忠射死。

毛階,受郭嘉推薦,多獻計策。

後中埋伏在一旁馬忠的暗箭而死。

文鴦,魏國後期,武力堪比趙雲!後中埋伏被吳國馬忠射死。

五虎大將之首的關羽,以及關平、趙累。

於麥城之戰中被馬忠設伏擒獲。

五虎大將之黃忠。

劉備伐吳時,馬忠隨潘璋等往拒,突襲射傷蜀將黃忠,導致黃忠陣亡。

-1、小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此十人登上三國十虎上將榜單,將青史留名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正如三國演義主題曲唱的那樣。東漢末年,從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開始到西晉初期統一,這段時期,朝綱混亂,天下諸侯爭霸,每年發生戰亂。以魏國曹操,蜀國劉備、諸葛亮...

三國武將大排名

最近波叔的《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正在熱播,作為熱愛電視劇和三國歷史的小編我,看的熱血沸騰,不由得想把我心目中的三國武將來個大排名,與各位分享。(僅個人觀點,如有更好看法,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大家...

三國24名將排行 最後都是怎麼死的?

一呂二馬(趙)三典韋,四關五趙(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這句順口溜起源於元末民間說書人之口,出處不得...

三國武將大聚會啦

說起三國,毫無疑問是一段波瀾壯闊的雄渾歷史,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了無數生動鮮活的英雄人物。今天不談歷史,只說演義,看一看三國的那些叱吒疆場的英雄武將。(群雄野心)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足可見呂布...

三國二十四名將,第一毋庸置疑!

二十四、姜維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