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上被低估的人物,東吳第一丞相的他最可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一、蔣干

蔣干劇照

蔣干,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國演義》里卻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超級大白痴。


其實,正史中的他,的確是個風流名士,並不是個白痴。

曹操南征,強征蔣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馬懿一樣),而後又命他去勸降周瑜。

蔣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語打動的人,但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一方面是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對被稱當世名士的周瑜進行近距離的觀察。

周瑜確實是如演義中所寫的,一聽蔣干來訪,就知道了他的來意。

便帶著蔣干巡營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願。

蔣干在整個過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語」,從來沒有作過勸降周瑜的意圖,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群英會。

而之後的蔣干盜書,也完全是子虛烏有,蔡瑁、張允被攻殺,也是因為荊州兵有一部分仟亂,而被張遼、于禁攻破,蔡張二人死於亂軍之中。

再之後的連環計,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過——這完全是因為船隻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緣故。

蔣干回見曹操,也只說周瑜非言辭所能動,並勸曹操死了這條心之後,蔣干也仍然在曹營悠遊他的歲月,過著他名士的風流生活。

二、孫邵

孫邵

孫邵,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在孫權掌權的五十二個年頭中,孫邵算是個老資格。

他並非是孫權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國人,曾在孔融手下當過一任功曹,其後轉到揚州刺史劉繇底下作官,於孫策擊敗劉繇時轉為為孫策效力。

孫策死後,孫權剛上台,孫邵即上表勸孫權向許縣朝廷納貢,弄好了對曹操的關係,受到孫權的賞識。

孫權之後任命孫邵為廬江郡太守,在劉備表薦孫權為「行車騎將軍」之後,他又作了車騎將軍長史。

在孫權稱王之後,即黃武元年,孫邵便作了孫權的第一任丞相。

可惜孫邵僅僅當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黃武四年五月病故。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孫邵並沒有來得及有什麼突出的表現,而且,陳壽關於《三國志·吳書》的部分是根據韋昭所寫的《吳錄》,而韋昭是張溫的黨羽,張溫又恰恰是孫邵的政敵,所以整部《三國志》,居然沒有任何一卷或一個分卷對孫邵的介紹。

所以,現在的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孫邵當丞相的這三年里,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即以兒子當人質)的壓力,對蜀漢信使往返,言歸於好。

而這,極有可能是當時位居丞相的孫邵所向他建議的——因為其它人的傳記中均未有提及向孫權提出此等的建議。

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竟然因為個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幾乎淹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三、高順

高順,呂布的部下,與張遼一起共同統率呂布的一部騎兵。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高順應該是呂布最為倚重的大將,甚至超過了張遼。

從整部演義中,呂布的武勇被片面而過分地誇大,使得他的部下幾乎失去表現的機會,其實,他的幾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張遼,因為他打了逍遙津一戰,名震八方。

但是,當時在呂布的麾下,張遼每次出戰幾乎都是與高順搭檔,而高順,幾乎就是為呂布獨當一面的大將。

在評論一名將軍時,其實不需用要他打過無數的勝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費苦心,打得出名就行。

高順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

那一年,劉備在沛國駐紮,陸陸續續地招兵買馬,已經達到了有一萬多人。

呂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劉備。

劉備投奔曹操,曹操送給他兵和糧,使劉備收復小沛。

呂布就讓高順再次領了兵去打。

呂布當時在徐州的兵不會很多,至多不過兩三萬人,還要用來分兵防禦曹操和袁術,所以交給高順的兵頂多只有五千人,甚至於不到五千。

劉備當時已算是一個全國舞台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將也有關羽張飛等人,但是這樣的一支勁卒完全禁不住高順的一擊,立刻就被高順擊敗,擊潰。

曹操小看了高順,讓夏候惇領兵來救。

夏候惇可說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將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順的對手,被高順輕易地擊敗。

雖然後來曹操親自領兵來攻殺了呂布,但那已是呂布的事,與高順無關。

破關後,張遼降了曹操,高順選擇了殉主。

誠然,呂布是個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寧死不屈的氣節,高順也畢竟要強過張遼的吧。

四、高幹

高幹,袁紹的外甥。

應該說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個名字很符合他。


袁紹當年全盛時期一共占有四州的領地,而高幹卻也領了并州刺史的職位。

要知道,袁紹可是有著四位成年的兒子的。

能讓私心頗重的袁紹將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沒兩把刷子是不成的。

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曾命袁譚與高幹各自領兵從側方攻擊曹操。

但是直到袁紹兵敗,也不見二人有所動作。

或許有過動作,但是也不會是什麼大的舉動。

因為當時奉命駐守在側方負責防禦事務的是臧霸,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將領,也許兩軍有過接觸,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務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

曹操

之後曹操挾官渡之威來征高幹,高幹不得已而降。

曹操卻仍任命高幹做并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幹此時也仍有一定的實力,曹操急於北方的穩定,不願立即與高幹開戰。

而高幹,也不願與此時風頭正勁的曹操對決。


興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討烏丸。

東漢末年烏丸的兵力和戰力都很強,一直是邊境的大患。

高幹認為曹操短時間內不會得勝,便終於起兵作叛。

曹操立即命李典樂進兩將分兩路圍擊高幹。

此時的高幹兵力早已不如當年,但仍然為了袁氏一族而奮起抗曹。

以他不多的兵與糧,對抗李樂二人的兵,居然從興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興平十一年也沒有敗。

興平十一年正月,曹操親自領大軍來攻,高幹此時已打了四個多月的仗,兵糧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

於是死守壺關。

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壺關,曹操大軍一共又打了三個多月也沒打下來。

只是此時城中實在已無糧,高幹只得棄城而去,結果在逃向荊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殺。

袁紹的眾多兒子中,絕沒有一個有高幹這樣的才能的。

便是袁紹自己,恐怕也遠遠及不上高幹。

五、張昭

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份了。

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


孫策敬佩他,對他行"升堂拜母"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長史」兼「撫軍中郎將」。

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並對他以「管仲」相比。

臨死前還將孫權託孤給他,並說:「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

萬一事不順利,由'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說張昭日後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係。

張昭的骨氣,表現在他對孫權的犯顏直諫上。

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張昭不論是公私,對孫權的不當之處都能直言諫勸。

也因此時常與孫權發生衝突。

衝突最大的一次當屬給公孫淵封燕王一事。

孫權

孫權當時氣得要拔出劍來刺死張昭,張昭卻絲毫沒有退縮,回到家中以託病不上朝向孫權抗議。

孫權派人用泥封了張昭家的門,張昭也在門的內側用泥加封了一道。

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封賞他的吳國特使張彌與許晏,孫權這才悔悟,向張昭道歉。

但是張昭卻給孫權一個閉門羹,孫權氣得放火燒了張昭家的門,也沒能讓張昭服軟。

後來孫權滅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張昭幾個兒子的相勸,張昭才出門與孫權相見。

張昭死於喜禾五年,作了孫權幾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

不封他丞相,是因為孫權對他的愛護。

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

這就是孫權對不封張昭丞相的解釋。

六、劉焉

劉焉

劉焉,也是在事實上割據了蜀中的人。

比起劉備,他並不差多少。

劉焉是荊州江夏郡人,他是從寺主官的佐吏開始,以賢良方正(是一個官名,與孝廉茂才相似)進階仕。

之後一帆風順,先做了雒陽縣的縣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轉做南陽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

黃巾之亂後,劉焉認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為長,便活動到了益州牧之職。

同時兼一個監軍使者,爵封陽城縣候。

劉焉對於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後人稱讚的,他的法冶很嚴,而且是對百姓寬,對那些豪強官吏「嚴」。

劉焉最聰明的一項舉措,是以張魯鎮漢中,密使他斬漢使阻隔道路,再宣稱因為張魯阻隔道路而無法上貢,在事實上進行了割據。

至於張魯攻西川,是因為劉璋猜忌他而殺了他的老母,張魯才對劉璋反目成仇的。

劉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漢朝朝庭因劉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劉璋回去勸他安分守己。

但是劉焉卻讓劉璋留下不回長安,一方面繼續進行割據。

後來他的長子響應他的號召,勾結馬騰造反,結果被殺,另兩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而死。


從現實上來說,劉焉做得要比劉備好,只是他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賢人相助,且他也確實年老了,來不及多有布置便撒手西去,將益州留給了劉璋。

在小人法正許靖張松等人的攛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讓與了劉備。

PS:以上個人看法,你們心裡肯定也有覺得可惜的人吧,歡迎評論區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的吳國政權

吳王孫權這個集團我們也稱之為江東集團,長江基本上是由西往東流的,但是在蕪湖和南京之間這一段長江偏北流,這一段江段的東西兩岸古人就稱之為江東和江西,而把現在咱們的湖南省稱為江南,也就是說三國時代的...